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理制胜:改变始于自己

以“己变”应万变

对于每一件事物,我们都应该首先去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特点,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改变自己的思路和行为方式。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应事物变化的同时,驾驭变化,走向成功。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如果我们的思维不能顺时而变、顺势而变,那么生存的空间可能就会很小。

动物学家们在做青蛙与蜥蜴的比较实验时发现:

青蛙在捕食时,四平八稳、目不斜视、呆若木鸡,直到有小虫子自动飞到它的嘴边时,才猛地伸出舌头,粘住飞虫吃下去。

之后,它又开始那目不斜视的等待。看得出来,青蛙是在“等饭吃”。而蜥蜴则完全不同,它们整天奔忙在私人住宅区、老式办公楼、蓄水池边等地方,四处游荡搜寻猎物。一旦发现目标,它们就会狂奔猛追,直到吃到嘴里为止。吃完后,它们在略事休息,喝口水后,就整装待发,又去“找饭吃”了。

我们不妨将青蛙与蜥蜴的捕食方法当作两种不同的处世风格。

青蛙的捕食方法也有可能会吃饱,但它对环境的依赖性过高,不能对随时变化的环境做出迅速的反应,池塘一旦干涸了,青蛙也就消失了;而蜥蜴的方法却很灵活,它们能够快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所以,即使这一片池塘干涸了,蜥蜴仍能够活跃在另外一个池塘边。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如果你不能阻止环境的变化,那么就改变自己,去适应它吧。”

改变了自己,相当于为自己提供了更多的生存机会,为职场发展扫除了诸多障碍,为事业的成功增添了砝码。

1930年,日本初秋的一个清晨,一个只有1.45米的矮个子青年从公园的长凳上爬了起来,徒步去上班,他因为拖欠房租,已经在公园的长凳上睡了两个多月了。他是一家保险公司的推销员,虽然工作勤奋,但收入少得甚至租不起房子,每天还要看尽人们的脸色。

一天,年轻人来到一家寺庙向住持介绍投保的好处。老和尚很有耐心地听他把话讲完,然后平静地说:“听完你的介绍之后,丝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愿。”

“人与人之间,像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来就不会有什么前途可言……”

从寺庙里出来,年轻人一路思索着老和尚的话,若有所悟。接下来,他组织了专门针对自己的“批评会”,请同事或客户吃饭,目的是请他们指出自己的缺点。

“你的个性太急躁了,常常沉不住气……”

“你有些自以为是,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你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人,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所以必须加强进修,以便能很快与客户找到共同的话题,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

年轻人把这些可贵的逆耳忠言一一记录下来。每一次“批评会”后,他都有被剥了一层皮的感觉。通过一次次的“批评会”,他把自己身上那一层又一层的劣根性一点点剥落。

与此同时,他总结出了含义不同的39种笑容,并一一列出各种笑容要表达的心情与意义,然后再对着镜子反复练习。

年轻人开始像一条成长的蚕,随着时光的流逝悄悄地蜕变着。到了1939年,他的销售业绩荣膺全日本之最,并从1948年起,连续15年保持全日本销售量第一的好成绩。1968年,他成了美国百万圆桌会议的终身会员。

这个人就是被日本国民誉为“练出价值百万美金笑容的小个子”、被美国著名作家奥格·曼狄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推销大师原一平。

“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由改变自己而改变命运。”原一平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这句话,那就是:有些时候,迫切应该改变的或许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

有时想一想,顿觉人生如钓鱼。如果你固守在一个位置,用一套渔具、一个方法来钓,也许可以偶尔钓上来一条,但不会钓到大鱼,更不会有许多鱼上钩。钓鱼的设备和方法要随着不同情况而有所改变。钓不同的鱼要用不同的鱼饵、不同长度的线;即使钓同一种鱼,依季节的变化,方法也不相同。鱼不会听从人的安排而上钩,但想钓上它来,就必须改变自己,以你的方式适应鱼的习性。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主观意志去发展变化。我们要获得成功,就首先得去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特点,适时地调整自己。如果我们想当然地凭自己的想法去办事,就会像钓鱼不知道鱼的习性一样,注定要徒劳无功。

所以,做一切事、解决一切问题,我们都必须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做到以“己”变应万变,才能够在职场上立足,使自己的职业之树常青。

对此,你可以运用思维导图,针对自己的现状,画出你身上的优秀品质,以及需要改变和调整的地方。

谁来“砸开”这把“锁”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技术精湛、手艺高超的开锁专家,号称没有他打不开的锁。

于是镇里的人想捉弄一下这位专家,将他关在一个注满水的箱子里,并上了一把锁,请这位开锁专家表演“水中逃生”。

专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尽了所有的开锁方法,也没能将锁打开。为了不出生命危险,专家不能不认输,才得以将头探出水面换一换气。

看了专家表演的人无不哈哈大笑,原来,那把锁根本就没有锁死,只需轻轻一拉便可以打开了。

有些人读了这个故事只会淡然一笑,如果你能够读出故事背后的深意会更好。

为什么开锁专家没能打开这把未锁死的锁呢?其实,在他的头脑里已经存在了一把更为顽固的锁,使得他不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我们的头脑中是否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锁呢?

