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

高帝刘邦

□汉高帝档案

生卒年:公元前256~前195年

父  母:父,刘太公;母,刘媪

后  妃:吕皇后、戚夫人、薄姬、管夫人、赵子儿等

年  号:无

在位时间:公元前206~前195年

谥  号:高皇帝

庙  号:高祖

陵  寝:长安长陵

性  格:放荡不羁,慷慨豁达,从谏如流

汉高帝名叫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位的平民皇帝。他既狡诈又仗义,起兵以后很善于用人,懂得抓住有利时机,最终在秦末的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建立了伟大的西汉王朝,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

审时度势 “无赖”成英雄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家住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中阳里的乡野草民刘太公,迎来了他的第三个儿子,取名刘季,这就是后来的刘邦。不过刘邦的出生并没有引起刘家多大的重视。后来刘太公又有了第四个儿子,排在中间的老三刘邦就更没人注意了。刘邦生得聪明伶俐,刘太公也曾让他去念书,可他根本不感兴趣,读了几天就不想去了。刘家只是一个普通的殷实农家,又不指望刘邦读书做官,见他不想读书,也不勉强,就让他在家种地。可刘邦却又不愿意种地,父亲多次责骂,也无济于事。刘太公对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无可奈何,只好由着他。刘邦什么事也不做,就天天在村镇上四处晃荡,成了一个典型的混混。不过他性格豪爽豁达,为人大度,很快就结交了一大批朋友。这群人成天东游西荡,恶名远扬。老父亲刘太公气得捶胸顿足,骂刘邦是个“无赖”。

刘邦就这样混混沌沌地长大了,他感觉日子过得有些无聊,就想找点事情做。此时,秦始皇已经统一了全国,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全面改革。刘邦当上了泗水亭长。亭长的职能就是辅助衙门维护治安、缉拿盗贼,刘邦就这样从打架斗殴的“不法分子”,摇身变成了“正气凛然”的执法者。刘邦在这里混得如鱼得水,他出色的交际能力也施展出来了。他与郡县的大小官吏都有很好的交情,而以前的无赖朋友们也很拥护他。这样刘邦在黑道白道都有了一定的名气。他结识的萧何、樊哙、周勃、夏侯婴等人后来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不过刘邦又贪杯好色,到处与女人勾搭,行为不端,甚至与一个姓曹的女子私通,还生下了儿子,这就是刘邦的长子,后来被他封为齐王的刘肥。

史家点评:

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

——东汉·班固《汉书》

刘邦志向还是很远大的。一次,他负责押送服役的民夫去咸阳,途中正好遇上秦始皇出巡的大队人马。刘邦远远看到秦始皇坐在华丽的车中,周围是威风凛凛的仪仗护卫,他不禁赞叹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从咸阳回来后不久就结婚了。他娶了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人吕公的女儿为妻。吕公因为要躲避仇家,才搬来沛县居住,他与沛县的县令很有交情。听说吕公是县老爷的贵客,地方上的乡绅们纷纷送礼拜见。当时负责安排宴席的是沛县的主吏萧何,他向来客宣布:“凡贺礼不满一千钱的,都坐到堂下去。”刘邦也是来客,不过他连钱都没带,却又很要面子,就对接待的管事说:“我贺钱一万!”管事的把话传进去,吕公听说有人送这么重的礼,赶紧亲自出来迎接。吕公很善于看相,他见刘邦生得高鼻龙颜,器宇不凡,认为这是富贵之相,就对刘邦另眼相看。虽然旁边有人提醒说,刘邦是个有名的无赖。吕公还是相信自己的眼光,并主动提出把自己的大女儿吕雉嫁给他。刘邦虽然还没有结婚,其实儿子都有了,不过他一向好色,见吕雉长得漂亮,吕公又富有,就高兴地答应了。这个吕雉就是后来历史上有名的吕太后。

刘邦结婚后,还继续做亭长。此时秦始皇正在广修宫室,大建陵墓。刘邦每年都要押送几次囚徒民夫去骊山修皇陵。而在秦始皇的暴政下,百姓根本没有活路,去修陵的人几乎都是有去无回,所以,很多人在路上就逃跑了。

