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象山集
- 中国文学名著导读
- 殷涵主编 浩然(文学顾问)
- 1491字
- 2021-05-27 14:17:38
作者:陆九渊
成书时间:南宋
▼一语中的
宋代心学代表作,宋代哲学重要著作。
■书海溯源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生于公元一一三九年,卒于公元一一九三年。他曾在贵溪山书象院讲学,人称象山先生,是宋代心学的鼻祖。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入仕,当过荆门的地方官,有颇佳的政绩。他生活在南宋偏安的时代,当时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处于动荡之中。陆九渊一方面想维护南宋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又面临社会的动荡与对治邦安民的渴望,于是在自己的哲学中开辟了心学这一块天地,既论及主观的“心”,并兼及客观的事。他的哲学著作被门人及其子结集成《象山集》。
■文理梗概
《象山集》是陆九渊哲学的全部精华,是心学的开山之作,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首先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为自然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反映自然的理论也是发展、变化的,其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人只能认识、把握它,这无疑是深刻而正确的见解。陆九渊将“心”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主张“心即理”,从理学走到心学,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观点。依其学说,则“吾心”是人的主观世界,同时客观物质世界也为人心所固有,是人心的体现。如果没有“吾心”,宇宙便会失去其本体,因此“吾心”就是世界的本体。陆九渊又提出自觉本心的认识论,认为人都有羞恶之心,这是与生俱来的,是永恒不变的,是人的“本心”。只有具羞恶之感,心才是存在的,否则,心就已经死了。而保有这颗“本心”,能让人成为圣贤,能够为公而不为私。如何保有“本心”?陆九渊认为应当不自暴自弃,要安于命运,反对世俗的诱惑。他的主张为杨简、王阳明所发扬,成为中国哲学上颇有影响的一派——心学。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象山集》)人非木石,不能无好恶,然后恶须得其正,乃始无咎。故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恶之得其正,则不至于忿嫉。夫子曰:“我本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益好人者,非好其人也,好其仁也;恶人者,非恶其人也,恶其不仁也。
【赏析】
陆九渊心学的重要内容是直觉本心,这段文字讲的就是“本心”问题。何为本心?孟子认为人皆有羞恶之心,而陆九渊继承了这一说法,认为这就是本心。他说:“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仁”本是儒家的重要理论,陆九渊深受儒学影响,认为“仁”就是本心。所以他在这段话中反复强调一个仁字,并希望年青人都像贤能的长者一样,保持一颗本心。他认为本心是永恒的,人如果能不受世俗舆论的影响,执着于本,就能保持本心,成为圣人、贤人。由于社会的动荡,人民生活贫困,所以陆九渊提出的“本心”之说具有一定的意义。如果人人都保持一颗本心,事事为公,为他人着想,就能团结起来抵御敌人,也就能创造一个人人丰衣足食的理想社会。但正如孟子在千年前设想的“老有所养、壮有所用”的理想不能实现一样,陆九渊的哲学也只能作为一种哲学而存在,没有付诸实践的可能。
■妙言辑录
1.道在天下,加之不可,损之不可,取之不可,舍之不可,要人自理会。
2.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
3.理之所在,匹夫不可犯也。
4.且如读史,须看他所以成,所以败,所以是,所以非处。
5.此理在宇宙间,未尝有所隐遁。
6.行仁政者所以养民。
7.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8.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9.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
10.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专家评点
陆九渊心学提倡的“本心”,不仅为当时政治所用,对今天在做人和政府治理国家上也有积极作用。但书中所暴露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在阅读时要注意,不能受其腐蚀,也不能因其糟粕而否定了陆九渊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