答案是肯定的。生活的习惯、传统的观念、定式的思维、专家权威的意见、对困难的畏惧,还有许许多多的锁,锁住了我们的思想,锁住了我们的智慧。

我们又应该怎么办呢?由谁来“砸开”这把“锁”?

答案是:自己。

创新,就需要有质疑的精神,敢于说“不”,只有敢于质疑,才能打开心头那把锁,才能开拓创新。

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敢于对权威企业咨询公司的调查结果说“不”,这是何等的胆量,随后,按照自己拟定的计划使企业走出困境,这又是何等的大智慧。这些,在杨少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002年秋季,在中国移动的强力阻击下,中国联通CDMA的销售在全国范围内陷入了历史性低谷。从5月份进入福州市场,到11月份CDMA销量才达2万多用户,其中数千部还是靠员工担保送给亲朋好友的。

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这个成绩实在是拿不出手。联通本来是委托全球著名的一家专业咨询策划公司做的策划方案,但是根据这一方案在近一年内投进去的大量广告费都未起作用。

当时杨少锋所在的广告公司正在为福州联通做策划方案。当杨少锋看过那家全球著名策划公司的方案后,得出了四个字——“不切实际”。

被他评述为“不切实际”的公司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在全世界拥有70多家分支机构,是被美国《财富》杂志誉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严守秘密、最有声望、最富有成效、最值得信赖和最令人仰慕的”企业咨询公司。

年仅24岁、大学刚毕业两年的杨少锋,竟然斗胆否定了这家公司的方案!因为他自己已经有了一套完整周密的营销计划。中国联通福建省公司的领导经再三权衡后,还是接受了他的计划。

杨少锋计划的最重要一步,就是提高CDMA在福州的认知度。他认为,通过媒体重新对CDMA进行包装是最好的渠道。之后,他们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大量投放广告,使CDMA具备了极高的认知度。他紧接着开始了营销计划的第二步——公开“手机不要钱”的概念。通过赠送CDMA手机,使联通打下了坚定的市场基础。

杨少锋的方案获得了成功,因为根据用户与联通签订的协议,这批用户两年内将给联通带来将近7000万元的话费收入。

这一成就源于杨少锋突破了头脑中的那把锁,没有被传统观念和专家权威所束缚。这也说明了:只要能够“砸开”那把“锁”,更加实事求是,更加熟悉市场走势,就能够更好地开拓创新思路,做出一番不凡的成绩。

用“心”才能创“新”

总听到有人抱怨自己时运不佳,找不到任何开拓创新的时机。当看到别人有所成就时又会悔恨不已,殊不知别人的“新”是用“心”换来的。

凡事只有用心去做,才会激发出更多的智慧和想法;只要用心去做,就不会存在难以逾越的困境,创新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日本是个服装王国,而独立公司则是这个王国中一颗格外耀眼的新星。独立公司不生产高档时装和名牌服装,而是独树一帜,专门为伤残人设计和生产各种服装,因此才在日本服装业占据了一席不可缺少的位置。

独立公司的老板是一位残疾妇女,名叫木下纪子。过去她曾经营过室内装修公司,而且在该行业颇有名气。

可是就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一场意外的疾病——中风,给了木下纪子毁灭性的打击。她的左半身瘫痪了。木下纪子痛苦过、颓废过,觉得再没什么希望了,甚至还想过自杀。

但是当她从极度痛苦中摆脱出来、冷静思考时,理智和意志终于占了上风:“必须振作起来,不能让这辈子就这样了结!”