高帝刘邦像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刘邦又一次奉命押送刑夫去骊山服役。走到丰邑县的大泽乡时,就有很多人逃跑了。刘邦也很无奈,因为秦朝法律严酷,囚徒逃跑或延误日期,押送的人也要被杀头。他心情郁闷,又喝了些酒,就干脆把捆绑囚徒的绳子都解开了,放他们逃跑。有十几个人见他如此义气,就不愿丢下他,愿意留下来跟着刘邦走。于是,刘邦带着差役樊哙、周勃等和他们一起逃跑。为了安全起见,他派人去前面探路。探路的人回来告诉他,说前面有条大蛇横在路上,无法通行。刘邦向来胆大,又喝了酒,就拔出剑跑到前面把蛇杀了。这件事最多也就能证明刘邦有胆量,可是后来跟随刘邦逃奔的人越来越多了。为了树立刘邦的威信,机灵的樊哙就把他杀蛇的事编造成一个离奇的故事。据说刘邦杀蛇后,有一个老太婆坐在路边哭,说有人把她的儿子杀了,她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刚才变成蛇被杀了,而杀他的人是赤帝,说完老太婆就不见了。于是,刘邦的身上就笼罩了一层神秘的光环,使人畏服,也有更多的人跟随他。刘邦就带着好几百人跑到了芒荡山区安顿下来。这地方很隐秘,也没有当权者愿意管。可夫人吕氏却带着孩子跑来看望他,刘邦很奇怪,就问吕氏是如何找来的,吕氏很有心计,故意当着众人说:“你在哪里,天空就会出现五彩祥云,所以我很容易就找到了。”周围人听了,更加相信刘邦不是凡人。于是,刘邦后来“顺从”民意,自称是赤帝的儿子,逐渐网罗了一批人,他就成为了当时人们公认的沛县豪杰。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为秦始皇的暴政所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发动起义,他们很快就攻下了陈(今河南淮阳),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各地豪杰纷纷起兵,打着反秦的旗号,趁机壮大自己的势力。刘邦也在众人的支持下,在沛县主吏萧何、曹参的配合下,率兵攻下了沛县,杀了鱼肉百姓的县令,刘邦被人们拥立为“沛公”。

抢占先机 入主关中

刘邦能从一个平头百姓一跃成为英雄“沛公”,已经足以光宗耀祖了。不过他并不就此满足,宣布起义反秦后,萧何、樊哙等都成为他的心腹,这几个人都是既有谋略又有胆识的人,他们分头去招兵买马,沛郡子弟踊跃参加,很快就召集到了3000多人。刘邦也就成了一个小有实力的军阀。

在刘邦起义的同时,还有不少豪杰陆续起兵,包括不少六国贵族。项羽就是其中最有实力的一个,他原本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他与叔叔项梁一起,率领8000多江东子弟兵,杀了会稽太守,从吴中(今江苏州吴中)起兵,很快就成为众多起义军的首领。到了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竖起起义大旗的吴广、陈胜先后遇害。项羽就以起义盟主的身份召集各部将领到薛县集会,刘邦也被他召来了。他们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定都盱眙(今江苏盱眙),项羽的叔父项梁为大将军。几天后,项梁率领的楚军与章邯率领的秦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项梁连连得胜,就变得骄傲大意起来,结果楚军在定陶被章邯打败,项梁也战死了。章邯打败楚军后,觉得楚国已经不会再成气候,就将主力转去攻打赵国。赵国势力弱小,赶紧向楚国求援。楚怀王熊心与众将士商量后决定分兵两路去援助赵国。一路由项羽和宋义统领,直接北上求援;一路由刘邦率领西进关中,从后方牵制秦军。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也就是说,谁先破了秦军,攻入咸阳的,就是秦王。

项羽很有野心,原本是打算自己借此机会名正言顺称王的。他直接去救赵,一路地势平坦,沿途又有六国的补给,还带了十几路诸侯的人马,可以说是稳操胜券。而刘邦,仅有自己手下的几千人,孤军深入,加上入关中的沿途全是易守难攻的重重关隘,实在是用鸡蛋碰石头。万万没想到刘邦会有这么好的运气,居然顺利地先进了关中!

