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披上的是寿纱还是袈裟
年轻帝王撒手人寰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六,人们还依然沉浸在“年”的喜悦中时,孝庄太后却在经历她这一生中最难熬的一个春节,因为她年仅24岁的儿子福临即将永远地离开她、离开那个龙椅、离开这个世界。顺治帝的突然死亡也给世人留下了诸多谜团。因为之前从来就没有顺治帝有病在身的说法,身为帝王不比寻常百姓家,一向都是养尊处优的,怎么就能如此易折了呢?而且是伤心黯然、毫无留恋地离开。这些可以在顺治帝临死时留下的遗诏中看出。遗诏中除了对大清以及母后的愧疚之外,就是即将要得到解放的解脱之情。
据史书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二,福临患病,正月初七驾崩于养心殿。《清世祖实录》对顺治帝患病的经过、去世前的活动、死亡情况等是这样记载的:
疑点重重的官方记载
从《清实录》中的详细记载可以看到,顺治帝患病是在初二,而到初六已经“大渐”,就是病情急剧加重而且很危险,到初七凌晨就去世了。而对死亡情况的记述却仅有11个字:“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并未对其病因提及半字。
正是基于《清实录》所载,顺治帝病发突然,死因不明,后人不免产生了怀疑:为什么关乎皇帝生死的大事,只以寥寥数字敷衍了事,并且对死因只字未提?顺治帝正当人生盛年,并没有听说患什么病,怎么突然就撒手人寰了呢?
顺治遗诏中的密码
另外,顺治帝的遗诏也引起了人们的怀疑。
1661年,正月初六,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撒手人寰。辞世前一天,他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入养心殿面谕遗诏。遗诏云:
在这份遗诏中,顺治帝列举了自己平生的14条罪行,比如对自己渐习汉俗、早逝无法尽孝、与亲友隔阂等,均充满了自责之语。为什么顺治帝会对自己所作所为如此内疚自责?这样的自责似乎很不符合一代少年天子离开人世时的最后心情。因此有人怀疑这份遗诏并非出自顺治帝本人,而是出自顺治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之手,因为自责的内容,多是皇太后对顺治帝的不满之处。这自然加深了人们对顺治帝之死的更深一层的怀疑。
天花要了少年天子的命
顺治帝之死和遗诏的可疑,引起了后人的各种猜测。清史学者孟森经过详细考证,发现顺治帝是死于天花,而不是离宫出家,这一点见于他的《清初三大疑案考实》之二《世宗出家事实考》。孟森的论据来源于顺治时的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所撰的《年谱》。该《年谱》详细记载了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至初八这几日顺治帝及其本人的活动:
《年谱》上明确记载顺治帝对他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由此,孟森认为王熙作为顺治帝的宠臣,且在顺治帝病亡之前一直侍奉其左右,其《年谱》并非官方史书,没有必要避讳隐瞒,其上所言可信。他还进一步发现,当时的兵部督捕主事张宸在所撰的《青集》中也提到了这一点:“辛丑正月,世祖章皇帝宾天,予守制禁中二十七日,先是初二日,上幸悯忠寺,观内吴良庸祝发。初四日,九卿大臣问安,始知上不豫。初五日,又问安,见宫殿各门所悬神对联尽出。一中贵问各大臣耳语,甚仓惶。初七日,释刑狱诸囚一空。传谕民间勿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张宸与王熙一样,都是顺治帝病逝前后的亲身经历者、目睹人,都说顺治帝是死于天花,这些事实似乎都确凿无疑地证明顺治帝确实死于宫中。
至于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顺治帝患天花而死的原因,孟森认为,由于当时人们谈“天花”而色变,为了稳定人心,避免引起朝野恐慌,才对这一病因秘而不宣。后来的史学者出于避讳,也没有在史书上说明。