然而,对于一个瘫痪的残疾人来说,要做成事业实在太难了。就拿穿衣服来说吧,这是每天必做的极小的一件事,而木下纪子却要非常吃力地花上数分钟或更长时间。“难道就不能设计出一种让伤残人容易穿脱的服装吗?”一个全新念头突然产生。一种要为和自己有同样遭遇的人解除不便的渴望重新燃起了木下纪子的事业心。

就这样,木下纪子根据设想和以往的经营管理经验,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专为伤残人设计和生产服装的公司——独立公司,专门产销“独立”牌服装。特意取“独立”这个名字,不仅向人们宣告伤残人的志愿和理想,同时也说出了木下纪子的心声——要走一条独立自主的生活道路,这是一个强者的选择。

独立公司开张后,生意非常兴隆,因为它确实抓住了一部分特殊人群的需要,找准了市场空当,更因为木下纪子是用一颗心来做这个事业的,每一点都可以体现出她的用心之处。木下纪子设计的服装看上去很普通,甚至不像伤残人穿的服装,而有点像时装。

对此,木下纪子有她的见解:伤残人很容易失去信心和勇气,服装的款式、面料及色彩讲究一些,不但能使伤残人穿着方便,也能增强他们的信心。更为重要的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伤残人何尝不想穿得漂亮一点!

木下纪子不仅是个意志刚强的女人,而且是一位具有发展眼光的企业家,她要把“独立”牌服装打进国际市场。这一计划不但得到了日本政府的支持,同时还得到了国外友人的帮助。后来,木下纪子与美国一家同行组成一个合资公司,在美国生产和销售“独立”牌服装。就连艾威琳·肯尼迪这位名门望族的后裔,也远道而来,与木下纪子协商业务合作事宜。为了扩大出口,日本政府还以政府的名义出面帮助木下纪子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举办独立公司的大型展览会。通过这种展览、展销,独立公司在国外迅速名噪一时,木下纪子的事业走向了辉煌。

木下纪子是个有心人,更是用心人。“残疾人”的身份使她更能设身处地去为客户着想,因为她的用心,才把事情做到了细微之处,同样因为用心,她才把事业做得伟大。

生活中并不缺乏创新的机遇,而是缺乏用心之人。只要你用心地去观察、去思考,就一定能够抓住创新的良机。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还未开启的智慧

工作中,我们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像拦路虎,挡住了我们的去路,使我们战战兢兢,不敢前行一步。也许我们努力了,但还是无法成功,于是更多的人选择了放弃,并安慰自己:算了吧,这是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还是不要再浪费时间了吧。

但是,问题真的解决不了吗?情况似乎并不是这样的。

詹妮芙·帕克小姐是美国鼎鼎有名的女律师。她曾被自己的同行——老资格的律师马格雷先生愚弄过一次,但是,恰恰是这次愚弄使詹妮芙小姐名扬全美国。

事情是这样的:

一位名叫康妮的小姐被美国“全国汽车公司”制造的一辆卡车撞倒,司机踩了刹车,卡车把康妮小姐卷入车下,导致康妮小姐被迫截去了四肢,骨盆也被碾碎。康妮小姐说不清楚是自己在冰上滑倒摔入车下,还是被卡车卷入车下。马格雷先生则巧妙地利用了各种证据,推翻了当时几名目击者的证词,康妮小姐因此败诉。

绝望的康妮小姐向詹妮芙·帕克小姐求援,詹妮芙通过调查掌握了该汽车公司的产品近5年来的15次车祸——原因完全相同,该汽车的制动系统有问题,急刹车时,车子后部会打转,把受害者卷入车底。

詹妮芙对马格雷说:“卡车制动装置有问题,你隐瞒了它。我希望汽车公司拿出200万美元来给那位姑娘,否则,我们将会提出控告。”

老奸巨猾的马格雷回答道:“好吧,不过,我明天要去伦敦,一个星期后回来,届时我们研究一下,做出适当安排。”

一个星期后,马格雷却没有露面。詹妮芙感到自己是上当了,但又不知道为什么上当,她的目光扫到了日历上——詹妮芙恍然大悟,诉讼时效已经到期了。

詹妮芙怒气冲冲地给马格雷打了电话,马格雷在电话中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小姐,诉讼时效今天过期了,谁也不能控告我了!希望你下一次变得聪明些!”詹妮芙几乎要给气疯了,她问秘书:“准备好这份案卷要多少时间?”

秘书回答:“需要三四个小时。现在是下午1点钟,即使我们用最快的速度草拟好文件,再找到一家律师事务所,由他们草拟出一份新文件,交到法院,那也来不及了。”

“时间!时间!该死的时间!”康妮小姐在屋中团团转,突然,一道灵光在她的脑海中闪现,“全国汽车公司”在美国各地都有分公司,为什么不把起诉地点往西移呢?隔一个时区就差一个小时啊!

位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在西区,与纽约时差整整5个小时!对,就在夏威夷起诉!

詹妮芙赢得了至关重要的几个小时,她以雄辩的事实,催人泪下的语言,使陪审团的成员们大为感动。陪审团一致裁决:康妮小姐胜诉,“全国汽车公司”赔偿康妮小姐600万美元!

