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是怎么死的

皇太极暴死

正当大清国运如日中天,入关夺取中原指日可待、天下唾手可得之时,皇太极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和往常一样地来到崇政殿,处理日常的国政,并无任何的异样,身体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适。他端坐在崇政殿的书案前,聚精会神地批阅各地呈上的奏章,发出一道道递送边关的文书,为他入主中原的霸业而殚精竭虑,日夜操劳着。当日亥时许(即九至十点钟左右),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死神却骤然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年仅五十有二的皇太极就这样带着些许的不甘和遗憾悄然地离开了人世。他走得太突然,出师虽捷身先死,长使后世之人慨叹不已。皇太极死后葬于沈阳昭陵。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出殡图清

关于皇太极之死,后世有着不同的猜测。官方史书也记载不一,民间更是流传着多种版本,绘声绘色,有如亲见。

官方史书上的含含糊糊

《清帝外记》记:“崇德八年八月,上御崇政殿,回宫,是夜无疾坐南榻而崩。”据《清史稿》所载:“(崇德八年八月)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时,无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而《清实录》也有类似的记载:“(崇德八年)八月庚午,是夜亥刻,上无疾,端坐而崩。”《盛京通志·神功圣德碑文》中却对死因讳莫如深,没有任何的记载,只是简单地说其“崩”,原文载:“(皇太极)以崇德八年八月庚午崩,圣寿五十有二,在位十有七年。”而《沈馆录》更是说皇太极是暴死的,即突然死亡,至于是何原因,则并无说明,原文记:“八月二十六日状启:本月初九日夜半后,皇帝暴死。”

民间传说中的谋杀

在民间,皇太极之死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经过小说家和茶馆酒肆中说书人的加工、渲染,便有了皇太极死于多尔衮之手之说。还有人说是多尔衮和庄妃合谋将皇太极毒死。

皇太极是被多尔衮或多尔衮与庄妃合谋害死的说法毫无根据,不值一提。而官方史料对皇太极的死因更是讳莫如深,一口咬定其是无疾而终,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可以被认为是为了稳定军心、巩固统治、避免众兄弟觊觎皇位而互相征伐的权宜之计。至于他真正的死因,很大可能是死于心血管病。

罪魁祸首:心血管疾病

据《清史稿·太宗本纪一》记载:“上仪表奇伟,聪睿绝伦,颜若渥丹寒而不慓。”根据这段文字不难看出,皇太极身体肥胖,因为瘦人肯定不会寒而不慓的。而且据传,年逾中年的皇太极,身体越发肥胖起来,他一生酷爱两匹战马,一匹唤作大白,另一匹叫作小白。由于他的身体过于肥胖,以至于他骑大白的时候一天仅能行走五十里,而骑小白的时候才能勉强行一百里。其肥胖的程度可见一斑。而胖人更易罹患心血管类的疾病。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太极也未能幸免,最终因为病发而亡。而决不是官方所载的“无疾而终”。

并不健康的身体

崇德五年(1640年)开始,在清朝的官方密档中便屡次出现“圣躬违和”或“圣躬不豫”的字样。表明皇太极身体并非健康,而似乎有种慢性病,且经常复发。

崇德五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率领大军进攻锦州,攻城不久皇太极就病倒了。档案中第一次出现了“圣躬违和”的记录。这次病来得很突然也很急,身边侍从急忙传唤御医。御医建议皇太极去安山温泉疗养。不久,皇太极就动身出发了。《清史稿》载:“崇德五年七月,上幸安山温泉。”

第二年八月,皇太极率军围困锦州已近一年光景,双方处于胶着状态。为挽救辽东危局,明廷遣洪承畴率领精锐十三万、马四万来援,集结宁远,来解锦州之围。皇太极得知明援兵已到,便调集各路人马,亲率大军从盛京赶来赴援,亲自前往前线坐镇指挥。原本定于农历八月十一日出发,不巧的是就在大军开拔之际,他患上了鼻出血,血流不止,不得不将出发的日期一拖再拖。史载“上行急,鼻衄不止,承以碗”。

八月十四日,前线吃紧,各路报急文书齐集京师,但此时,皇太极的病情并未好转,出血仍未缓解。面对此情,皇太极决定抱病出征,遂大军集结即刻出发,一路急行军,赶往锦州支援。在松山大败明军,生俘洪承畴。此役为后来清朝灭明征服天下奠定了基础。

