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例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主动脉瓣穿孔——主动脉瓣置换联合抗感染和CRRT治疗

关键词:老年 感染性心内膜炎 CRRT 主动脉瓣置换术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79岁,因“维持性血液透析2年余,反复发热加重1天”入院。患者2015年6月诊断“尿毒症”并在局麻下行左腕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1个月后导入透析。2017年8月始患者间断发热,最高38.2℃,在门急诊予“清开灵、头孢地秦钠”等处理后体温可降至正常,未予重视。2017年9月20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发热,最高体温38.6℃,伴咳嗽咳痰,为黄脓痰,量不多,无畏寒寒战,无咽痛流涕,无咯血胸痛,无胸闷心悸,查血常规:白细胞11.29×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7%,红细胞2.66×10 12/L,血红蛋白82g/L,血小板141×10 9/L,急诊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喜炎平”静脉滴注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范围,入院前一天再次发热,最高体温38.5℃,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病程中患者无尿,无乏力盗汗,无水肿,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精神差,食纳不佳,夜间睡眠稍差,易便秘,近期干体重无明显波动。既往史:因“窦性心动过缓”于2017年6月行“起搏器植入术”。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目前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5mg每日2次”控制血压,平素血压控制良好。有“高尿酸血症”20余年,曾有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痛风发作,近几年未发作。有“前列腺癌”病史多年,已行粒子植入术。曾行“胆囊切除术”。有“脑梗死”病史。否认“冠心病”,否认“结核”,乙肝两对半:e抗体及核心抗体阳性。有输血史。

入院查体:

体温38.3℃,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140/80mmHg。神志清,精神尚可,贫血貌,尿毒症面容,全身皮肤黏膜苍白,无明显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甲床下无出血点。巩膜无黄染,结膜轻度充血,口唇无发绀。颈软,颈静脉无充盈。两肺呼吸音清,两肺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率80次/min,律齐,主动脉瓣区闻及舒张早期叹气样杂音。周围血管征阴性。全腹软,无压痛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四肢关节无明显压痛,无红肿,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可。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11.29×10 9/L,N% 82.7%,Hb 82g/L,PLT 141×10 9/L。
CRP:>90mg/L。PCT:2.04ng/ml。
心肌标志物:hs-cTn T 777.1ng/L,Mb 149μg/L。
胸部正侧位片:心脏起搏器术后改变,心影增大,心包积液,与前片(2017-8-18)相仿。两肺多发小结节,较前相仿。右上肺肺大疱。冠状动脉钙化。两侧胸腔积液。
心电图:①窦性心律 ② P-R间期延长(提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③左心室高电压(RV5>2.5mv)④部分导联T波改变:TⅠ、Ⅱ、aVL、V5、V6略低平5.V3、V4、V5、V6U波倒置。

入院诊断:

①发热待查。A.呼吸道感染?B.感染性心内膜炎?C.血透通路相关性感染?②慢性肾脏病(CKD5D期)。③起搏器植入术后。④高血压病。⑤前列腺癌粒子植入术后。⑥胆囊切除术后。

诊疗经过:

