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

2007年《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出版,随后又有《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一、二集陆续问世,现在第三集又将付梓,这是我第四本有关语文教育的论集。文章写得不少,但大都是报刊上的访谈、评论、讲演稿之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作。我不病其浅陋,汇编出书,且连出几本,也是受众多一线语文老师的谬奖与支持,他们似乎更喜欢这类不那么“正式”却比较“接地气”的文字。有些学校甚至还把拙著作为教师培训的参考,这对我自然是莫大的鼓励。

我曾说自己介入基础教育,只是“敲边鼓”,希望“鼓吹”一番,就能有更多有学问有理想的人加盟此道。可是这些年我的“边鼓”越敲越放不下,不能不用许多精力投入中小学语文,一边学习,一边思考和研究。收在这本论集中的许多文字,都和这些年我所参与的课标修订、教材编写、课程改革,以及“国培”计划等工作有关。虽多为应时之作,却也有对语文教育的思考与探究,有的曾引起热烈的讨论,不应是明日黄花。它的结集出版,也许还能继续引发语文界的关注,特别是其中所谈论的那些关于语文课程及高考改革的话题。

论集共收文64篇,为方便检索阅读,大致分为7辑。一是“课标与课改”。其中多篇涉及对课标的理论阐释,也有对十多年语文课改得失的回顾。二是“教材编写”,谈到新的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及设计意图,包括有些“背景材料”的介绍,也许会引起那些即将使用部编本教材师生的兴趣。三是“高考语文”,特别是高考作文,每年刚刚考完,就有报纸要求评点,多是急就章。不过有关高考改革的一些建议,以及改革趋向的分析,都曾引起过广泛注意。四是“语文教学”,有比较具体的一些建议,特别是主张把培养读书兴趣放到首位,以及阅读教学1+X的方法,鼓励“连滚带爬”读书、多读“闲书”等,都意在纠正当下语文教学的偏颇。五是“研修文化”,主要和一线老师讨论如何减缓“职业性倦怠”,以及营造“自己的园地”等等。对“研修文化”的倡导,也有现实的考虑。六是“大学本义”,有对目前大学普遍存在弊病的担忧,亦有对人文学科包括中文系出路的探讨。七是“文学生活”,是近几年我在主持的一项大型调查项目的某些侧影,也和语文教育有点关系。最后还有2篇附录,是报刊上对我的语文教育研究之反响,收在这里,也凑个热闹吧。七个方面分得有点碎,但主旨还是语文教育。

几天前,我到珠海参加新教材试教的会议,顺便为那里正在举行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会讲一次课。讲课在市体育馆,6000多小学老师坐得满满当当,我一上台就让那个“气场”震撼了。我原本准备了两小时的讲稿,可是主办方只给我一小时,我只好匆匆“过”一遍。到时间了,满场掌声雷动,希望我再多讲一会儿。我知道,不是我讲课多么吸引人,而是一线老师们实在太渴望学习、渴望提高专业素养了。我似乎从老师们渴望的眼神中得到了启示,更加认识到这些年所做工作的方向与意义。这些具体工作和贴近现实的研究,不只是满足社会的需求,也能给人文学术研究带来活力,让我们这些容易在象牙塔里讨生活的学者,获得一般纯学术研究所难于企及的那种充实感。所谓荒郊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的学问固然令人羡慕,而贴近现实的研究和探求也自有其价值。我打心里感谢众多一线的老师。

2015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