2012年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与民俗文化发展报告

刘铁梁 赵艳喜 金晶 张帅[1]

本篇报告主要是从非遗制度与民俗文化发展两个方面,来总结我国民俗文化在2012年所发生变化的情况和有关经验与认识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层面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贯彻实施文化战略的一种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其中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从政治层面上提出的从属于民族民间文化的概念,自其发端就承担了抢救和保护濒危民间文化的严肃政治使命,因此非遗保护工作需要不断加强法律上的规范和政策上的完善。在20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重要决定;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出台《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敦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国务院各直属机构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为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基础。2012年国家在进一步完善非遗各项制度的同时,也举办了各种非遗保护成果展示的活动,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和实际效果,涌现出诸多典型案例,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因此本篇报告的第一部分将从2012年度国家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典型案例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建议等四个方面展开陈述。

在国家非遗制度的健全与实施方面,2012年呈现出如下特点:政府继续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社会和个人的积极参与,使国家、社会和基层民众之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使非遗保护工作较前取得了重大成效。更为重要的是,国家主导的非遗保护工作不仅超出了保护、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即通过典型案例倡导了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保护我国民间文化的多样性,促进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的大发展,还超出了一般文化事业的范畴,在社会变迁的大潮中维系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了中国人的身份认同、群体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凝聚了民族自信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了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官方话语培育出来的特定文化概念,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与针对性,它指向传承久远的濒于灭绝的优秀民俗文化,指向那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国家或者民族特色的部分。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具有个别案例的性质和保护工作的示范意义,有明显的限定性,并不能指称和涵盖所有的民俗文化。对于那些没有被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所触及,但却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普遍存在、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各种“在地化”的民俗文化,我们绝不能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外的民俗文化,是活态的文化,有着更为广袤的传承和发展空间,它们在形式上不受束缚,没有约束,可以随着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而随时发生变化。

特别应该指出,民俗文化的各种表达形式,都是结合民众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身体经验而形成与传承,其保护与发展也完全依赖于民众在长期历史和社会变革中的生活实践和身体记忆。也正是因为体现着民众的整体生活经验和感受能力,饱含了民众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与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民俗文化才能真正满足民众对于自身和社会的文化认同需求,凝聚了民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望,呈现出常在常新的发展活力。非遗以外的民俗文化发展,当然也会受到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干预,但与成为“非遗”的民俗文化有所不同,它们并不特别依赖政府的引导、扶持和控制。非遗以外的民俗文化,往往拥有政府可以引导却不能主导、可以参与却无从控制的特点。

本篇的第二部分,即是关注非遗工作以外的民俗文化自主发展的概况。由于这种自主的发展依然离不开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的参与或组织,因此,本节分别从有外力介入的民俗文化发展和民众自发的民俗文化发展两个方面来展开叙述。本节中所叙述的案例,或许是某个村落里才有的活动,或者只有三五人参与的仪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活动就没有普遍性意义。正如格尔兹所说的“再细小的行为之处也会有一片文化的土壤”,更何况这些行为由于掺杂了太多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因此亦可以举一反三地带给人们以深刻的文化感动。

2012年,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各地方政府、相关文化产业和媒体等深刻介入民俗生活的过程。毋庸讳言,地方政府和相关产业更多地是在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上来利用和宣传民俗,思路上仍然是所谓“文化搭台,经贸经济唱戏”,然而政府介入的方式正在发生一定转变,主要是在宏观上予以引导,将活动的主体内容更多地交给民众,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工作。另外,民俗文化产业化的趋势也呈现出上升的姿态,许多民俗文化在社会转型的冲击下都走向了产业化的道路,其中多以民俗博物馆、民俗旅游、民间工艺品展卖等为主要方式。与此同时,在民间,民众参与当地民俗文化活动的热情持续高涨。尤其是当社会环境的变迁使其日常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之后,民众只能通过参与民俗活动来寻找乡土社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总之,2012年我国的“非遗”工作与民俗文化自身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密不可分。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政府与社会对于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视与积极参与,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地方和社区文化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下面,将按非遗制度实施和民间文化自身发展两个大的方面,叙述2012年所发生的显著事件与主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