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建设项目跨组织关系

2.2.1 跨组织关系的定义与特征

1.不同学派对跨组织关系的定义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跨组织关系(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的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研究盛况,不同的理论学派的研究者从不同立场对这一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研究,并从不同的范式角度阐述跨组织关系的内涵与外延,极大地丰富了跨组织关系的研究。①交易成本经济学是较早对跨组织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交易成本理论认为,由于人的有限理性、未来的不确定性、资产专有性,以及现实中契约的不完备性,机会主义和冲突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②基于资源的观点强调资源战略,认为随着跨组织关系的发展,管理者从利用组织本身资源逐渐认识到利用跨组织的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资源基础观已经发展成为解释跨组织关系的主要力量。其代表性学者Dyer等(1998)认为跨组织资源是一种基于组织间合作关系的战略性资源,主要着眼于获取互补性知识资产和建立与维护核心竞争力等问题。Gulati(1998)从跨组织互动的视角来探讨知识边界的理论框架,从对企业战略性资源的探讨逐渐转向跨组织知识资源,将跨组织关系简单归纳为只来自水平或垂直价值链上的不同组织之间的关系。③社会关系理论的隐含前提是社会人假设,认为跨组织关系除了受机会主义、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信任、声誉、承诺、忠诚等也是决定跨组织关系的重要因素。以Powell为代表的学者强调跨组织关系是由企业间的一系列水平或垂直的相互关系组成,包括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顾客以及竞争对手等跨组织的互动关系,重点关注的是企业之间的互惠、信任等概念(Powell et al.,1996)。④组织学习理论认为,跨组织关系形成的动因是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得新的技术和能力,通过学习来扩展其独特的能力组合,降低组织学习的成本,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以March和Simon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跨组织学习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跨组织学习是一种动态能力,目的在于使组织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从而提升竞争力与绩效(March et al.,1958)。

从不同学派的思潮中,Van de Ven(1976)提出跨组织关系的定义是指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间相互的资源交易(金钱、物理设施和材料、客户或客户推荐、技术人员服务等)、信息流动和联结。该定义对跨组织关系的范围、内容、方式进行了界定。并提出在表现为任何集体行为组织形式的基本元素的前提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间良好的跨组织关系可以概念化为社会行动体系(Social Action System),包括①各组织方的行为旨在实现集体和自身利益的目标;②通过任务和功能分工,各组织方在过程中呈现出相互依赖性;③跨组织关系可以作为一个单元并有一个独特的身份区分各组织方。各组织方的行为相互关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织方承担相应的角色,并对跨组织关系中各方的权力和义务产生相应的期望(Van de Ven,197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出现,Oliver(2004)提出了网络环境下的跨组织关系的定义,认为跨组织关系是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之间的相对持久的资源交易、信息流动和联结关系,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以一定的契约为基础的,共同承担风险和分享利益的合作形式。Oliver(2004)进一步对跨组织关系进行了阐述:①跨组织关系是一种动态的、边界模糊的新型组织形式。②跨组织关系是网络信息环境下,基于信息技术、企业自身战略发展需要的产物。③跨组织关系的形成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实现整体战略为目标的。④跨组织关系下企业之间是一种竞争合作关系。

2.跨组织关系的特征

从上述学者对跨组织关系的定义及解释,本研究认为跨组织关系的特征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组织边界模糊性。

跨组织关系产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间的社会行动系统中,组织间的社会结构可视为一个单元,其通过结构(Structure)和过程(Process)来组织成员活动。结构是指用来定义各组织方的角色关系而建立的管理框架(Administrative Arrangement);过程则是活动流(Flow of Activities),指各组织方间资源流和信息流的方向和频率。

(2)动态性。

跨组织关系会随着环境、组织、目的和动机的不同有不同的内涵,风险偏好的不同也会导致跨组织关系的差异。跨组织关系是不同组织的跨组织互动关系,而非静态的关系。Ring等(1994)提出跨组织关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涉及的组织不断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对各自未来的行为进行承诺,并且对跨组织关系进行持续评价。