由于秦军的主力都在章邯那里,正攻打赵国,所以刘邦一路上也没打多少硬仗。到了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顺利攻入武关,来到咸阳城下。这时秦朝廷却是一团糟,丞相赵高杀了秦二世胡亥,然后派人向刘邦求和,却遭到拒绝。赵高本想趁机称王的,见找不出合理的借口,就又扶了一个傀儡皇帝——秦始皇的子孙子婴。没想到子婴找机会把赵高给杀了,夺回了大权,不过秦王朝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根本维持不下去了。此时刘邦率兵绕过峣关,已经打到咸阳东郊的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到了十月,秦王子婴见走投无路,只好捧着玉玺出城向刘邦投降,秦王朝就这样被刘邦灭了。

刘邦刚进咸阳时,真的把自己当成“关中王”了。秦始皇和秦二世都很荒淫奢侈,修建的宫殿富丽堂皇,宫中美人珍宝无数。刘邦出身平民,哪里见过这些?他很快就沉溺于富贵享乐之中。幸好刘邦身边有几位得力的干将,樊哙、张良等人都劝他要吸取秦亡的教训,还有现在天下的局势也不容乐观。刘邦这才逐渐清醒,不敢留在秦宫,就把军队又驻守到灞上。刘邦又把精力集中在维持治安,安抚百姓上。他废除了秦朝的许多残酷法律,整顿吏治,安置流民,恢复生产,这使他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拥护,军力也得到了发展。

杀机四伏 的鸿门宴

项羽虽有重兵,却处处不顺。一是他率领的十几路诸侯人心不齐,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二是他们遇到的是秦军的主力。项羽杀了统领之一的宋义,自己独掌大权,经过破釜沉舟、巨鹿之战等艰苦卓绝的战斗,他终于消灭了秦军主力,也降服了各路有异心的诸侯。而他在战场上所向无敌的勇猛,对20万投降秦兵的无情坑杀,对攻陷城池的凶残屠城,都令所有人对他又恨又怕。项羽打到函谷关时,才知道刘邦早就入了咸阳。他非常恼怒,命军队驻扎在鸿门,这里离刘邦驻军的灞上仅40里。在谋士范增的建议下,他决定领军去攻打刘邦。

刘邦听说项羽率重兵前来,要与他争夺做“关中王”,顿时慌了手脚。因为他只有10万的军队,而项羽有40万身经百战的精兵,且项羽本人在战场上也是威名赫赫。不过刘邦很善于用人,他一向待人仁义,很得人心,正好与项羽的残暴嗜杀相反。正是这个优点,救了刘邦。

鸿门宴遗址

位于今陕西临潼东。鸿门宴上,项羽的妇人之仁,放掉了刘邦这个夺取天下最大的竞争对手,最后自己吞下了失败的苦果。

在项羽下决心攻打刘邦的这天晚上,项羽的叔叔项伯就悄悄来到刘邦军中,向曾经救过自己性命的张良报信。项伯本意是希望张良赶紧逃命的,可张良却不愿离开刘邦,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听了十分惊慌,不过张良已经帮他想好了对策。刘邦马上隆重地接待了项伯,还与项伯结成儿女亲家。把项伯捧得飘飘然之后,刘邦很恭敬地请他向项羽转达自己不敢与之争王的诚意,项伯满口答应,还提醒刘邦说:“你明日一定要早点来军营,亲自向我们大王赔礼!”刘邦也满口答应了。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就带着张良、樊哙和100多名亲兵来到鸿门见项羽。宴席之上,刘邦低声下气,言语谦卑,极力表白自己绝无做关中王之意。项羽一向骄傲自大,见刘邦如此伏低做小,也就消了火气,他甚至还告诉刘邦:“我们兄弟兵分二路,同心反秦。是你的手下曹无伤向我告密,说你有称王的野心,不然我怎么会到这里呢?”刘邦又连连重申自己绝无此心,项羽终于打消了疑虑。筵席之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了刘邦,他也当做没看见。范增只好跑出去找来项庄,让他在席间舞剑,趁机杀了刘邦。项伯这时已经完全站在了刘邦这边,他也起身舞剑,阻止项庄。张良见情况不妙,也赶紧跑出去把樊哙叫进来。樊哙有勇有谋,他在项羽面前义正言辞地指责其违背盟约,不顾恩义。听得项羽就更不想杀刘邦了。刘邦趁机以上厕所为借口离席,然后在亲兵的护卫下抄小路回到灞上。一回到军营,他就诛杀了奸细曹无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