战事刚有缓和,便从盛京城传来了宸妃病危的消息。宸妃海兰珠是皇太极最宠爱的女人。当他惊闻宸妃病危的消息后,立即兼程赶回盛京,当他进入宸妃所居的关雎宫时,宸妃已经驾返瑶池了,终年33岁。

为表示对爱妃的悼念,皇太极为宸妃举行了隆重的丧礼,赐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这是清代妃子谥号中字数最多的。皇太极对宸妃这种真情笃意,在历朝皇帝中都是少见的。皇太极和他父亲努尔哈赤一样,都是多情之人。皇太极的母亲孟古去世时,努尔哈赤痛哭不止,一月不食荤腥,以示哀悼。海兰珠去世后,皇太极比他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悲恸欲绝,寝食俱废,乃至昏死过去,吓得满朝文武全都乱了手脚。

数月之后,他仍然沉湎于悲痛中而不能自拔,后经诸大臣力劝才有所好转。他惭愧地说:“天之生朕,原为抚世安民,今乃过于悲悼,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知朕太过,以此示警。朕从今当善自排遣也。”随即,他接受了大臣们的建议,出城狩猎,以排解心中的忧伤。

但偏偏老天爷和他开了个玩笑,就在回宫途中,他恰好从宸妃墓路过,不禁触景生情,使略微释怀的他又一次陷入悲痛之中。

宸妃的去世,极大地摧残了皇太极的身心,从此,他的身体状况便经常出现问题。皇太极似乎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所预感,曾独自感伤地说:“山峻则崩,木高则折,年富则衰,此乃天特贻朕以忧也。”

崇德七年(1642年)农历十月二十日,皇太极旧病复发,且似乎更显严重。据《清史稿》载:“圣躬违和,肆大赦。凡重辟及械系人犯,俱令集大清门前,悉予宽释。”可见这次皇太极的病来得更急更猛,以至于他甚至采用了大赦的方式,来祈求上苍的眷佑。而且七日后,汉官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等官员们还上书建议:皇上不必事必躬亲,可让各旗、六部诸大臣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至军国大事再向皇太极奏闻,以减轻政事活动,得以静心休养。

明显感到力不从心的皇太极在阅读完奏疏后立即朱笔御批:

“所奏良是。朕之亲理代办处机,非好劳也,因部臣不能分理,是用躬自裁断。今后诸务可令和硕郑亲王,和硕睿亲王,和硕肃亲王,多罗武英郡王合议完结。”

这段话足以说明皇太极确实病得不轻。此外,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皇太极在对待国事上,皆“躬自裁断”、“好劳”,以致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同时,我们还能看到这是清朝前期的一次重大体制变革。通过这次变革,皇太极基本交出了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大权。换句话说,从今以后除“军国大事方可奏闻”外,其他的一切琐碎之事,便全部交由三个亲王和一个郡王全权处理。这次变革看似恢复了天命年间四大贝勒轮流执政的旧制,但实则却有着天壤之别。这次放权是建立在皇权巩固、中央官僚体制日臻完善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他用不着再担心有人胆敢向他至高无尚的权威提出挑战。

同年农历十二月,皇太极接受了祖可法、张存仁的主张,率众前往叶赫狩猎。当大队人马抵达一个叫作开库尔的地方时,皇太极又“圣躬违和”。随同前往的诸王、贝勒、大臣都请求停止行猎返回盛京,但因为皇太极认为此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肯空手而归。

就在大臣们左右为难的时候,皇太极年仅五岁的皇九子福临射中了一只狍。皇太极不禁想起了自己当年一箭射穿黄羊时的场景,心中大喜。在称赞了福临后,方才与众人启驾回宫。

崇德八年(1643年)开始,“圣躬违和”的次数越来越频繁,这说明皇太极的病连续发作。正月初一,这一天是每年一次的新年大典。但正是在这样隆重的节日当天,皇太极又因“圣躬违和”而免去群臣的新春朝贺礼。后又命令和硕亲王以下、副都统以上的大臣们前往堂子,代替自己向上天和历代祖先行礼祈祷。

同年,农历三月十七日,皇太极再次因“圣躬违和”而宣布大赦天下:“死罪以下皆赦之。”农历四月初一,因皇帝“圣躬违和”而连续两天向盛京城及境内各地的寺庙祷告,施白金。此后一段时间,皇太极的病情似乎得到了缓解,他的身体状况也相对平稳,以至于官方正史中才有了“无疾而终”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