像这个故事一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不很容易,但方法总是有的,只要我们努力地思考。工作中的难题也是这样。所以在工作中,如果我们遇到了难题,就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努力找方法,而不是轻易放弃。

对于通过思索以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重要性,许多杰出的企业家都深有体会。比尔·盖茨曾说:“一个出色的员工,应该懂得:要想让客户再度选择你的商品,就应该去寻找一个让客户再度接受你的理由。任何产品遇到了你善于思索的大脑,都肯定能有办法让它和微软的视窗一样行销天下的。”

洛克菲勒也曾经一再地告诫他的职员:“请你们不要忘了思索,就像不要忘了吃饭一样。”

只要努力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总是有的,而这些方法一定会让你有所收益。

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在蒙牛集团,有这样一副对联:“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这是一种无所畏惧的信念,也是一种工作指导方针。

牛根生说:“在一个单位,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只要有着这样的精神,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相信不少人对2003年上半年的“非典”仍然记忆犹新,它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SARS”病毒的恐慌,对我国的企业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

虽然炎炎夏季来临,但冰激凌市场似乎依然冻结在“冰点”。不必说“吃冰激凌不利于预防‘非典’”的传言,也不必说店铺纷纷关门,单论大街上锐减的人流,对于随意消费、冲动购买型的产品冰激凌来说,命运多舛就是注定的。

4月下半月,冰激凌整体销量急剧下滑。一些小厂相继关停。

但自古“危机”就具有双面性,对退缩者而言是坟墓,对进取者而言是天堂。乱“市”出英雄,旧的市场格局每动乱一次,行业格局就调整一次。蒙牛却在此期间打了一场胜利的营销仗。它在三个方面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措施。

或者说,在蒙牛的决策层里早已形成了一幅制胜的思维导图。

(1)转移阵地,开辟“第二渠道”。

食品一旦走出工厂,最基本的营销法则就是到“嘴多”、“胃多”的地方去。既然“非典”把人们逼到了社区,那么,社区就是最佳的“卖场”。

阵地变了,策略跟着变。蒙牛冰激凌紧急调整部署,在社区发展经销商、发展售点。同时,改换包装形式,根据人们在“非典”期间不愿打开包装而愿整箱购买的现状,发展家庭装、组合装。结果领先一步,“抢位”成功。

许多社区都打出了“不让‘非典’进社区”的口号,蒙牛冰激凌何以出入社区?两个字:中转。到了小区门口,打个电话到里面,只交流货,不交流人。

(2)密播广告,强化“品牌经营”。

进入五月份,冰激凌市场委靡不振,许多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广告的强势品牌不愿再做“守望者”,纷纷撤片。连2002年销量第一的某冰激凌品牌,大概也不堪重负,同样撤下了在央视播放的广告。

销量第二的蒙牛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撤广告,甚至加大了播出密度,如在央视一套《走向共和》每晚三集剧前(这是央视一套第一次采取三集连播方式),蒙牛冰激凌广告与液体奶广告双双雄飞,集集不落,各出现三次,气势逼人;同时在全国15家卫视联播中也加大了播出密度。

为什么这样做?因为“非典”将人们堵在家里,电视成为联系外界的主要窗口,正是品牌传播的好机会。如果别人都撤了广告,那又平添了一样好处:品牌的相互干扰减少。

(3)众志成城,采取“播种行动”。

时任蒙牛冰激凌销售部长的赵全生说:“非典”到来,有的冰激凌品牌选择了放弃,业务员放假的放假,观望的观望。蒙牛的营销队伍却选择了“播种”,戴上口罩,主动出击。

在产品结构调整上,放弃三类,淡化二类,主攻一类。由于目标集中,聚焦收效,“随变”、“绿色心情”、“顶呱呱”等产品,随着“你变我也变”、“绿色好心情”、“健康顶呱呱”的宣传主题,一路畅销。

有无相生,长短相形,祸福相依。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全国市场一会儿这里燃起一团火,一会儿那里燃起一团火,众人拾柴火焰高,“冰点”化作了“沸点”,蒙牛冰激凌5月份的销量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工厂所有机器满负荷运转,仍然供不应求,一再断货。6月份销势更猛。

坚信“方法总比困难多”,能够增强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还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热情。许多成功者回忆走过的艰难路途时都表示,就是因为有了“方法总比困难多”这一信念的支撑,才有了他们今日的成就和辉煌。

画出发掘你创造力的思维导图

由于思维导图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大脑中的创造潜力,目前有很多企业和个人都在创造和运用开启创造力的思维导图,取得的效果也非常惊人。