暗度陈仓 楚汉相争

鸿门宴后,项羽就以反秦盟主的身份,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又在戏亭分封天下诸侯。为了防备刘邦,项羽还是听从了范增的建议,封刘邦为汉王,把他打发到偏远的巴蜀南郑。刘邦深知自己的实力根本无法与项羽抗衡,就顺从地去南郑。他听从张良的建议,一入蜀地,就把栈道烧毁了,表示自己再也无意出兵,以此来消除项羽的猜疑。

刘邦来到巴蜀后,任用萧何为相国,曹参为大将,其他有能力的人也都得到重用,汉王朝廷很快就有了一定的规模。经过汉王朝廷的辛勤经营,巴蜀很快就兵精粮足了。刘邦觉得万事俱备了,就与萧何等人谋划出巴蜀与项羽争天下的大事。萧何作为丞相留守后方,他向刘邦推荐了将才韩信。刘邦就以韩信为大将军,全面部署军事。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刘邦与韩信率领大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今陕西宝鸡东),迅速占领整个关中,正式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大幕。

此时的项羽,正忙得不可开交。由于戏亭分封不公,诸侯们都不服,天下很快就又乱了起来。刘邦厉兵秣马的这段时间里,项羽一直忙着出兵征讨各地造反的诸侯。刘邦的汉军一路顺风顺水,各路诸侯纷纷归附,在他攻下项羽的老巢彭城时,手下已经有了五六十万人马。项羽原本打算铲除了齐国诸侯田荣的叛乱,再来全力对付刘邦。可如今彭城被抢,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就急忙赶赴彭城。趁着刘邦与诸侯将士在彭城庆功,项羽带领3万精兵突然袭击汉军,杀得汉军措手不及,四处溃散,死伤竟达十几万。刘邦带着残军一路逃奔,途中又被杀了十几万人,最后他只在数十亲卫的保护下逃得性命。刘邦惨败,连父亲和妻子也被楚军俘虏了,原来依附他的各诸侯也如鸟兽散。

为了重整旗鼓,萧何几乎征集了关中所有的成年男丁入伍,前来援助刘邦。刘邦总算在荥阳(今河南郑州西部)落下了脚。萧何与韩信兵合一处,汉军开始重拾军心。刘邦还派人说服了项羽手下的得力干将英布叛楚。这样项羽不仅损失一员大将,还得花极大的精力对付英布的叛军,从而减轻了汉军的压力。不过,虽然刘邦等人想尽办法,还是无法阻止战场形势的恶化。在项羽包围荥阳时,刘邦只好无奈地请和,愿意以荥阳西为汉。项羽本想答应,不过范增却提醒他应该趁机灭汉,决不能放虎归山。刘邦听从手下陈平的建议,使用离间计让项羽赶走了范增。范增眼看项羽铸成大错,却无法阻止,只好挟怨离去。结果,他还没回到老家彭城,就气得背上生疮,毒发身亡了。

