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影像医学·肝胆胰脾卷(第3版)
- 宋彬 严福华
- 2310字
- 2021-03-31 20:43:12
第二节 肝结核
【概述】
腹部结核约占肺外结核的3.5%,以淋巴结受累最为多见,实质脏器受累仅占约20%,其中以泌尿系最为常见,其次为肝脏。
正常情况下结核分枝杆菌不易于在肝内聚集生长,因为肝脏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肝内胆汁环境、低氧环境也都能明显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只有当机体免疫力低下(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器官移植后)或肝脏存在基础病变(如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时才可能致病。结核分枝杆菌可由肺结核通过肝动脉血行播散到肝内,或由消化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此外,经淋巴管、胆管也是可能的感染途径。
肝结核的病理特征和其他部位结核一样,主要表现为干酪性上皮样肉芽肿,混有淋巴细胞和散在的巨细胞,典型者抗酸染色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按照发病部位,可分为肝实质型、浆膜型和胆管型:
1.实质型肝结核
又分为3型,包括粟粒型、肝结核瘤、结核性肝脓肿。
(1)粟粒型:
最常见,约占肝实质型的80%,是全身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一部分,病理上表现为遍布全肝的小灶性干酪样坏死肉芽肿结节,直径约0.5cm左右;
(2)肝结核瘤:
少见,约占实质型的20%,由肝内粟粒结核灶融合而成。典型者中心为干酪样坏死,周围为纤维肉芽组织;
(3)结核性肝脓肿:
极为罕见,主要见于免疫低下者,是由于广泛的干酪样变和坏死形成所致。
2.浆膜型肝结核
较少见,为结核性腹膜炎的一部分,主要表现为肝包膜广泛增厚。
3.胆管型
极罕见,又称结核性胆管炎,儿童多见。
肝结核患者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常见非特异性症状有发热、贫血、体重减轻、右上腹疼痛、黄疸、肝脾肿大。少数可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实验室检查缺少特异性指标。约75%肝结核患者伴有肺结核。
【影像检查技术优选】
超声检查通常作为肝结核的初筛检查,但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差。不同类型病灶在CT、MRI的检出率不同。CT有利于检出钙化,MRI有利于观察干酪样坏死及纤维组织的延迟强化。
【影像学表现】 1.肝实质型
该型可分为:
(1)粟粒型肝结核:
①大部分病例在CT上难以检出,仅表现为肝大;或表现为肝内散在点状钙化灶。有中心干酪样或液化坏死的结节在CT平扫上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环形强化。②部分病灶在MRI无法检出。部分中心干酪样或液化坏死的结节在T 2WI上可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环形强化,延迟期环形强化更明显。
(2)肝结核瘤:
①CT上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花瓣形、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平扫呈稍低密度,典型者伴有中心粉末状钙化。增强扫描部分病灶无强化;部分动脉期周边轻度环形强化,门脉期或延迟期环形强化更明显,中心区域主体无强化,少数可见分隔强化。②MRI上表现为中心干酪样坏死在T 2WI上呈低信号,如伴有液化坏死则可呈不均匀高信号。周边以炎性肉芽组织为主时在T 2WI上可呈高信号,以纤维为主时可呈等或稍低信号。MRI增强表现同CT增强(图1-4-2-1)。
(3)结核性肝脓肿:
可为多房囊性,急性期囊壁较薄,为新鲜肉芽组织,增强后病灶周边强化及内分隔样强化,慢性期病灶的囊壁较厚,为增生纤维组织,表现为延迟期强化。
2.浆膜型肝结核 (1)CT:
肝包膜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包膜上可见单发或多发粟粒大小的结节;可伴有局部包裹性积液,压迫邻近肝组织呈内凹表现;可伴有钙化。增强扫描可见增厚的腹膜或包裹性积液的壁均匀强化,部分可见间隔强化,积液或液化坏死区无强化。邻近受压肝实质于动脉期可见片状异常灌注(图1-4-2-2)。
(2)MRI:
液化坏死区在T 1WI上低信号,T 2WI上信号不一。增强所见大致同CT增强(图1-4-2-3)。
图1-4-2-1 肝结核瘤MRI表现
A.MRI示肝Ⅴ段包膜下单发病灶,形态不规则,在T 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B.在T 1WI上呈低信号;C.在DWI上呈明显高信号;D.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环形强化,中心小分隔强化,周围片状异常灌注;E.门脉期边缘环形等强化;F.延迟期边缘及多个小分隔延迟强化,邻近包膜轻度增厚并延迟强化
图1-4-2-2 浆膜型肝结核CT表现
A.CT平扫示肝Ⅷ段相邻包膜类圆形异常密度灶,边界欠清,邻近肝实质受压凹陷;B.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主体无强化,边缘轻度环形强化;C.门脉期边缘稍强化
图1-4-2-3 浆膜型肝结核MRI表现
与图1-4-2-2为同一病例。A.肝Ⅷ段相邻包膜病灶形态不规则,在T 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B.在T 1WI上呈低信号;C.在DWI上呈明显高信号;D.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边缘环形强化,中心无强化;E.门脉期边缘环形等强化;F.延迟期边缘环形高强化,中心见小分隔延迟强化,邻近包膜轻度增厚并延迟强化
3.胆管型肝结核
肝内胆管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胆管壁不规则增厚,与其他原因的慢性胆管炎影像表现类似。沿胆管分布的粟粒状钙化灶是其特异征象。
【诊断要点】
肝结核较为罕见,除非在其他器官的结核性病变已诊断明确,并且在肝脏出现典型结核灶特征时方可诊断。肝结核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等有基础疾病患者,75%伴有肺结核。肝结核以粟粒型多见,只有当病灶较大时CT、MRI才易检出。MRI对结核灶的显示能力优于CT,典型者表现为中心干酪样坏死区在T 2WI上呈低信号,增强无强化;周边纤维肉芽组织呈动脉期轻度环形强化及延迟强化。
【鉴别诊断】
浆膜型结核主要与腹膜假性黏液瘤鉴别。腹膜假性黏液瘤主要表现为肝脾边缘扇贝样或结节状压迹,伴有腹腔不规则囊实性肿块、黏液性腹水,肠管向中央聚拢,无漂浮感等。粟粒型肝结核主要应与转移鉴别。转移瘤多有原发肿瘤病史,“牛眼征”为特征表现。肝结核瘤应与细菌性肝脓肿及其他肝脏肿瘤(如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等)鉴别。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常有明显感染症状及体征,可见明显的液化、坏死,囊壁呈“双环”或“三环”改变,增强后呈花环样或蜂窝状显著强化。肝细胞肝癌患者则常有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病史,动态增强呈“快进快出”强化,可伴有AFP升高。胆管细胞癌呈渐进性延迟强化,远端肝内胆管扩张,在强化组织内见到扩张胆管为其特异征象。
(杨正汉 杨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