一个学习型公司的总裁说:“作为一个头脑风暴的工具,思维导图让我们感觉到创造力一下子打开了,新点子层出不穷,真是思如泉涌,这种感觉以前从来没有过,真是太棒了。”

那好,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也来创造开启创造之门的思维导图吧。

在画图之前,让我们先来作以下的测试,评判一下你的创造能力:

1.在学校里,我喜欢试着对事情或问题作猜测,即使不一定都猜对也无所谓。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2.我喜欢仔细观察我没有看过的东西,以了解详细的情形。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3.我喜欢听变化多端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4.画图时我喜欢临摹别人的作品。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5.我喜欢利用旧报纸、旧日历及旧罐头等废物来做成各种好玩的东西。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6.我喜欢幻想一些我想知道或想做的事。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7.如果事情不能一次完成,我会继续尝试,直到成功为止。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8.做功课时我喜欢参考各种不同的资料,以便得到多方面的了解。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9.我喜欢用相同的方法做事情,不喜欢去找其他新的方法。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10.我喜欢探究事情的真假。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11.我喜欢做许多新鲜的事。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12.我不喜欢交新朋友。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13.我喜欢想一些不会在我身上发生过的事情。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14.我喜欢想象有一天能成为艺术家。音乐家或诗人。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15.我会因为一些令人兴奋的念头而忘记了其他的事。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16.我宁愿生活在太空站,也不喜欢住在地球上。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17.我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有固定的答案。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18.我喜欢与众不同的事情。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19.我常想要知道别人正在想什么。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20.我喜欢故事或电视节目所描写的事。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21.我喜欢和朋友一起,和他们分享我的想法。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22.如果一本故事书的最后一页被撕掉了,我就自己编造一个故事,把结局补上去。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23.我长大后,想做一些别人从没想过的事情。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24.尝试新的游戏和活动,是一件有趣的事。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25.我不喜欢太多的规则限制。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26.我喜欢解决问题,即使没有正确的答案也没关系。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27.有许多事情我都很想亲自去尝试。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28.我喜欢唱没有人知道的新歌。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29.我不喜欢在班上同学面前发表意见。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30.当我读小说或看电视时,我喜欢把自己想成故事中的人物。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31.我喜欢幻想200年前人类生活的情形。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32.我常想自己编一首新歌。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33.我喜欢翻箱倒柜,看看有些什么东西在里面。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34.画图时,我很喜欢改变各种东西的颜色和形状。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35.我不敢确定我对事情的看法都是对的。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36.对于一件事情先猜猜看,然后再看是不是猜对了,这种方法很有趣。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37.玩猜谜之类的游戏很有趣,因为我想要知道结果如何。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38.我对机器有兴趣,也很想知道它里面是什么样子,以及它是怎样转动的。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39.我喜欢可以拆开来的玩具。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40.我喜欢想一些新点子,即使用不着也无所谓。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41.一篇好的文章应该包含许多不同的意见或观点。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42.为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找答案,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43.我喜欢尝试新的事情,目的只是为了想知道会有什么结果。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44.玩游戏时,我通常是有兴趣参加,而不在乎输赢。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45.我喜欢想一些别人常常谈过的事情。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46.当我看到一张陌生人的照片时,我喜欢去猜测他是怎么样一个人。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47.我喜欢翻阅书籍及杂志,但只想知道它的内容是什么。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48.我不喜欢探寻事情发生的各种原因。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49.我喜欢问一些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50.无论在家里或在学校,我总是喜欢做许多有趣的事。

A.完全符合 B.部分符合 C.完全不合

该测验可以测试创造性的四种特征,即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记分的方法是“完全符合”记3分,“部分符合”记2分,“完全不合”记1分。

其中“冒险性”包括1、5、21、24、25、28、29、35、36、43、44等11题,满分33分;

“好奇心”包括2、8、11、12、19、27、32、34、37、38、39、47、48、49等14题,满分42分;

“想象力”包括6、13、14、16、20、22、23、30、31、32、40、45、46等13题,满分39分;

“挑战性”包括3、4、7、9、10、15、17、18、26、41、42、50等12题,满分36分。

在好奇性特征上得分高:表明受测者具有下列个性品质: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主意多,乐于接触暧昧迷离的情境;肯深入思索事物的奥妙;能把握特殊的现象并观察其结果。在好奇性特征上得分低,表明受测者不具备上述特征,影响受测者创造力的发展。

在想象力特征上得分高:表明受测者具有下列特征:善于视觉化并建立心像;善于幻想尚未发生过的事情;可进行直觉地推测;能够超越感官及现实的界限。低分者缺乏想象力,因而创造性不高。

