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古诗源

作者:沉德潜

成书时间:清代

▼一语中的

上古至隋的古代诗歌、歌谣总集。

■书海溯源

沉德潜,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人。他在乾隆皇帝时考中进士,颇受皇帝宠信,出任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他论诗主张“格调说”,在当时影响颇大,并编选了《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清人学诗,多有宗宋、宗唐两派之争。沉德潜主张格调说,反对当时以袁枚为首的文人提出的“性灵说”。当时文坛有崇宋的风气,文人竞相学习宋诗,而沉德潜却认为唐诗才是诗的正宗,是诗的极盛时期。所以作为文坛领袖,有必要改变文坛宗宋的风气,于是编选上述提到的几部诗集。同时,他认为唐诗的源头是古诗,故发其源流以表明唐诗的正统地位,因而编选了《古诗源》。

■文理梗概

《古诗源》收录从上古到隋朝的诗歌,共分为十四卷。分时代录诗,共分古逸、汉诗、魏诗、晋诗、宋诗、齐诗、梁诗、陈诗、北魏诗、北齐诗、北周诗、隋诗等十二朝诗,是唐朝以前诗歌的一次大总结。在沉德潜看来,唐诗是诗的最盛时期,而古诗则是唐诗之渊源。后人学诗,必从诗的源流学起,否则不能真正学会诗歌。而沉德潜编选古诗中最好的部分,以备学诗的人模仿、学习。

同时,古诗作为《诗经》、《楚辞》的后继者,其中也体现了诗歌自先秦以来发展变化的历史,从中既可以窥见唐诗的源头,亦可以窥见《诗经》、《楚辞》的精妙之处。由于《诗经》、《楚辞》都已结集并流传甚广,故本书未收入其中篇章。沈德潜并认为《康衢》、《击壤》这类上古帝王时的歌谣,是“开声之诗”,诗的鼻祖。而汉诗以五言见长,乐府诗为其精华。汉末建安诗也是诗中一大宗,成就斐然。至于南朝宋时,诗的风格、体制大变,逐渐流于艳俗。此书详细阐述唐以前诗歌流变的历史,真正做到了为诗歌追根溯源。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古诗源·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蓠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赏析】

这是曹植的一首名诗。沉德潜对此评价道:“是游侠,亦是仁人,语悲而音爽。”但是我们猜想诗人为何无缘无故地怜悯起一只小小的黄雀呢?当然并不仅仅是因为“仁”,如果将之与曹植的身世联系,就很容易明白了。他因为受亲哥哥曹丕的嫉妒与排挤,不仅失去了高居庙堂,为国建功立业的机会,甚至连性命也朝不保夕。此时的曹植的诗,一扫少年时代的慷慨畅达之气,转而发生悲鸣之声,《野田黄雀行》便是其中的代表。诗中的主人翁是个手握利剑的少年游侠,但他一身武艺却只在田野间以打猎为戏。或者他是少不更事,或者他根本无处可施展身手,只能游戏田间。打猎猎得一只黄雀,本是可喜之事,少年却“见雀悲”。他悲的不是落网的黄雀,而是身陷囹圄的自己。不仅毫无作为,而且也将像这黄雀一般任人捕捉,任人宰割。所以毫不犹豫地让黄雀回归大自然,恢复自由之身。黄雀自有少年放归,可是少年自己却无人可以解救,这样的结局,这样的对比,让人读后更觉伤悲,无可奈何地伤悲。

■妙言辑录

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2.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4.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6.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7.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苒稀。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9.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绢)

■专家评点

《古诗源》选录的都是唐以前古诗中的佳作、精品,是现代人学习和欣赏古诗的较佳选本。但沉德潜依自己的学术与审美观点所选的作品,以及所做的评价,必然有失之偏颇之处,读者阅读时一定要保持自我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