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癌肉瘤

【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肝脏癌肉瘤(carcinosarcoma,CS)单列为肝脏肿瘤的一种,并定义为组织学上同时具有癌(肝细胞肝癌或胆管细胞癌)和肉瘤成分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需要病理检查确诊,这样的肿瘤又被称为混合恶性肿瘤。Ishak等认为“肝脏癌肉瘤”必须是含有非梭形细胞肉瘤如肌源性、软骨及骨等真性肉瘤成分的肝脏混合性肿瘤,并且肿瘤中的非梭形细胞肉瘤分化必须得到进一步证实,即除典型的骨或软骨肉瘤外,相关的肉瘤必须具备相应的免疫表型。肝脏癌肉瘤极其罕见,国内外多为个案报道。
临床表现:肝脏癌肉瘤好发于中老年人,以男性多见;患者常有肝炎、肝硬化病史,临床表现为腹痛、疲乏、发热、体重减轻、触及肿块及肝功能异常等,缺乏特异性;患者就诊时病灶往往较大,平均直径约10cm;部分患者因为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随诊过程中偶然发现,则病灶较小。本病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超过50%的病例血清AFP水平轻度增高,部分患者有血清CEA及CA19-9升高,病灶早期即可表现出高度恶性生物学行为,可能与癌及肉瘤恶性浸润及远处转移能力的协同效应有关。患者预后与就诊时肿瘤大小、有无肝内静脉侵犯及远处转移或肝外浸润相关,而与肿瘤癌性及肉瘤性成分无明显相关。
组织学特点:组织学上,肝脏CS结构复杂,表现为多种成分并存,无论是上皮还是间叶都可表现为不同的肿瘤类型。CS在同一肿瘤中既有上皮癌成分又有肉瘤成分,两者之间分界清楚,无移行过渡,免疫组化可清楚显示肿瘤分别表达上皮源性和间叶源性的标志物。CS的肉瘤区域根据来源不同可呈多种形态,间皮源性恶性成分免疫组化只表达波形蛋白等间叶成分标记(如血管、横纹肌、平滑肌、骨和软骨等),不表达上皮标记;上皮源性恶性成分表达上皮细胞标记(如CK,CEA,FMA等),而不表达间叶组织标记(如Vim,SMA,CD68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灶内除有上皮性癌成分外,也可见肉瘤样组织,从而证明肉瘤样组织并非反应性增生的间质,表明了它们的肿瘤特性。

【影像检查技术优选】

超声检查通常作为CS的初筛检查,二维超声下肝癌肉瘤多表现为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的不均匀低回声团块,内可见低回声囊性变和/或强回声钙化灶,超声造影可显示增强方式。另外超声还可以辅助穿刺活检组织学诊断。
X线检查可以显示肝区钙化灶。CT是CS诊断首选检查方法,对中晚期病变诊断准确性较高,可显示肝内巨大肿块,肿瘤内的出血、坏死,并能敏感发现瘤内钙化,多期增强扫描可了解肿块血供特点,癌性部分为肝细胞肝癌时,实性部分动态增强扫描呈“快进快退”表现,癌性部分为胆管细胞癌时增强扫描多呈渐进性强化。由于早期CS缺乏特异性,CT检查对早期CS诊断价值有限。
MRI可作为CT的补充检查,可进一步分析囊实性肿物的成分,Gd-DTPA增强扫描也可了解肿块血供特点。另外MRI没有辐射,是无创性检查,具有一定优势。

【影像学表现】 1.CT

肝脏原发性癌肉瘤影像学表现与其癌性成分及肉瘤性成分相关:①病灶一般为单发,好发于肝右叶,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较清楚,体积较大,平均长径可达10cm;②有外生性生长的特性,可压迫或侵犯周围脏器;③肿瘤容易出血、坏死,病变较大时以囊性成分为主,实性部分呈条索状分隔及结节状散在分布,偶呈蜂窝状;④癌性部分为肝细胞肝癌时,实性部分动态增强扫描呈“快进快退”表现,癌性部分为胆管细胞癌时增强扫描多呈渐进性强化;⑤肉瘤性成分为骨肉瘤或软骨肉瘤时,CT平扫可发现肿块边缘或内部片状致密性钙化,钙化中央的密度接近于骨皮质,而一般肝脏原发性肿瘤治疗前片状致密性钙化较少见;⑥可合并或不合并肝硬化等慢性肝病表现。(图1-8-5-1)

2.MRI

肝脏原发性癌肉瘤病灶常呈囊实性混杂信号,囊性部分呈长 T 1、长 T 2信号,实性部分T 1WI呈结节样稍低信号,T 2WI上呈稍高信号;部分病灶囊性部分可见液液分层现象,提示陈旧性出血,Gd-DTPA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类似,囊变区域无强化。(图1-8-5-2)

【诊断要点】

肝原发性癌肉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与其具体病理亚型相关,当肉瘤性成分为骨肉瘤或软骨肉瘤时,病灶内可见致密骨化影,其密度接近于骨皮质密度,有助于诊断。有或无肝炎、肝硬化病史的老年患者,实验室检查AFP不高或轻度增高,CT及MRI检查发现肝脏边界清楚的巨大肿块,伴明显液化坏死及出血,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方式类似于肝细胞肝癌或胆管细胞癌,囊性部分不强化,应怀疑原发性肝癌肉瘤的可能。

【鉴别诊断】

肝脏癌肉瘤需与以下几种疾病鉴别:

1.肝脏肉瘤样癌

本质上仍为肝癌,影像学上肝脏癌肉瘤较肝脏肉瘤样癌囊变更明显,对于同时具有癌和梭形细胞成分的肝肿瘤依赖于HE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区分,如肉瘤样区只表达波形蛋白等间叶源性标记则诊断为肝癌肉瘤,如肉瘤样区表达上皮及间叶源性标记则为肝肉瘤样癌。

2.巨块型肝细胞肝癌

患者多有肝炎、肝硬化背景,实验室检查AFP常升高,病灶边界多不清楚,形态不规则,实性为主,病变内部可见坏死、囊变低密度区,平扫呈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肿瘤供血血管,动态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表现。
图1-8-5-1 肝脏原发性癌肉瘤CT表现
A.CT平扫示肝左叶巨大外生性肿块,呈卵圆形,肿瘤密度不均,内部出血、坏死;B.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示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C、E.门脉期持续强化;D.延迟后明显减退呈低密度
图1-8-5-2 肝脏原发性癌肉瘤MRI表现
A、B.MRI平扫示肝左叶巨大外生性肿块,呈卵圆形,肿瘤呈囊实性混杂信号,实性部分T 1WI呈结节样稍低信号,T 2WI上呈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 1WI呈低信号,T 2WI上呈高信号;C.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D、E.门脉期强化减退,呈“快进快退”

3.肝脏胆管囊腺瘤/囊腺癌

肝胆管囊腺瘤/囊腺癌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囊腺瘤/癌CT表现单发或多发囊性或囊实性病灶,体积一般较大,多房病灶可见分隔;囊腺瘤边界较清,囊腺癌边界多不清楚,MRI检查囊壁及分隔T 1WI及T 2WI呈低信号,囊内一般T 1WI为低信号,T 2WI为稍高信号,囊腺癌实性成分明显增多、分隔增厚、囊壁或分隔结节粗大,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4.肝脓肿

临床常有肝大、肝区疼痛的局部症状及畏寒、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病变呈多房囊性,囊内可见多发条索状分隔,囊壁厚薄不一,增强扫描囊内分隔及囊壁轻度强化,病灶边缘见环状稍低密度影,呈“双环征”。
(莫 蕾 江新青 陈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