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影像医学·肝胆胰脾卷(第3版)
- 宋彬 严福华
- 2080字
- 2021-03-31 20:43:16
第四节 糖原贮积病
【概述】
糖原贮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是一种先天性糖原代谢紊乱疾病,多数由于糖原代谢酶的缺乏而造成糖原分解或合成障碍,使过多的糖原或异形糖原贮积在组织器官中,主要受累的脏器有肝、肾、脑、肌肉和小肠等。Ⅰ型糖原贮积病最常见,是因肝、肾以及小肠黏膜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使这些器官内糖原过多贮积而引起,肝细胞内贮积物质包括脂肪和糖原,典型的表现为新生儿期出现肝大以及低血糖、高乳酸血症、脂肪代谢紊乱等。肝脏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肝细胞普遍增大,形态多样,圆形或多边形,排列紊乱;肝细胞胞质淡染,见颗粒状、球形物质贮积,或形成边界清楚的空泡,汇管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并向邻近肝小叶深入,致使小叶结构紊乱,未见假小叶形成;灶性肝细胞坏死,多灶性髓外造血;部分病例伴肝脂肪变性或者间质纤维化改变。PAS染色可见细胞内糖原颗粒。电镜观察:肝细胞胞质和细胞核内见大量糖原堆积及大小不等的脂滴形成,可作为确诊依据。
患者可首先在新生儿表现为低血糖,血中乳酸过量,更常见的是在3~4个月大时出现肝大或低血糖发作或二者兼有,这些幼儿常常脸型过胖,两颊脂肪组织过多,腹部膨隆,而四肢相对较瘦,身材短小。ⅠA型GSD的临床表现为生长迟缓,肝大、低血糖、高乳酸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等。ⅠB型GSD常反复发生细菌感染以及口腔和小肠溃疡。
并发症包括痛风、肝腺瘤、骨质疏松、肾脏疾病等。大多数Ⅰ型GSD患者在二十几岁或三十几岁时可发生肝腺瘤。低血糖反应性亲肝激素对肝脏的刺激可能是这些腺瘤的发病机制。
【影像检查技术优选】
常用检查为超声、CT检查及MRI检查。
【影像学表现】
超声显示肝脏增大,肝实质回声增强以及肾脏增大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可提示Ⅰ型GSD。CT表现主要为肝脏体积明显增大,密度增高(图1-5-4-1),部分患者可以同时观察到骨骼肌的密度增高。研究表明该病患者肝脏CT显示弥漫性或局灶性高密度的区域,组织学检查显示较多的糖原沉积,骨骼肌CT上的高密度区域代表糖原的聚集伴有严重空泡性肌病。研究显示对肝脏糖原蓄积的检测CT比超声更为灵敏,但该病常伴有弥漫性肝脂肪浸润,因此可完全或部分抵消糖原对肝脏密度的影响,肝脏密度高低取决于糖原和脂肪的相对量,可以表现为增高、正常或降低。在Ⅰ型GSD患者中,脂肪和糖原同时浸润肝脏导致肝脏CT密度范围为13~80HU,在CT扫描时脂肪浸润可能有助于老年患者合并肝脏腺瘤或者肝癌等肝脏肿瘤的显示。此外有研究报道半数患者肾皮质的CT衰减系数增加,提示糖原沉积于肾脏。PET-CT图像可以显示肝脏肿大并导致肝脏整体FDG高摄取,另外还可以观察到骨髓活性增加、脾肿大导致整体脾高摄取、肌肉FDG弥漫性增强等征象。
GSD是一种遗传缺陷,可引起糖原在肝脏或者肌肉组织中的积累。在超声检查中,肝脏在糖原储存疾病和脂肪变性中均显示出高回声,GSD的高回声性可能取决于糖原和/或脂肪的积累。磁共振成像的化学位移序列可以区分只含有水的组织和同时含有脂肪和水的组织。研究表明GSD患者与正常人肝脏的超声检查回声强度有显著差异,GSD患者与正常人的脂肪含量相似,糖原贮积病患者与超重肥胖患者的脂肪含量不同,所以目前的数据表明,化学位移磁共振成像可能排除脂肪沉积作为GSD患者肝内高回声的原因。
图1-5-4-1 糖原贮积病肝脏CT表现
女性,11岁,Ⅰ型GSD。A.CT平扫肝脏实质密度均匀增高;B、C.增强扫描,肝脏明显增大,均匀强化
有学者采用自然丰度 13C磁共振波谱(MRS)技术,在1.5T的常规全身系统上,对Ⅰa型GSD患者的肝糖原绝对浓度进行无创检测,该研究显示 13CMRS扫描的结果与常规肝脏活检的结果一致, 13CMRS可以半定量显示Ⅰ型GSD患者肝糖原增多,在Ⅲa型GSD患者肝脏和肌肉的 13C谱图中也可以观察到糖原信号的增加,这一信号也是半定量评估的;该患者头部的 13C波谱在71~85ppm的区域包含额外的共振。在体内 13C谱图中缺乏内部标准显示了糖原绝对定量在健康受试者和患者中的重要性。因此自然丰度 13C-MRS可作为一种直接、快速、无创的定量患者肝糖原含量的工具。
【诊断要点】
本病比较少见。病史及病因检查非常重要,临床上,主要诊断依据是肝脏肿大、空腹低血糖、高乳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和高脂血症;次要诊断依据是生长迟缓、娃娃脸、中心性肥胖、腹泻和反复鼻出血。初诊为GSDⅠ型结合有无粒细胞减低和反复感染症状分成Ⅰa型和Ⅰb型,再分别进行 G6 PC和 G6 frr的基因检测基本可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主要与血色病肝脏铁沉积及慢性肝病继发肝糖原沉积进行鉴别。对于可疑婴儿型GSDⅡ,应注意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Danon病、GSDⅢ及Ⅳ型、脊髓性肌萎缩Ⅰ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原发性肉碱缺乏症等鉴别。晚发型患者应注意与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线粒体肌病、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其他糖原贮积病(如 GSDⅡ、Ⅳ、Ⅴ型)、脊髓性肌萎缩和肌原纤维肌病等鉴别。
GSDⅣ型早期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尤其是发病较晚的病例更易于误诊或漏诊,鉴别诊断首先与成人葡聚糖小体病(adult polyglucosan body disease)鉴别,该病同样为分支酶缺乏,但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神经系统受累较早,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近端肌肉无力和萎缩,痴呆以及共济失调比较常见;头颅影像学多个部位可见到异常病灶;肌肉和神经病理均可见到大小不一的葡聚糖小体。同时应与其他类型的糖原累积病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