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华严经

作者:相传为释迦牟尼

成书时间:唐真元年间(国文译本)

▼一语中的

大乘佛教重要经典,其哲学思想、文艺价值均受人重视。

■书海溯源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产生于南印度,后流传到西北印度与中印度。我国翻译的《华严经》主要有三种:一为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的《晋译华严》,或称《六十华严》,分六十卷三十四品;一为实叉难陀所译《唐译华严》,或称《八十华严》,分八十卷三十九品;一为唐僧般若所译《四十华严》,即现在流传的本子。般若,又称般刺若,北印度迦毕试国人,姓乔达摩。七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经由广州到达长安,受赐“般若三藏”之名及紫衣。译出《四十华严》,共分十万偈四十八品,为通行的善本。

■文理梗概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因果缘起理实法界,该经用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等四种法界来说明这一道理。它认为宇宙万物互为因果:一物为因,万物为果;一物为果,万物为因。事物的相互关系是相互扶持、相入相即,无穷延展,圆融无碍的。它用“海印三味”描绘了圆融无碍的最高境界——佛境形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像海水一样被显示出来,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每一滴海水都互相圆融,每一滴海水又都具备百川之味,代表和体现了海水的特征。它由此说明,一切事物就其相互关系来讲,都是无尽圆融,构成一种范围无限广大而又相互包容、相互贯通而无个体区别的大法界。由有为、无为诸般佛法都在对立统一中存在,从而说明佛与众生、净土与秽土,以及佛国世界与世俗世界的交融统一。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入法界品》)善男子,我以成就如是智能,常能利益一切众生。善男子,我以好船运诸商众,行安隐道,复为说法,令其欢喜,引至宝洲,与诸珍宝,咸使充足,然后将领还阎浮提。善男子,我将大船如是往来,未始令其一有损坏,若有众生得见我者,闻我法者,令其永不步怖死海,必得入于一切智海,必能消竭诸爱欲海,能以智光照三世海,能净一切众生苦海,能净一切众生心海,速能严净一切众海,普能往诣十方大海,普知一切众生根海,普了一切众生行海,普顺一切众生心海。善男子,我唯得此大悲幢行,若有见我,及以闻我,与我同往,忆念我者,皆悉不空。

【赏析】

本段选自《华严经·入法界品》。《入法界品》叙述善财童子在思想上、道德上、技艺上得到了众多法门,而树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舍己为人的坚定思想,后随同观世音菩萨,做造福人间、利乐有情的事,甘于当观世音“闻声救苦”的助手,其塑像紧靠在观世音身侧。他曾爬高山、飘大海、闯王宫、进民窟、上刀山、下火海,历尽千辛万苦,参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请教修行学佛的道理,终于取得正果。善财童子的高尚品德、美好情操,以及他坚韧不拔的意志,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妙言辑录

1.善知识者,难见难遇。

2.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

3.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4.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住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5.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6.诸佛若欲示涅盘,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众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7.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8.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9.未来一切无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10.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善愿沈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绢)

■专家评点

《华严经》表述的哲学思想十分深刻,其因果缘起理论启示我们要多做善事,多学本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这样机遇一定会青睐我们。否则,即使机遇降临,自己也无力把握。凡事皆如此,只有多付出一份辛劳,才会多一份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