(3)多维性。

跨组织关系融合了不同学科的观点,既有行为方面的特征(如相互依赖),又有态度方面的特征(如信任);既能是长期的关系,也能是短期的关系(Van de Ven,1976)。其内涵也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如沟通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以及联合决策机制。

3.跨组织关系的维度与产出

基于上述特征,大量有关跨组织关系的研究集中在识别跨组织关系的相关维度,并进行相应的分类(Oliver et al.,1998)。无论是在单个维度还是多个维度的视角,研究者们对跨组织关系特征有着不同的阐释:弱关系/强关系(Granovetter,1973),臂长关系(Arm’s-length)/嵌入式关系(Embedded)(Uzzi,1997),长期关系/短期关系(Van de Ven,1976)。Oliver等(1998)将跨组织关系分为:二元(Dyadic)关系、多元(Multiple)关系、水平(Horizontal)关系、垂直(Vertical)关系、所有权(Ownership)关系、合同(Contractual)关系、社会(Social)关系及政治(Political)关系。在跨组织关系维度的探讨中,学者们对跨组织关系的要素进行了界定,包括:信任(Thorelli,1986;Johanson et al.,1987;Ring et al.,1992)、相互作用的频率(Oliver et al.,1998;Dyer,2002)、相互依赖(Johanson et al.,1987;Grandori et al.,1995)、权力(Holmlund et al.,1997;Oliver et al.,1998)、持久性(Ring et al.,1992;Gulati,1995)、共同目标(Oliver et al.,1998;Sobrero et al.,1998)等。

也有学者从跨组织关系的产出角度对跨组织关系进行了探讨。Jones(1997)对以信任为主的跨组织关系如何利用社会协调机制进行了探讨。Bradach等(1989)以及Adler(2001)提出信任作为协调机制可以对定价和权威进行补充。同时,Uzzi(1997)发现内嵌的跨组织关系可以产生不同的效益,例如各参与组织间的信息共享的粒度、联合解决问题等,以及减少机会主义行为。还有学者对跨组织关系如何提高绩效减少交易成本进行了探讨(Ouchi,1980;Jarillo,1988;Noordewier et al.,1990;Gerlach,1992;Parkhe,1993;Dyer,2002;Dyer et al.,1998;Zaheer et al.,1998)。

综上所述,跨组织关系是建立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间的联结,组织间的边界随着跨组织关系的发展而模糊,其目标是为了实现整体战略,提升竞争优势。在对跨组织关系的研究中,无论是从跨组织关系的维度还是从跨组织关系的产出,现有的研究成果对跨组织关系的关键要素一致指向信任、相互依赖、共同目标以及权力。这为本研究界定建筑业跨组织关系及其关键要素提供了理论基础。

2.2.2 建设项目跨组织关系的内涵及特征

1.建设项目跨组织关系的内涵

有学者从制度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以及资源依赖理论对建设项目跨组织关系分别进行阐释。①制度理论认为,建设项目参与方寻求合适的组织建立联盟,是因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规范的制度来维护社会-政治的合法性(Knoke,2003)。②交易成本理论则解释了是通过内部化还是外部化的决策来完成建设项目,一旦决定通过外部化市场从其他组织中获得资源,则联盟是必要的(Williamson,1975)。③资源依赖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建设项目需要不同组织共同完成,建设项目是通过所需要的资金、原材料、设备、技术与技能等资源将业主、设计方、总承包方甚至咨询方联结到一起(Buckley et al.,1998)。Albanese(1994)从建设项目团队视角,对比了组织内和组织间关系。他指出组织内项目团队是指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均来自同一组织,例如业主、设计方、总承包方等的任意一方,它直接关注如何提高本组织的效率和有效性,而对提高项目效率的关注则带来的是间接贡献。跨组织项目团队指团队中的成员分别来自业主、设计方、承包商等不同组织的代表,通过处理业主、设计方、总承包方间的工作关系中的问题而直接关注项目的整体效率。

2.建设项目跨组织关系的特征

建筑业作为一个松散耦合的行业,跨组织关系通过建设项目这一载体继承并延续了建筑业的固有特征,包括割裂性、临时性和对立性(Cherns et al.,1984;Koskela,1992;Beach et al.,2005)。

