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天命汗的糊涂死因
向仇人吊孝的袁崇焕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盛京。天命汗努尔哈赤的葬礼。一位喇嘛、一位突如其来的吊唁者,引起后金国的一片混乱——奉袁崇焕之命的使者——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置天命汗于死地的仇人竟然派人来至灵前。是惺惺相惜还是另有他图?即使是努尔哈赤的继任者、在政治智商上更胜努尔哈赤一筹的皇太极,也看不出这个冤家的真实念头。
袁崇焕并不是上演《卧龙吊孝》的诸葛亮,并没有与后金握手言和的打算,更不会与努尔哈赤有英雄相惜之意。之所以派使者前来吊唁,实际上是要来探察一番努尔哈赤死讯的真假,因为这关系到明军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不过,努尔哈赤确实是死了。
努尔哈赤死于疾病
努尔哈赤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史学界众说纷纭。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正史的记载,即《清史稿》和《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所说,他因病于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驾崩于叆福陵隆恩门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另一种说法则是丧命于宁远之战时明军的红衣大炮下。
——清·鄂尔泰《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赵尔巽《清史稿·太祖本纪》
鄂尔泰并没有明确指出努尔哈赤是患何病而死,赵尔巽的《清史稿》中,也大同小异,同样没有指出努尔哈赤的死因,只是说“不豫”,颇有种讳忌莫测的味道。结合后世对几位清朝帝王的临终记载来看,更使得努尔哈赤之死变得扑朔迷离。
被大炮轰死的后金大汗
宁远大战时,手中只有两万余人、一座孤城的袁崇焕之所以能够击溃十三万大军的后金军,除了用在战前所做的八条动员令来鼓舞士气外,更重要的是他所使用的11门红衣大炮(本为红夷大炮,是从葡萄牙采购而来,因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忌讳“夷”字,故称红衣大炮)等火器给了毫无精神准备的后金军以沉重的打击。
袁崇焕所使用的红衣大炮为英国制造的早期加农炮,炮身长、管壁厚、射程远、威力大,特别是击杀密集骑兵具有强大火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正是后金军最大的克星。
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帝即令军中备攻具,于二十四日以战车覆城下进攻。时天寒土冻,凿城破坏而不堕。军士奋力攻打,宁远道袁崇焕、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婴城固守,枪炮药罐雷石齐下,死战不退,满洲兵不能进,少却。次日复攻之,又不能克,乃收兵。二日攻城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可谓是伤亡惨重。
威力如此巨大的红衣大炮,让后金军付出惨重代价,那么,亲临城下督战的后金军统帅努尔哈赤,在此役中受没受到来自红衣大炮的威胁呢?这个问题在明朝的史籍中语焉不详,后金以及后来的清代官方资料里更是只字未提,而野史中却给出了一个答案。明朝的张岱在《石匮书后集·袁崇焕列传》中说:
“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红衣大炮打死敌人不计其数,还击中了“黄龙幕”,伤一“裨王”。后金军出师不利,只得用皮革裹着尸体,伴随着一路号哭匆匆撤退。
无独有偶,在《明熹宗实录》中同样记载了类似的事件:明兵部尚书王永光在汇报宁远之战的战况时奏称,明军前后伤敌数千,内有头目数人,“酋子”一人。高第则奏报,后金军队攻城时,明朝军队曾炮毙一个“大头目”,后金军用红布将这个人包裹起来抬走了,一边走一边放声大哭。
一个人的死能够让一支十三万人的军队悲痛撤退的,还会有谁?恐怕只有努尔哈赤。
然而,在宁远之战后,史料记载,努尔哈赤还曾于“夏四月丙子,征喀尔喀五部,为其背盟也,杀其贝勒囊奴克,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如果说努尔哈赤死于明军的炮火之下,那么这个人又是谁?或者说,这几处来来自于明朝方面的记载,又有多少可信度?
如果说努尔哈赤真的死在了明军的炮火之下,那么首先,他不可能“死而复生”在数月后又去攻打蒙古部落。其次,击毙努尔哈赤,对于明朝方面来说是一个重大胜利,无论是袁崇焕,还是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会将对此事书以浓墨重笔,以激励军民的士气。但是,无论是袁崇焕本人报告宁远大捷的奏折,还是朝廷表彰袁崇焕的圣旨,抑或朝臣祝贺袁崇焕宁远大捷的奏疏,对努尔哈赤被击毙之事都是只字未提。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即使是那个“酋子”“大头目”确实是努尔哈赤,但也没有让他死去。
重伤不治身亡
朝鲜人李星龄记载,在与后金作战之时,朝鲜曾派了一支军队配合明军抵抗后金军的进攻。随军的朝鲜翻译官韩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到袁崇焕,并博得了袁崇焕的好感。宁远之战,袁崇焕也将他带在身边。可以说,韩瑗亲眼目睹了宁远之战的全过程。
据韩瑗事后回忆:宁远告捷以后,袁崇焕派了一名喇嘛携带礼物到后金营寨中向努尔哈赤“表示歉意”:“老将(指努尔哈赤)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败于小子(指袁崇焕),岂其数耶!”努尔哈赤“先已重伤”,这时备好礼物和名马,对袁崇焕的礼物表示“回谢”,请求约定再战的日期。结果未等再战,努尔哈赤便“因懑恚而毙”。从这条史料中可以看出,努尔哈赤确实是在宁远一役中身受重伤,最后郁郁而终。
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场上受伤,随后被“小子”袁崇焕冷言讥讽,回到盛京后一直耿耿于怀,二月壬午,上还沈阳,语诸贝勒曰:“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心中怒火无处发泄,伤势也便无从复原;更由于后来亲征蒙古部等一系列军事行动,让伤口难以愈合。待到七月份前往清河洗汤浴,致使伤口进一步恶化,终于引起“痈疽”这样的并发症而死。
清福陵正红门
由此可见,宁远城下的炮伤可能是导致努尔哈赤去世的最重要原因。大清王朝的一代开国君主竟丧命于一个进士出身的“小子”手中,清王朝的颜面何在?古今中外在用兵之上,为了稳固军心,隐瞒、迟报主将伤亡乃是常用伎俩。因此,可以说,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中受伤后致死。而清政府为了自己的颜面,“忘记”将之写入史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