有关专家还分析认为,从顺治帝的感情基础和思维方式分析,遗诏中的自责并非不合情理。入主中原后,顺治帝所面临的环境是完全不同于他的先祖们的,可以说是相当陌生的,他不但要尽力去熟悉与适应新情况,有时还要背离满族原有的习俗,这难免会使他陷入一种困惑与矛盾之中。另外,顺治帝曾经一度笃信基督教,也可能会形成感恩所得、自我忏悔的性格。在这种情况下,顺治帝因自己不能很好地解决新问题而自责是完全可能的。事实也是这样,他在位期间曾屡次下诏自责,并要求各种文书不能称自己为“圣”,甚至还常把各种灾害或者动乱归于自己的“政教不修,经纶无术”。在《清世祖实录》中还有一些记载: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讨平李定国后,顺治帝认为这些成就并不是自己的德行所能实现的,拒绝贺礼;顺治十七年(1660年),在祭告天地、宗庙时,他对自己在位的17年作过简单的总结,通篇是自谴自责之词,并且下令暂时终止官员上给自己的庆贺表章。所以说,这《遗诏》中自我责备也是符合顺治帝的性格的。
退一步来说,就算这份诏书有伪造的嫌疑,也可能是顺治帝在病重期间,神志不清,无法口授遗诏,而根据太后之意由大臣们草拟而成。再说,据记载,顺治帝临终还遗命:“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禅理,须得秉炬法语。如善果、隆安法喜有素,可胜此任;若森和尚不日能至,法次长於两寺,可转命也。”最终于四月十七日,由赶到京城的茆溪森和尚主持,在景山寿皇殿为顺治帝遗体秉炬火化。这件事在茆溪森死后,由他的徒弟们编纂的《敕赐圆照茆溪森禅师语录》中有记载,足以证此事不假。
《清圣祖实录》卷一中还记载有:安放顺治帝遗体的梓宫(棺材),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初二被移放到景山寿皇殿。其后,继位的康熙皇帝在所有应该致祭的日期都前往致祭。卷二中又记载,在四月十七日这一天,康熙皇帝来到安放着顺治帝梓宫的景山寿皇殿,在举行了百日致祭礼以后,将顺治帝的神位奉入了乾清宫,以等待选择吉日奉入太庙。二十一日,则举行了“奉安宝宫礼”。“宝宫”二字的意思,是骨灰罐,这说明,二十一日时顺治帝已经被火化。所以说,顺治帝驾崩于养心殿是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的子刻,病因可能是天花。据《清圣祖实录》卷九记载,该“宝宫”在康熙二年(1663年)四月二十四日黎明,被起程移奉孝陵,在六月初六的戌时,同孝康皇后和端敬皇后的宝宫一起,被安放在地宫的石床上,并掩上了石门。
从上面的分析看,顺治帝患天花而死,似乎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答案。但是也有学者并不认同这一说法,并提出了质疑。首先,据医书记载,人患天花后,痘疮成浆之时精神倦怠,神思昏沉,不省人事,呼之不应,自语呢喃,如邪祟状。从医理上看,患天花的人死前根本不可能神志清醒,就是皇帝也不例外,还怎么可能口授遗诏?因而,《年谱》中记载的关于顺治之死的一些内容是不太真实的。再说,史料上对于顺治帝得病的时间也是自相矛盾的:《清世祖实录》记载,初二那天顺治感到身体不适;《青集》却说初二顺治到悯忠寺看太监吴良辅剃度;《年谱》记载王熙初一到初三连续三天进宫请安,都没有说顺治生病。《年谱》是最让人怀疑的:如果顺治真的染上了天花,他不可能在初二发病初期冒着高烧到悯忠寺看太监吴良辅剃度,更不可能在初三那天还和王熙讨论事情。而且让人感到费解的是,王熙最后讨论的内容,用了“俱不敢载”四个字简单带过。如果没有什么别的原因或苦衷的话,王熙为什么要在顺治帝驾崩这一问题上遮遮掩掩呢?顺治患病去世应该属于正常死亡,为什么清宫档案对他的死因只字未提,讳莫如深?
对于此,民间广为流传着另一种说法,称顺治帝根本没有死于天花,而是到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孝庄太后为了顾及大清的声名,只好对外宣布顺治帝驾崩,由顺治帝八岁的皇子玄烨即位,即康熙帝。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顺治帝真的出家当和尚了吗?他又为何要出家当和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