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缘何为“大清”
皇太极建立大清政权
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军事行动,皇太极终于使后金政权趋于稳定。恰在此际,多尔衮献上“传国玉玺”。皇太极以为“天赐至宝,此一统万年之瑞气也”,改元崇德,改国号清。天聪八年(1634年)冬,皇太极祭告汗父努尔哈赤,文曰:
一篇祭文,皇太极将数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向努尔哈赤总结了一番:收朝鲜,招降蒙古部分部落,不仅稳固了努尔哈赤打下来的江山,更获得了一批强有力的外援,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实力。皇太极也在祭文中承认,努尔哈赤取明朝而代之的梦想尚未得到实现,此时仍是后金最大的对手。不过他信心百倍地向九泉之下的努尔哈赤许诺,虽然明朝一时尚无法被纳入囊中,但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其实,皇太极的这篇祭文并不是写给努尔哈赤的,而是在说给天下人听,尤其是说给后金贵族们听的。皇太极以努尔哈赤第八子的身份继承汗位,来自于兄弟的压力可想而知。他必须要用功绩来证明自己的继位不是个错误。虽然暂且没有实现努尔哈赤终生的梦想——取明朝而代之,但也迈出了相当重要的一步。同时,他也在为自己上尊号,正式称帝做一个舆论上的准备。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诸贝勒大臣以远人归服、国势日隆为理由,请求为皇太极上尊号,皇太极未允。后来萨哈廉让诸贝勒检讨过去,表示今后忠诚效力,皇太极答应可以考虑。
然后皇太极又以“早正尊号”征询汉官儒臣的意见,鲍承先、宁完我、范文程、罗绣锦等都表示赞成。萨哈廉又召集诸贝勒各书誓词,向皇太极效忠。“外藩”诸贝勒闻讯也请求上尊号,皇太极同意了。上尊号的准备活动至天聪十年(1636年)三月末大体就绪。
四月五日,满族诸贝勒、固山额真,蒙古八固山额真,六部大臣,孔、耿、尚,外藩蒙古贝勒及满蒙汉文武官员齐集。大贝勒代善及内外诸贝勒、文武群臣共上表,分别以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多尔衮捧满字表、巴达礼捧蒙字表、孔有德捧汉字表各一道,率诸贝勒大臣文武各官赴宫门跪下,皇太极在内楼,御前侍卫传达,皇太极命满、蒙、汉三儒臣捧表入,诸贝勒大臣行三跪九叩头礼,左右列班候旨。三儒臣捧表至御前跪读,文曰:
诸贝勒大臣文武各官,及外藩诸贝勒,恭维皇上承天眷佑,应运而兴。当天下混乱之时,修德礼天,逆者威之以兵,顺者抚之以德,宽温之誉,施及万方。征服朝鲜,统一蒙古,更获玉玺,内外化成,上合天意,下协舆情。以是臣等仰天心,敬上尊号,一切仪物,俱已完备伏赐愈尤,勿虚众望!(《清太宗实录》)
表中简单地回顾了一下皇太极的功绩,并且指出该功绩足以让皇太极顺应天命,加皇帝之尊号。而且一再强调,加皇帝尊号其实是天意使然,不可推辞。这个理由让皇太极正好顺水推舟,表示同意,并发誓倍加乾惕,忧国勤政。
消息由儒臣传出,众皆踊跃欢欣,叩头而出。四月十一日,皇太极正式祭告天地,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建国号大清,实际是把后金改为大清,改元崇德,即天聪十年为崇德元年。祭告天地完毕,在坛前树鹄较射。从此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清朝诞生了,就是这个封建王朝统治全中国268年,跨古代、近代两个历史时期。在此之前一年,皇太极下令国中之人皆称满洲原名,禁止称诸申(即女真),一个少为世人所知的满族因而扩大为举世闻名的中华民族重要成员。
用来笼络人心的“大清”
关于大清国号的意义,一种说法是在改国号的前一年,也就是1635年,皇太极便废除了族号“女真”,改称“满洲”。在满族语中,“满洲”的发音与“曼殊”相似。“曼殊”一词来自佛教,本是一尊佛的名字,意思是“清之帝王”。皇太极用“清”代“金”作为国号,对于取代明王朝和笼络各族人心,都比“大金”或“后金”这两个称呼所能起到的作用大得多。
迎合统治的需要
另一种说法恰与上面的说法相反,乃是舍去“清”的本意而用其发音。满族语中的“清”与“金”属谐音字,在发音上,汉语的“清”与满族语的“金”发音相同,把“金”改为“清”,只是改了一个发音相同的汉字而已,满文中却无需改动。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处于对明朝进攻、对汉人的统治需要罢了。
传国玉玺引申出来的国号
具体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现在史学上尚无定论,以至于还有多种说法流传:例如皇太极曾经得到一方据说是夺自元顺帝之手的传国玉玺,皇太极因此改国号“金”为“清”。至于传国玉玺与“清”有什么关系,那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