连续三次血培养,同时经验性予以头孢哌酮他唑巴坦2g每日2次抗感染,次日血培养报告:表皮葡萄球菌,遂改为利奈唑胺600mg每日两次静脉滴注,并进行止咳祛痰等治疗。期间患者体温有所下降,波动在38℃ 左右。进一步检查二维超声心动图:主动脉瓣无冠瓣,回声明显增强,瓣尖呈团块状回声,团块大小约1.2cm×1.2cm,与瓣体间见回声失落,舒张期脱向左室面,主动脉瓣开放稍受限。超声提示: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考虑主动脉瓣赘生物形成伴穿孔;轻度主动脉瓣狭窄;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极少量心包积液,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左心收缩功能减退。修正诊断为:①感染性心内膜炎;②慢性肾脏病(CKD 5D期);③起搏器置入术后;④高血压病;⑤前列腺癌粒子植入术后;⑥胆囊切除术后。病程中患者胸闷、气喘逐渐加重,时有不能平卧,指脉氧降至90%,经面罩给氧、硝酸甘油泵入、床边透析后症状得以缓解。利奈唑胺应用至第7日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入院后第10日转入胸外科,入院后第20日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中见主动脉瓣无冠瓣及右冠瓣主动脉面增厚钙化,左室面赘生物形成,大小分别为3cm×2cm×2cm及1cm×1cm×2cm,遂将主动脉瓣置换为21号生物瓣一枚。因监测血小板呈进行性降低趋势,利奈唑胺应用20天后改为万古霉素0.5g隔日静脉滴注,继续抗感染至30天后停用,期间检测万古霉素谷浓度在8.2~18.5mg/L。术后华法林抗凝,控制INR 1.8~2.0。术后30天复查超声心动图:置换的主动脉瓣回声增强,在位,开放受限。提示: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轻-中度主动脉瓣狭窄伴轻度关闭不全,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一般情况稳定,术后43天出院。
【病例讨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ous endocarditis,IE)是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心内膜所致,可侵害心脏瓣膜、心内移植物及相邻大血管,其特征性病理损害为赘生物形成。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致命性疾病。Brascia等于1966年首次报道了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1]。MHD患者IE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但我国报道的血液透析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并不多 [2]。一般认为,血液透析患者IE的发病率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发生率高。由于钙磷代谢异常、炎症状态等,瓣膜钙化相对常见,如主动脉瓣钙化、二尖瓣瓣环钙化 [3],这些基础心脏病变使得血液透析患者容易发生IE。另外,血液透析患者抵抗力差,常合并营养不良、糖尿病、恶性肿瘤等,使得血透患者容易发生感染。血透通路内瘘和导管相关感染也是透析患者IE的重要原因之一 [4]。此外,安置心脏起搏器的局部污染可导致IE的发生率为0.5%~5% [5-8]
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9]关于IE的诊断标准指出,明确的IE需符合:A. 病理诊断标准:赘生物、栓塞的赘生物或心内脓肿标本培养或组织学检查发现微生物;或者组织学检查证实的病变、赘生物或心内脓肿显示活动性心内膜炎。B. 临床诊断标准:两项主要标准,或一项主要标准合并三项次要标准,或五项次要标准。
主要的诊断标准包括:
(1)血培养阳性IE:①不同期2次取样血培养显示符合IE的典型微生物:草绿色链球菌、牛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无原发病灶时社区获得性肠球菌;或②持续血培养阳性显示符合IE的病原微生物;取样间隔>12小时的≥2次血培养阳性,或所有3次或4次不同期血培养的大部分为阳性(首次和最后一次抽血间隔≥1小时);或③单次血培养伯纳特立克次体阳性或逆相I IgG抗体滴度>1︰800。
(2)影像学阳性IE:①超声心动图结果阳性IE:赘生物,脓肿、假性动脉瘤、心内瘘管,心脏瓣膜穿孔或动脉瘤,新出现的人工瓣膜开裂;② 18F-FDG PET/CT(仅适用于人工瓣膜置入3个月以上)或放射标记白细胞SPECT/CT检出人工瓣膜周围炎症异常活跃;③心脏CT显示明确的瓣周病变。
次要诊断标准:
(1)易患者因素如易患心脏病或注射吸毒。
(2)体温 >38℃的发热。
(3)血管表现(包括仅通过影像检查出的血管病变):重要动脉栓塞,脓毒性肺梗死,感染(真菌)性动脉瘤,颅内出血,结膜出血,Janeway损害。
(4)免疫表现:肾小球肾炎,Osler结节、Roth斑和类风湿因子。
(5)微生物学证据:血培养阳性但不符合上述主要标准,或血清学证据提示符合IE病原体的活动性感染。本例血培养阳性、超声心动图提示赘生物形成,符合两项主要诊断标准,且有心脏起搏器植入史、高热病史,心脏闻及杂音,故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确立。