(1)割裂性。

Dubois等(2002)通过分析建设项目的生产过程,提出建筑业的整体供应链上各子过程差异明显,导致各参与方之间关系松散,组织结构呈现出破碎化特征。Fong等(2007)对中国香港建筑业市场的研究指出组织结构化破碎是香港建设行业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Girmscheid等(2010)从信任的形成方式和过程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建设项目各参与方间获得相互信任的方式多基于面对面,而这种方式下产生的信任会随着建设项目的结束而迅速瓦解,难以延续到下次合作中,从而导致建设项目各参与方关系的松散。

(2)临时性。

不论是关系钻石理论还是五阶段关系模型均指出跨组织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乃至最终达到稳定和成熟都必须以长期关系为导向(Fong et al.,2007;Wetzels et al.,1998),但是研究建筑业的学者提出建筑行业是以建设项目为载体,建设项目各参与方的合作通常以项目的建设周期为限(Dulaimi et al.,1996;Dulaimi et al.,2003;Fong et al.,2007),随着项目的竣工而结束。这也导致建筑行业的跨组织关系表现出一种临时性和不稳定性。

(3)对立性。

不少学者都探讨了建设项目中各参与方间的对立关系,其中以业主、设计方和总承包方之间的对立关系为主。Albanese(1994)调查了当时ENR排名前400的60家全球大型的总承包方,在回收的28份有效问卷中,有20家企业认为这种对立关系是存在的。建设项目各参与方都基于短期的各自理性而行动,这往往导致了各参与方间的冲突(Borys et al.,1989)。Thompson等(1998)指出传统上承包商和业主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还有学者分析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建筑市场,其研究发现建设项目各参与方间的对立关系是普遍存在的(Dulaimi et al.,2003;Fong et al.,2007)。

上述三个特征是传统建筑业跨组织关系的主要体现,为了改善建筑业跨组织关系,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其研究表明:成功的跨组织关系是以相互信任、清晰理解各参与方的角色和目标为基础,并且这样的跨组织关系能够为建设项目的各参与方带来收益,例如伙伴关系(Barlow et al.,1997;Bennett et al.,1998;Black et al.,2000),这与大多数跨组织关系研究的结论相一致;反之,失败的跨组织关系则缺乏这样的基础,尤其是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信任。Larson(1995)提出项目伙伴关系是将建设项目各参与方从合同关系演进为具有共同目标、凝聚力、合作的跨组织关系,能够建立更为及时有效的冲突解决程序。Egan(2002)提出成功的供应链关系管理需要将建设项目各参与方的对立关系转化为互为合作的关系。上述研究发现凸显了跨组织关系的动态性特征,即跨组织关系会随着组织间的沟通与交流、信任而发展。

3.跨组织关系的要素

在研究建设项目跨组织关系的学者中,有不少学者对跨组织关系的要素进行了识别。跨组织关系分为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这是关系管理和资产组合理论里经典的分类方法(Kraljic,1983)。Lambert(1996)根据该二分法将建设项目跨组织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市场治理的交易关系即正式的合同关系;一类则是基于信任的关系,即非正式关系。建设项目基于合同的正式关系的特点是专注于输赢、互不信任、互不共享信息、解决问题效率低,并且风险分担不公平(Larson,1997),这往往导致各参与方的目标自利、关系对立、缺乏沟通以及冲突频繁(Thomas et al.,2005)。在非正式关系中,信任、共同目标、相互依赖占据着主导地位(Albanese,1994)。Hellard(1995)在对项目伙伴关系的成功因素的研究中发现信任、平等、共同目标与及时沟通是关键要素。Chan(2003)提出项目伙伴关系最关键的5个成功要素是有效的沟通、共享、清晰的职责、信任以及过程监控。同时,本研究在对建设项目跨组织关系的相关文献的梳理中识别了市场地位也是跨组织非正式关系中的关键要素,如表2-4所示。从上述研究的共同点不难看出,建设项目跨组织关系中的正式关系以合同关系为主导,而非正式关系中以信任、沟通、共同目标以及市场地位为主导。