在挑战性特征上得分高:表明受测者具有下列特征:善于寻找各种可能性;能够了解事情的可能性及现实间的差距;能够从杂乱中理出秩序;愿意探究复杂的问题或主意。低分者在这方面表现出因循守旧的特点,因而缺乏创造性。

在冒险性特征上得分高:表明受测者具有下列特征:勇于面对失败或批评;敢于猜测;能在杂乱的情境下完成任务;勇于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而低分者缺乏冒险性,因而创造性不足。

通过这个测试,想来你对自己的创造力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估价。接下来,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画一张发掘创造力的思维导图了。

为了用思维导图证实我们具有非凡的创造力,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关于“水”的练习,并尝试自己绘制一幅简单的思维导图。

首先,我们在思维导图上画“水”的形象图。分别有5条或更多的分支将从思维导图的中心发散出去,并且每条分支的“末梢”又有三条小的分支。

接下来,运用你的想象力,给那些分支加上关键词和图形。那么,围绕“水”字就引发出5个主要想法,这样你第一次的创造成果就增加到了5个。

其次,你可以使用这5个新创造出来的想法,把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另外扩展出三个新的想法,这样就又增加了三倍,或者说增加了300%。即,瞬间的工夫,你把你的一个想法扩展出15个新想法。

如果现在让你把最初扩展出来的15个关键词中的每一个再扩展5个呢?你当然可以!那将会创造出75个新想法。

如果接着扩展下去呢,又将会有375个新想法……

一直扩展下去,可以持续多久呢?

答案是永远!

这就是思维导图的神奇之处,同时也证明了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创造力。因此,思维导图是发掘你无穷创造潜能的最好方法。

让大脑迸发创意的火花——灵感

生活中,也许你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难题难住了你,你也使用了吃奶的力气去寻找解决的办法,但是结果一点收获都没有。

你垂首丧气、疲惫不堪,就在决定放弃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呀,你猛地抬起头来,双眼圆睁,啊哈!你突然意识到,你已经撞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灵感。

法国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说:“艺术家是一个容器,他可以容纳来自四面八方的感情,可以是来自天上的,地下的,来自一张碎纸片,也可以是来自一闪即过的形象,或是来自一张蜘蛛网。”毕加索说的,就是创意的火花——灵感。

灵感指的是当人们研究某个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像通常那样运用逻辑推理,一步一步地由未知达到已知,而是一步到位,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

神话传说中的灵感是缪斯女神对凡间诗人的赐予。如此说来,灵感似乎是神赐之物,它来自外部。或许某些发挥创造力的人在某些情况之下会认为自己的灵感的确是来自外部,但冷静地分析下来,大部分的情况并非如此。通过一个人灵感“来”的时候,会达到一种极度专注的境界,这可能是外在事物带来的一种刺激,但绝非拜神所赐。

著名的诗《忽必烈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从一次梦中得到的启示,醒来之后即刻写下来,直到一位访客到他家拜访,打断了他的思绪,这首诗后来就写不下去了。

现代英国诗人豪斯曼曾生动地描述他创作一首诗的灵感过程。他写作时习惯在住家附近的英国乡下散步,他说:在途中,这首诗的其中两段就来到我脑中,跟后来出版的一字不差。喝完下午茶之后,稍做努力,第三段也跟着来了。但还差一段,就是来不了,那一段我还得费事自己写呢。

著名作家赖声川的舞台剧《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的故事也是他做梦梦到的,半夜醒来,逼自己起床写下来。最后完成的剧本跟那天半夜的笔记相差甚少。

豪斯曼说那些词句“就来到我脑中”到底是什么意思?从哪里来?赖声川说《在那遥远的星,一粒沙》的故事是“做梦梦到的”,那故事又是从哪里来的?难道空气中某处真的存在一间大仓库,里面装满故事、诗、音乐、画、各种发明和创意点子供创意人取用?谁能走进这间仓库?去哪里办通行证?还是真的有“缪斯”,我们可以培养她们,随时请求她们从空气中传递创意构想和执行方法给我们?

