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顺应天时以养生,天人合一是正道——《黄帝内经》养生总论

养生就是顺应天时、地利与人和

人类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不仅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而且与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息息相通。因此,顺应人体生理和天地变化来养生治病,应是养生与康复的基本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的生命过程是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而发生发展的,大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场所,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使之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换句话说,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因此,中国文化中所说的“天人合一”应用到养生领域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医养生学认为,一天之内随昼夜阴阳消长进退,人的新陈代谢也发生相应的改变。《黄帝内经》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虽然昼夜寒温变化的幅度并不像四季那样明显,但对人体仍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黄帝内经》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人体阳气白天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由于人体阳气有昼夜的周期变化,所以对人体病理变化亦有直接影响。正如《黄帝内经》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事实上,人体的生物节律不仅受太阳的影响,而且还受月亮盈亏的影响。《黄帝内经》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这说明人体生理的气血盛衰与月亮盈亏直接相关,故《黄帝内经》又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的原则。用现代科学来理解,这是因为人体的大部分是由液体组成,月球吸引力就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样对人体中的体液发生作用,这就叫作生物潮。它随着月相的盈亏,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满月时,人头部气血最充实,内分泌最旺盛,容易激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妇女的月经周期变化、体温、激素、免疫功能和心理状态等都以一月为周期。正如《妇人良方》中指出的:“经血盈亏,应时而下,常以三旬一见,以象月则盈亏也。”婴儿的出生也受月相影响,月圆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后最低。月相变化为何对人体产生影响呢?美国精神病学家利伯解释为:人体的每个细胞就像微型的太阳系,具有微弱的电磁场,月亮产生的强大的电磁力能影响人的荷尔蒙、体液和兴奋神经的电解质的复杂平衡,这就引起了人的情绪和生理相应变化。

以上所说只是“天时”对人体的影响,事实上“天人合一”还包括“地利”与“人和”。何谓地利?简单说就是顺应地理的变化。顺天应地。比如北方人口味重,四川人喜欢吃辣,南方人饮食味淡,各地有各地的地方特色,我们应该顺应这种地方特色去生活,而不能逆之违之。这几年北方年轻人的肠胃突然比以前差了很多,许多年轻人得了肠胃病。为什么呢?这和遍布北方的四川菜馆有关。川菜讲究麻辣鲜香,味道好极了。不要说年轻人,老年人都是很喜欢吃的。但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忘记了节制。川菜是四川的地方特色,而四川地区地势低洼,湿气重,那里的人身体湿气大,需要辛辣的食物来排湿毒。但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本来就是燥多湿少。吃太多的辛辣食物,必然会上火,长痘痘。时间久了,肠胃就吃坏了。所以吃东西不要只图味道美,要注意和自己的生活环境相结合。

天时地利,还需人和。如何人和?在于心。你会保养,懂养生,但整日和人钩心斗角,明争暗斗,那前面说得再好,做得再好也是白搭。总之,心要静,气才能匀,气匀神才能聚,神聚精才能充盈,精充人就能长寿。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的辩证养生法

中医养生学的“天人相应”观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环境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思想。它一方面强调适应自然,另一方面则强调天人相分,突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天地、四时、万物对人的生命活动都要产生影响,使人体产生生理或病理的反应。在这个自然界的大系统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各种条件为自身服务。顺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二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故《黄帝内经》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辟邪不至,长生久视。”这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以期防御外邪的侵袭。因此,中医养生学的“天人相应”观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环境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思想。它一方面强调适应自然,另一方面则强调天人相分,突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黄帝内经》亦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帝内经》则指出“人者,天地之镇也”。万物之中,只有人类最为宝贵,只有人类能够征服自然。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锻炼。才能得到长寿。应该承认,这是一种积极的养生观念。它与那种将生死寿夭归结为“天命”的观点比较起来,充满了可贵的奋斗精神,为中国养生学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后世的养生家在这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类的健康长寿,争取把握自身生命自由的思想影响下,促使他们多方采撷、创造了许多养生方术,如食养、服气、外丹、内丹、房中术等。尽管有时走入歧途,但为探索延年益寿积累了一定经验。以人为核心的生态观念,有一个鲜明的思想特征。也就是,事实上,人不仅可以认识自然,更可以利用、改造、保护自然,建立起更加有利于健康长寿的自然环境,造福于人类。