IE的成功治疗取决于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清除,手术有助于根除微生物。因此抗生素是IE的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rosthetic valve endocarditis,PVE)的疗程应长于自身瓣膜性心内膜炎(native valve endocarditis,NVE)(后者推荐为2~6周),无论NVE还是PVE,治疗持续时间应依据有效抗生素治疗的第1天而非手术日期。本例培养为表皮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均敏感,考虑到利奈唑胺的组织浓度高、耳肾毒性小等特点选用利奈唑胺,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小板降至正常低值,且患者同时服用华法林抗凝,透析中使用低分子肝素,为防止血小板下降导致出血风险,遂更改为万古霉素。针对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的危重患者,在应用万古霉素治疗时,其药物动力学明显不同于普通人,但针对此类的研究并不多,且患者个体差异较大,导致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此外,万古霉素治疗指数窄,影响因素多,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相关性差,因此我们实行血药浓度的监测,期间复查血培养为阴性,有效抗生素疗程6周。
适时的心脏手术对于某些患者可能是必需的。文献报道,为减少病死率,20%~50%患者需行心脏手术清除感染组织,恢复瓣膜功能,尤其是严重IE,适时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希望 [10]
【专家点评】
赵卫红(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肾内科 主任医师)
IE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MHD患者IE发病率2%~6%,是普通人群的10~18倍,一旦发生,死亡率高达30%~78%,而普通人群IE病死率为17% [11]。MHD患者IE增加主要由于中心静脉置管、免疫力低下,长期尿毒症毒素、钙磷代谢紊乱对心脏瓣膜的影响等因素。本例虽无中心静脉置管史,但发病前3个月有起搏器置入史,且据家属提供病史,手术过程波折、耗时长,因此存在细菌侵入并定植的可能性,从术中瓣膜毁损表现看,主动脉侧瓣膜增厚钙化可能与长期透析钙磷代谢紊乱,以及高龄患者瓣膜退行性病变等相关,而左室流出道侧的赘生物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累及瓣膜的特征性表现。
此例系长期透析的老年人,首发症状为发热,入院前曾以发热、乏力以“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治疗,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不规则应用,使IE的临床表现变得不典型,特别是发生于易罹患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的老年人,更容易漏诊、误诊。该患者原无明确的心脏基础疾病史,起病时主要表现为发热,也无皮肤瘀点、瘀斑、脾大等提示IE的体征,遂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难度。
Lentino等随访美国6个医学中心HD患者菌血症流行情况发现128例菌血症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31%)。在HD患者的IE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占50%~63.3%。其他为革兰阴性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等 [11]。2009年欧洲IE防治指南指出许多地区葡萄球菌感染居首位,链球菌感染居第2位,并指出长期血液透析、糖尿病、血管侵入性检查、通过静脉注射吸毒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的主要危险因素。本例根据血培养药敏结果为表皮葡萄球菌后,更换抗生素为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效果好。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推荐用于葡萄球菌感的IE患者。达托霉素和磷霉素推荐用于治疗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达托霉素应予高剂量并联合两种抗生素。比较国内存活与死亡HD-IE患者抗生素应用情况显示,使用头孢类、半合成青霉素联合酶抑制剂治疗效果差。建议抗感染疗程要长,一般要4~6周,甚至更长。
IE早期手术的三个主要指征:心力衰竭、难治性感染和栓塞事件,一般认为心力衰竭或血流动力学障碍,持续感染、心内局部感染失控、难治性微生物感染,赘生物持续>10mm伴有栓塞或瓣膜功能障碍、巨大孤立赘生物(>15mm)应尽早手术。本例患者二维心超提示赘生物大小为1.2cm×1.2cm,且在干体重控制尚可的情况下自发性心力衰竭,具备手术指征,术中所见赘生物更大。此例高龄老年HD-IE患者诊治在合理使用敏感抗生素和CRRT的情况下,经充分评估和风险/价值权衡后,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前、术后通过CRRT调节水平衡,稳定患者的内环境,为手术的实施、术后的恢复提供条件,但同时临床应关注CRRT对药物浓度的干扰。
该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主动脉瓣穿孔,经抗感染、CRRT和外科手术置换主动脉瓣膜,最终康复出院。
(朱蓓 赵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