其实灵感的产生没有那么玄。灵感的产生与我们的内在需求相呼应。针对创意题目,灵感提供可行的答案和方向。

以豪斯曼及赖声川为例,这是很明确的。以柯勒律治为例,我们无法确定他是否一直想写一个异国情调的浪漫诗,或者是否一直对蒙古帝国感兴趣,但灵感在他身上产生的时候,并不是以无法辨认的密码形式出现的,它是可理解的,并且应当是针对他意识中或潜意识中所关心的题目而来的。

换句话说,当你苦思一个创意题目时,来的灵感是针对这个题目的。万一是另一个题目的答案来到心中,这题目必定也是在自己意识或潜意识中浮现过的。

灵感的逻辑很难捉摸。当灵感来的时候,它可能出现的面貌好比说是“A”,但它带来的联想未必是“B”,很可能是“C”,而从“C”未必顺理成章到达“D”,可能直接跳到结论“Z”。

所以说,当我们看到“A”突然联结到“Z”,不了解整体情况的人会觉得毫无道理,所以看不懂,认定是神秘而不可分析的。但跳跃的逻辑也是一种逻辑,道理自然存在于它发生的过程中。

为什么在某一时刻,思考者会对某样东西或某件事物产生一种新的视角,看到新的可能性,知道如何组合、清楚地排列到心中?虽然灵感的发生充满神秘色彩,但不管多么随机、庞大、复杂,灵感发生的方式确实有其脉络可循。

这些用途都可以在思维导图中很好地表示出来。

不知你尝试过每个月至少读一本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书没有?你只有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新的影响,才能得到新的想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思考,99次的结论都是错误的,但第100次我是正确的。”很多灵感在刚产生的时候就被扼杀了,没经过任何考验,因此,它们仅仅是灵感而已。

还有很多灵感在实现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每次当你想出一个新创意时,你一定能听见很多关于失败的例子。

如果你想有所收获,你必须敢于尝试新事物。要想成功,你必须敢于面对失败。事实上,如果你想让你的灵感得到生长,来一点小小的疯狂是会有所帮助的。

提倡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创意性工作,其中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激发创意和灵感,加强和巩固构思过程,增加了生成新想法的可能性。

使用思维导图还能让人感到轻松愉快、充满幽默,使思维导图的制作者极有可能游离于常识之外,因而导致新创意——灵感的产生。

让一本书变成一张纸的思维导图

能让一本书变成一张纸吗?

当然可以!

秘密就在于使用思维导图。

其实给一本书绘制思维导图是很容易的。简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技巧:即准备和应用。

要把一本书变成一张薄纸,可分以下8个阶段:

(1)浏览(10分钟)。

在我们确定要仔细阅读某一本书之前,首先要大致浏览一下全书。把握住对全书的“感觉”。

这时,我们可以取一张大纸,或者用一张思维导图专用纸,在纸中间画一个中央图,并将该书主题或者书名总结上去。

如果该书封面和内页里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彩色图像,不妨把这个图像作为中央图。如果你对从中央图像发散出去的主干有非常合理的把握,不妨同时画上主要分支。它们经常是与全书的主要篇章或者章节相符合的,也符合你阅读该书的目的。

(2)设定时间和总量目标(5分钟)。

这一点可以根据你的学习目标、该书的内容和难度水平以及你已经具有的知识总量,决定你将花在本书全部任务上的全部时间,以及每个学习期间所包含的内容。

(3)用思维导图画出与该书有关的知识(10分钟)。

你可以不管刚才画过的思维导图,直接拿过几张纸来,以尽量快的速度画一张思维导图,把你对于即将要学习的有关知识画出来。其中包括你在前面翻阅本书时得到的任何信息,再加上总体的知识,或者在你目前得到的所有与该课题有关的任何信息。

结果会令很多人吃惊,因为他们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对一些课题已经具备的知识比他们预想的多得多。它还可以让你看出自己知识领域里的强项和弱项,让你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是需要进一步弥补的。

(4)用思维导图画出确定的目标(5分钟)。

你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在刚刚完成的知识思维导图上增加一些内容,或者重新拿一张新纸,再画一幅思维导图,说明你学习本书的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是一些具体的问题,你希望得到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是你希望知道的更多的有关知识,或者是你希望获取的某些技巧。

(5)~(8)为总述、预览、内视和复习。

以上阶段准备完毕,你就可以开始在这四个水平上进行阅读了——总述、预览、内视和复习,这样水平上的阅读会把你带入该书更深的层次。

这个时候,你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做思维导图;一边读一边在书上做一些标记,并在事后完成思维导图。这些办法都同样有效——你所选择的都是根据个人的爱好,同时也决定着这本书是否是你自己的。

不过,事后画思维导图也有一个好处,即你只在掌握理解了全书内容,或部分内容与彼此的关系后才开始做。你的思维导图因此就会更为全面,更有一个核心,也不太可能需要修改。

实际上,不管你选择哪一种方法,都必须记住,对一本书做思维导图都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目标不是简单地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复制作者的思想。它是要根据你自己的知识、理解力、解释和具体目标来组织和综合书的思想。你的思维导图应该能够理想地包括你自己的评论、想法以及从刚刚读到的东西里得到的创造性的理解。用不同的颜色或者代码会把你自己对该图的贡献与作者的思想区分开来。