天气变化,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天气条件是组成人类生活环境的要素,人生活在大气中,无时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天气要素对人体的影响是通过皮肤、呼吸系统、感觉系统等来实现的。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国顶,发热,上应辰星,丹谷不成,民病目疮,甚则心痛。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德泄,寒疡流水。”意思是说,各种恶劣的天气会给人的身体造成巨大伤害。这就告诉我们,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要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因此,人要保持健康就要注意遵循天气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起居饮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一般来说,天气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1 气压与健康的关系紧密

◎低气压对人的情绪影响较大,容易使人情绪低沉,精神抑郁。

当气压下降、天气阴沉时,人的精神最容易陷入沮丧和抑郁状态,表现为神情恍惚、六神不安,婴幼儿还可能产生躁动哭闹现象。当气压下降配合气温上升、湿度变小时,最容易诱发脑出血和脑血栓。气压陡降、风力较大,患偏头痛病的人会增多,干燥的热风由于带电,能使空气中的负离子减少,这时候往往心神不安,反应迟钝,办事效率下降,交通事故增多。

2 气温与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

人的体温恒定在37℃左右,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0~28℃,而对人体健康最理想的环境温度在18℃左右。人体对冷热有一定的适应调节功能,但是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冬季环境温度在4~10℃时,容易患感冒、咳嗽、生冻疮;4℃以下时最易诱发心脏病,且死亡率较高。春季气温上升,有助于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增加了被虫咬的机会,传染病容易流行;夏天,当环境温度上升到30~35℃时,皮肤血液循环加快,人会感到精神疲惫、思维迟钝、烦躁不安。35℃以上时容易出汗,不思饮食,身体消瘦,体内温度全靠出汗来调节。由于出汗消耗体内大量水分和盐分,血液浓度上升,心脏负担增加,容易发生肌肉痉挛、脱水、中暑。

3 日照对健康也有一定影响

适量的阳光照射,能使人体组织合成维生素D并且促进钙类物质的吸收。生长中的幼儿,如光照不足易导致软骨病。阳光对人的精神状况也有很大影响:阴雨笼罩的日子容易产生烦恼,阳光普照时心情往往比较舒畅。在炎热的夏季,如果阳光照射时间过长,有可能得日射病,发病急骤,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心烦意乱,并可诱发白内障等疾病。太阳光作用于眼睛可影响人的脑垂体,调节抗利尿素、控制人的排尿量。

4 风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风作用于人皮肤,对人体体温起着调节作用,决定着人体的对流散热,并影响人体出汗的散热率;当气温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风总是产生散热效果,当气温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对人体起到加热和散热两个相对的作用。

5 湿度与健康关系也很密切

健康湿度,是指人生活环境内的有利健康的湿度范围,室内湿度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对人体而言,健康的湿度范围为45%RH-65%RH(RH:相对湿度)。

湿度过高,当温度过高时,就会令人憋闷难耐;当温度低时,湿度高于80%RH,会使人体散热过快,增加寒冷感,使人易患感冒。当气温在26℃以上,空气湿度大于70%时,人容易发怒。当气温升到30℃时,湿度大于50%时,中暑人数会急剧增加,冬季空气干燥,鼻黏膜、嘴、手、脚皮肤弹性下降,常常会出现许多微小裂口。冬季呼吸道疾病、肺心病发生率最高。

湿度过低,空气干燥,人的呼吸道干涩难受,会造成口干舌燥、咽喉疼痛。一般北方地区冬季降水量少,风大,气候干燥,室内湿度也较低。特别是冬天烧炉子、暖气取暖,室内空气更是干燥,容易导致皮肤干燥、皱纹产生、免疫力下降、感冒传播等。

