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战争”升级,洗牌阶段来临

让我们将视线转回国内,尽管2013年被公认为“短视频元年”,但快手(当时叫“GIF”)却是从2012年开始转型做短视频社区的,甚至比Vine正式发布的时间还要早。

特别是2014年正式更名后,在个性化推荐算法的驱动下,快手在各种质疑声中突飞猛进,截止到2017年11月,用户已经突破7亿规模。

最早入局的还有微视,以明星效应带动用户推广的策略使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达到了4500万日活跃量,随后确认的8秒时间限定颇似Vine的“神奇6秒”。按理说,在腾讯强大的社交黏合作用驱动下,微视的想象力原本是不可限量的,但后续运营上的乏力却使它不得不在2017年4月选择关闭。

一度被微视的补贴政策吸引去的达人们纷纷表示:一开始微视是有评级标准的,分为S、A、B级,分别有对应的补贴。但后来,它们的评级规则却一改再改,大部分的S级被评为了A级,大部分的A级被评为了B级。虽说视频博主可以申诉,但申诉成功率不到十分之一,缩水了大概四分之三的补贴。

这足以说明:从政策到执行,微视的运营都不尽如人意。

在2014年和2015年,国内短视频进入了社交成长期,秒拍、小咖秀、美拍等都是在这个时间节点内爆火的。它们一登场,就迅速抢占微视、快手等的市场份额。美拍通过强化运营尝试社交化成长,而秒拍和小咖秀则依靠微博走向社交化。

基于数据挖掘和算法推荐的字节跳动(今日头条),则成为近几年来国内互联网行业最有潜力的一匹黑马,它将自己图文产品的成功模式复制到了视频产品中。自2016年开始,基于今日头条同一套推荐系统的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和抖音短视频得以极速发展,频频登上应用市场的榜单。

尤其是强势崛起的抖音,它令人瞠目的增长数据无时无刻不刺痛着BAT们的神经。这样的背景下,BAT们纷纷开始布局短视频。比如,百度的好看视频和伙拍小视频;阿里的土豆和电流;腾讯动作最大,除了强势复活微视外,还推出了下饭视频、YOO视频、速看视频、时光小视频,等等。

蛋糕就这么大,所有人都想争取最大份额。在这样的一番乱战之下,整个行业很快便进入了洗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