表2-4 建设项目跨组织关系的研究

4.跨组织关系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有学者将建设项目跨组织关系分为三类,包括传统的敌对关系、短期的合作关系和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将项目伙伴关系视为短期的合作关系,战略伙伴关系视为长期的合作关系(CII,1996;Critchlow,1998)。不同的跨组织关系对建设项目带来不同的影响。

不少学者针对建设项目各参与方间敌对关系和短期的合作关系为建设项目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建设项目所处的环境由于需求的不连续导致项目各参与方难以建立长期的以信任和承诺为特征的跨组织关系(Eloranta,2007),其原因主要在于业主与总承包方、业主与设计方、设计方与总承包方之间的对立关系(Dahlgren et al.,2001;Berggren et al.,2001)。Kadefors(2004)发现项目的合同安排将影响项目参与方之间的跨组织关系。例如,严格的合同激励措施将引发项目中的机会主义行为。Artto(2008)描述了跨组织关系在项目网络环境中将有机会成为风险源。建设项目各参与方需要持续平衡他们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Hellgren et al.,1995),在项目过程中,各参与方都在追逐各自的利益,甚至不惜以牺牲其他参与方的利益为代价(Buckley et al.,1998)。同样的,跨组织关系既能推动项目组织又对项目组织具有约束(Manning,2008)。Karim(2006)探讨了如何系统地识别建立跨组织关系的要素,并如何处理建立跨组织关系相关的挑战。Bourne等(2006)对支持有效建立项目各参与方成功地跨组织关系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除了探讨业主与设计方、业主与总承包方间的传统的敌对关系和短期的合作关系之外,建设项目参与方的长期合作关系可以通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行解释,尤其是总承包方与分包方的关系。例如Eccles(1981)提出总承包方与其分包方能够建立更为长久的合作以共同为不同的业主完成项目。项目环境中建立长期跨组织关系能带来的好处包括:市场准入(Ahola et al.,2006)、支持项目营销活动(Cova et al.,2002)、减少承包商风险费用(Zaghloul et al.,2003)、建立项目参与方之间任务分配需求的共识(Windeler et al.,2001)、绩效的提升(Hobbs et al.,2001;Sodaet et al.,2004)和成功使用替代竞争性投标的合约策略能力(Crespin-Mazet et al.,2007)。Soderlund等(1998)认为项目参与方之间缺乏长期跨组织关系会显著降低项目成功的可能性,Dubois等(2000)则认为缺乏长期跨组织关系将降低项目型行业的效率和创新性。Dainty(2001)认为分包方在与业主建立长期跨组织关系方面存在顾虑。Berggren(2001)阐明建设项目业主对项目管理和控制采用外包将使项目参与方之间的跨组织关系复杂化。一些研究还强调项目参与方间的跨组织关系往往相当持久,且不仅限于单个项目,还在不同项目中其跨组织关系的特征也不同。例如,在一个项目中大部分的跨组织关系是以高度的信任和承诺为特征,而在另一个项目中大部分跨组织关系是以低度的依赖和高需求的服从监控为特征的(Bengtson et al.,2001;Sydow et al.,2002),这与跨组织关系的普遍特征动态性和多维性一致。

综上所述,现代工程建设环境的复杂多变性,专业的复杂性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得建设项目组织日益呈现多样化趋势,具体体现在:建设项目的业主与各参与方之间,各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内在相互关联性日趋加强,各方的利益互动性日益明显。从上述研究成果中,不难发现跨组织关系的研究往往都基于供应链关系和伙伴关系,跨组织关系的演进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受合同安排、信任以及市场地位等要素的影响。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建设项目跨组织关系的演进过程和路径的识别较少。本研究认为建设项目跨组织关系是建立在项目各关键参与方的合同关系基础上,即业主与设计方、业主与总承包方等基于合同形成的正式关系,而设计方与总承包方是为了共同完成的任务而形成了临时的工作关系,属于非正式关系,非正式关系也即通过各参与方的专业技术与技能进行联结,信任和市场地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