事实上,气象条件及其变化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有利的气象条件,可使人们情绪高涨、心情舒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而不利的气象条件,则使人情绪低落、心胸憋闷、懒惰无力,甚至会导致精神疾病和行为异常。

目前,人类还不能改变大范围的气象条件,但人们根据天气变化的规律,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是完全可能的。如果人们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就可能不受或少受天气条件的影响,从而保证人们的生理健康和情绪稳定。总之,人人需要健康,人人应该关心天气的变化。

◎湿度对人体健康影响也较大,湿度过低容易引起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

气候变化,身体也会做出反应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自然界与人体是相通的。因而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现在,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很大一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和冠心病患者,对气候变化的感受性升高。在高气压控制下的气候条件里,特别在冬季寒潮天气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最多。这主要是寒冷刺激使人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肌需要的指数相应增高,加之患者本身的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现象加重,所以到了初冬,心肌梗死发病者特别多。

关节炎病人对气候的变化更加敏感。若病人关节的功能已遭到破坏,每当风雨到来之前,常常会出现疼痛。研究发现,关节疼痛的诱发并不是个别气象因素的作用,而是气象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气压和温度的变化。如果气压低、温差大,则多数病人的症状会加重。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也具有季节性复发的特征。溃疡并发症常因天气骤变而诱发。病变部位虽在胃及十二指肠,但致病原因往往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关。当大脑皮质和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因骤冷、雨淋、气压变化而失调时,就可引起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壁紧张性收缩及蠕动增强、局部血管痉挛、胃黏膜营养障碍,从而使溃疡加重。

气候变化与癌症也有一定的关联。英国研究人员在对大不列颠、瑞典和挪威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进行研究后发现,恶性肿瘤往往在较冷的气候条件下发生更为频繁。

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即气候阴晴冷热的变化,往往对人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每当秋高气爽或风和日丽的时候,人们的精神往往乐观通达、心情舒畅;当寒风阴雨、干燥闷热的天气,人们的心情就会变得烦躁易怒或抑郁低沉。这是因气候的突然变化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的变化又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

要减轻气候对健康的影响,注意天气预报是最简便的方法。根据气候变化来增减衣物,调整心态,才能降低气候对自身健康的影响。

《黄帝内经》四时阴阳调和法则

因为身体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一样,春夏秋冬分别对应阳气的“生、长、收、藏”。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戕害生命力,破坏人身真元之气,损害身体健康。

在古人看来,春夏秋冬是与肝心肺肾这四个脏器相对应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要注意这一点。

春季与肝脏相对应,肝属木,喜条达,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所以春季养生宜顺应阳气自然升发舒畅的特点,以养肝为要务。

春天在饮食上,不要多吃酸的东西。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牛奶、蜂蜜、新鲜蔬菜、苹果、梨、山药等。

夏天的时候,天气特别热,气血都到外面来了,体内的阳气也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阳气不足,所以夏天容易会出现胸闷、气短、多汗这样的症状。所以夏天要注意养阳,饮食要以清淡为主。

秋天是气血往里走的季节,《黄帝内经》讲肺主治气,可以帮助你的气血从外往里收。这时候要多吃梨,梨的金气最重,秋气也是最重,梨肉是白的,中医讲“白色入肺”。梨有润肺、止渴的作用,可以入肺经,可以帮助人们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走。

冬天的时候,大雪封山,气血都到里面去了,这时正好是补养的好时节,冬天要注重补肾,可以多吃些牛羊肉、木耳、黑豆之类的补肾食物。

但是,有人可能会对这种说法有疑问:春夏季节天气逐渐热了,为什么还要养阳?那不更热了?秋冬季节天气逐渐转冷,为什么还要养阴?不就更冷了吗?

