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安全权的现实背景
回顾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2011年深圳世界大运会,从公共传媒到官方话语,看得到的是热闹喧嚣的都市狂欢和举国鼎沸,看不到的则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安保方略。在超大型活动中,安全供给向来是奢华和庞大的政府供给产品,并且日益呈现出成本高昂、成效隐性等不对称的特点。以2004年的希腊雅典奥运会为例,该欧洲小国政府“仅用于安保一项的费用就高达18亿欧元,几乎相当于2000年举办悉尼奥运会的全部费用。另外以3.25亿美元的天价购进了美国国际科技技术公司(SAIC)的C4I(Communication Control Command Coordination)安保系统,在雅典奥运期间,美国甚至派出了海军陆战队和FBI等机构参与了奥运安保工作”[1]。对于举办奥运会等大型活动的政府而言,耗资如此巨大的投入是否能够有效地阻止安全事件的发生和侵袭?不唯大型活动,即使是日常生活中,安全供给也开始呈现出类似于大型活动一样的趋势,不断加大对高科技产品和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以视频为核心的现代监控系统覆盖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也造成了包括产品开发、后期维护、权利冲突等多重问题。
[1] 邱学志:《第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安保科技系统应用成功因素分析》,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