唤醒你的艺术细胞

当你还是个不会讲话的婴幼儿时,如果拿到了一支蜡笔,你马上能在纸上画出一个痕迹。那个痕迹或许是条弯曲的线,或许是个不圆的圆。

等你再长大一些的时候,你的画中开始出现肖像,你往往用圆圈代表眼睛或者嘴巴。渐渐的,随着你的成长,你的画也越来越复杂。比如,你的画上开始出现长长的胳膊长长的腿,你会把眼睛画得又大又圆,你还会给衣服画上漂亮的扣子。再后来,你开始用图画向别人讲自己的故事,比如,你会画一张全家福,一家人很开心地手拉着手。

每个人天生就是艺术家。只是你没有发现这种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罢了。然而一旦将它激活,你就会成为一个善于创造,有胆量,自我表现力很强的人。你的朋友们会觉得你很有趣,因为你总是能带给大家惊喜。

人的大脑拥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而帮助你唤醒这种能力的不是别的就是绘画!在绘画的过程中你还将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看事物和解决问题,并使用这种特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对于艺术来说,想象力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正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如果要想从事创作工作,就必须有想象的才能。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从事某项艺术所取得的创作成果取决于所使用的方法,比如,当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只需处于一种非常有利于想象的环境之中。

我们习惯了从左向右的阅读顺序,习惯了从上到下地打量事物,所以,当原本熟悉的东西忽然颠倒着出现在你面前时,你几乎认不出它。这是因为熟悉的事物颠倒过来就会看起来不一样。我们会自动为感知到的事物指定上、下和两边,并且期望看到事物像平常那样,即朝正确的方向放置。因为当事物朝正确方向放置时我们能够认出它,说出它们的名字,并把它们归类到与我们存储的记忆和概念相符合的类别中去。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项练习——颠倒着作画。

请你选择眼前的任何一幅人物画作为参考,并把它颠倒过来。然后拿起你手中的笔进行作画。

你将需要:

(1)任意一幅人物画作;

(2)已经削好的2B铅笔;

(3)经画板和遮蔽胶布;

(4)四分钟到一个小时不受打扰的时间。

不过,在作画过程中,你可以放些喜欢的音乐。但当你逐渐转换到右脑模式,会发现音乐渐渐消失了。坐着完成这幅画,至少给你自己四分钟的时间——有可能的话越多越好。最重要的是,在你完成之前绝对不要把画倒过来改。把画倒过来将会使你回到左脑模式,这是我们在学习体验集中的右脑模式状态时需要避免的。

你可以从任何一个部位着笔——底部、任何一边或顶部。大多数人趋向于从顶部开始。尝试不去弄清楚你看到的颠倒的图像是什么,不知道更好。仅仅复制那些线条就可以了。在这里还是要提醒你:别把图画放回原来的模样!

你最好先别尝试画形状的大概轮廓,然后把各个部分“填进去”。因为如果你画的轮廓有任何细小的差错,里面的部分将会放不进去。绘画的其中一个巨大乐趣是发现各个部分如何相互适应。所以,你可以尝试从一个线条画到相邻的线条、从一个空间画到相邻的空间,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作品,在作画的过程中把各个部分组合起来。

如果你习惯自言自语,请只使用视觉语言,如“这条线是这样弯的”,或“这个形状在那是弯曲的”,或“与(垂直的或水平的)纸边相比,这个角度应该这样”等等。你千万不能说出各个部分的名称。

当遇到把名称硬塞给你的部分时,试着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部分的形状上。你也可以用手或手指遮住其他部分,除了你正在画的线条,然后露出下一条线。以此类推,再转到下一个部分。

为了画好你眼前的这幅画,记住你需要知道的每件事。为了让你觉得简单,所有的信息就在那。别把这个任务复杂化了。它真的是易如反掌的一件事。

好了,说了这么多,现在开始画吧。

完成作画之后,你会发现有悖于常识的是倒着画的作品比正着画的作品好得多!

瞧!你也能作画,并且画得很好,不是吗?所以现在开始不要再对任何人说“我不会画画”或“我没有学过美术”之类的话了,因为艺术家有时就像个孩子,就像曾经的你,可以比任何人都更富有创造力,比任何人都更富有分析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唱歌、做玩具、用碎布拼画等活动来唤醒自己的艺术细胞,也许有一天,你会听到他人的称赞:“嗨,你挺有艺术灵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