道理在于,春夏的时节气候由暖而渐热,自然界温热了,会影响人体,人感到暑热难耐时,一则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功能即大量消耗阳气,来调低自身温度抗暑热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二则天热汗出也会大量消耗阳气,汗虽为津液所化,其性质为阴,但《黄帝内经》认为,汗为心之液,所以汗的生成,也有阳气的参与。

秋冬的时节气候转冷而渐寒,自然界寒冷了,也会影响人体,人感到寒冷时,一则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功能大量调动阳气,来调高自身温度抵御严寒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二则秋冬季节阳气入里收藏,中焦脾胃烦热,阴液易损。

所以说,春夏之时阳虚于内;秋冬之时阴虚于内。在养生保健上就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一天就是小四季,每日养阳看时辰

古人认为,一天也是个小四季,早上是春天,中午是夏天,太阳落山是秋天,半夜是冬天,而这也正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同四季一样,一天当中,人体内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有同步的变化。清晨人体阳气开始发生;中午时分阳气升至顶点,呈现隆盛状态;傍晚黄昏时分则阳气渐趋于体内,阴气开始增长;到了夜晚,体表阳气已微,阴气渐增,至夜半增至顶点,呈现隆盛之态。一年里面,阳气的生、长、化、收、藏,有这么一个过程。在一天里,人也是这样的,要跟着阳气的变化进行做好“生、长、收、藏”四项工作。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黄帝内经》认为,早上是阳气生发之际,阳气是什么,是动力,是力量源泉。所以,在阳气初生之际做好保养工作很重要。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吃早饭,多喝点儿粥、豆浆之类的流质食物,少吃饼干类的干食。

中午阳气达到顶点,这个时候建议大家睡个午觉。这也是古人说的子午觉。所谓子午,是子时和午时,即半夜11点到1点,中午11点到1点。半夜11点到1点的时候,人的阳气来复了,阳气开始初生,并逐渐增强,一直到正午11点,阳气最旺盛;一到午时,阴气开始初生了,阴气逐渐生长,一直到半夜的11点达到最盛。所以子时和午时,一个是阳气初生的时候,一个是阴气初生的时候,不论阴气和阳气,在初生的时候都是很弱小的,需要我们保护它。

太阳西下时阳气渐虚,汗孔也随之闭密。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藏的时候,不要再扰动筋骨,不要受雾露的侵袭。到了深夜,阳气降到最低点,体内出现一片阴霾之气,这个时候就不要吃夜宵了,因为身体没有动力来消化它,不但不能吸收,还会影响睡眠。另外,晚上11点到1点的时间段内,如果你处在睡眠状态的话,阳气刚刚来复,它不会耗散掉;如果这时候你很好地睡觉了,高血脂、糖尿病发作概率就小。如果违反了阳气的时间活动规律,那么形体就会受邪气的困扰而衰薄。

天人是相应的,自然界阴阳气交变动具有规律性,那么人体就应与“天地相参,日月相应”,做好一天内调养工作,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让你终生受益的二十四节气养生要诀

每个节气的专名均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而同在蓝天下,人其实是和农作物一起生长的,所以养生完全可以随着节气走。

节气,“节”的意思是段落,“气”是指气象物候。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为适应“天时”“地利”,取得良好的收成,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综合了天文与物候、农业气象的经验所创设。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了节气的详细划分,比如《灵枢》中便有这样的记载:“冬至一叶蛰北方,立秋二玄委西南方,春分三仓门东方,立夏四阴洛东南方,招摇五中央,立冬六新洛西北,秋分七仓果西方,立春八天留东北方,夏至九上天南方。”这段话便很清楚地说明了如何根据节气来养生。

事实上,按现代的养生理论来说,节气养生也是极有依据的。因为每个节气的专名均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而人其实是和农作物一起生长的,所以养生完全可以随着节气走。下面,我们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二十四节气的养生方法:

1 立春(2月3~5日)

立春养生要注意保护阳气,保持心境愉悦的好心态。此时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太快地脱去棉服,应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怠思眠状态。

饮食调养方面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有目的地选择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进食。

2 雨水(2月18~20日)

雨水节气着重强调“调养脾胃”。

饮食调节: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应少酸多甜,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百合、豌豆苗、荠菜、春笋、山药、藕等。

3 惊蛰(3月5~7日)

惊蛰节气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调养。

(1)阴虚者: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心中时烦,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饮食要保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等。太极拳是较为合适的运动项目。

(2)阳虚者:多形体白胖,手足欠温,小便清长,大便时稀,怕寒喜暖。宜多食壮阳食品,如羊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及日光浴都是适合的锻炼项目。

4 春分(3月20~21日)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此时人体血液和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此时易发非感染性疾病,如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饮食调养应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必佐以葱、姜、酒等温性调料,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5 清明(4月4~6日)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在调摄过程中应当减轻和消除异常情志反应,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太极拳作为首选锻炼方式;避免参加带有竞争性的活动和负重性活动。饮食应定时定量,形体肥胖者,应多食瓜果蔬菜。老年高血压者应特别强调低盐饮食。

6 谷雨(4月19~21日)

谷雨节气以后是神经痛的发病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肋间神经痛在治疗上离不开疏肝行气、活血通络的原则。坐骨神经痛病因不外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应辨证施治,使营卫调和而弊病得解。三叉神经痛常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难以忍受,针灸对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7 立夏(5月5~7日)

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具体到膳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清淡为主。

8 小满(5月20~22日)

在小满节气的养生中,我们要特别提出“未病先防”的养生观点。小满节气是皮肤病的高发期,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绿豆、冬瓜、丝瓜、黄瓜、藕等;忌食膏粱厚味、甘肥滋腻、生热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鱼类等。

9 芒种(6月5~7日)

芒种节气里要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中午小憩可助消除疲劳。

◎芒种节气里,适当晒下太阳,有利身体健康。

10 夏至(6月21~22日)

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心静自然凉”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11 小暑(7月6~8日)

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功能的旺盛,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12 大暑(7月22~24日)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也是养生保健“冬病夏治”的最佳治疗时机,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等阳虚证。

13 立秋(8月7~9日)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起居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着衣不宜太多。

14 处暑(8月22~24日)

处,去也。处暑时节,气温下降逐渐明显。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另外,要调整睡眠时间。秋季养生之所以强调保证睡眠时间,是因为睡眠有很好的养生作用。

15 白露(9月7~9日)

白露节气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的上述疾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凡是因过敏引发的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鲜、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如带鱼、螃蟹、虾、黄花菜、胡椒等,宜食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16 秋分(9月22~24日)

秋分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收敛神气。九九重阳登高观景可使人心旷神怡,也是调节精神的一方良剂。

17 寒露(10月8~9日)

◎寒露时节,宜多食滋阴润燥的食物,以防秋燥。

“金秋之时,燥气当令”,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少食辛辣之品。

18 霜降(10月23~24日)

霜降之时乃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属金,五时中为秋,在人体五脏中属肺,根据《黄帝内经》养生学的观点,在四季五补中应以平补为原则。

19 立冬(11月7~8日)

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起居调养强调“养藏”,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饮食调养要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应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

◎立冬后,要多吃些新鲜蔬菜,避免维生素的缺乏。

20 小雪(11月22~23日)

小雪节气前后,天气时常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抑郁症的发生多由内因即七情过激所致,七情包括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调神养生对患有抑郁症的朋友就显得格外重要。

21 大雪(12月6~8日)

大雪节气后,天气越来越凉。雪后的大风使气温骤降,咳嗽、感冒的人比平时多。有些疾病的发生与不注意保暖有很大关系,所以要注意保暖。

22 冬至(12月21~23日)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养生的重点放在中老年朋友身上,尤其是中年人,静神少虑,应劳而勿过,节欲保精,欲不可纵。

23 小寒(1月5~7日)

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后,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既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目的。冬令进补应以温补为宜。

24 大寒(1月20~21日)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