项羽的凶残暴虐使得人心尽失,他的刚愎自用又导致手下猛将谋士越来越少,形势渐渐转为对楚军不利。楚汉两军在荥阳对峙了10个月,项羽眼看粮草已经不足,就想用损招来逼迫刘邦投降。项羽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拉到阵前,当着两方将士扬言,如果刘邦不投降,就把他的老父亲杀了炖汤。没想到刘邦比他更无赖,竟然说:“我与你一同受命怀王,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杀了你的父亲,别忘了分碗汤给我!”项羽最好面子,当即气得要死,要与刘邦决斗。谁知刘邦根本不应战,还揭项羽的老底,公布他所谓的“十大罪状”。项羽快气疯了,张弓搭箭射伤了刘邦,不过他还是拿刘邦没办法。项伯就趁机做和事老,项羽不想被天下人说成不义,就把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都送还给了刘邦。楚汉最终讲和,双方约定,“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河汉界”。

不过刘邦手下谋士众多,他们的意见刘邦一向都很重视。订好合约后,项羽东去,刘邦也准备西还。张良和陈平提醒刘邦,楚军现在兵士疲惫,粮草已绝,正是天要亡楚的大好时机,决不能纵虎归山。刘邦幡然醒悟,立即率兵追击楚军。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追上项羽,不过又被楚军打败了。而刘邦部下的韩信、彭越等手握重兵的大将,都不是很愿意出兵援助他。为了得到韩信、彭越的支持,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派人通知二人,说只要他们合力击楚,打败项羽后,就封他们为齐王和梁王。韩信、彭越二人听了,马上积极配合出兵。原来叛离的一些诸侯也纷纷前来助战。到了十二月,汉军30万在垓下将楚军团团包围。四面楚歌响起,楚军心乱,逃离了不少。项羽兵尽粮绝,他见败局已定,就打算第二天与刘邦拼死一战。当晚,他在大帐中与爱妾虞姬饮酒作别,连心爱的坐骑乌骓马也牵到身边。项羽心中悲痛,慷慨放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悲不自胜,拔剑自刎。项羽率领800余部将浴血奋战,最终被迫在乌江边自刎身亡。楚汉相争,终于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威加海内 创立汉室

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兑现先前的承诺,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二王联合原来的燕王、赵王等共七个诸侯王一同上书,共尊刘邦为帝。刘邦假意推辞一番就应了下来。这年二月,55岁的刘邦在山东定陶正式称帝,定国号为汉,他就是汉高帝。接着,他下诏册封吕雉为皇后,吕雉之子刘盈为皇太子,并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西汉”。

刘邦确实是个很能干的人,他不仅能在马上得天下,也能在马下治天下。经过几十年秦朝的苛政,又经过了十来年的战乱,刘邦得到的天下其实是一个千疮百孔的乱摊子。人口锐减,经济凋敝,连年饥荒,流民、乞丐多不胜数。刘邦做了皇帝,首先要做的就是发展生产。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徭役和赋税,释放刑徒,裁减军队,鼓励生育,劝农重桑,对私人工商业也予以鼓励。这样一来,不仅农业恢复了生机,工商业也逐渐兴盛。

争功图 汉

此图描绘汉初天下始定,各位将领争功的场面,最后叔孙通奏议立礼仪规范,使高祖体会到做皇帝的高贵。

为了给老百姓创造一个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刘邦还特别注重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他采用“和亲”的政策,让宗室女子以公主身份嫁给匈奴的莫顿单于,并送给匈奴大批财物,使得大汉与匈奴关系缓和。

民生的问题得以解决,刘邦就注重在政治上巩固皇权。汉朝的政治制度基本延续秦朝,他只做了稍微变动,就这样,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就重新建立起来了。为了维护统治,刘邦还特别注重从礼仪制度和道德观念上教化臣民。刘邦本是小农户出身,文化也不高,但他却是个天才的政治家。为了维护皇权的威严,他制定了专门维护等级尊卑的律法——《九章律》。他尊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但刘太公必须以臣下之礼拜见他,这样刘邦就成了最威严的帝王。

刘邦巩固皇权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那些位高权重的诸侯王。这些人都是跟随刘邦打天下,凭军功受封的。他们都是很有才干的猛将,在军中很有威望,一旦有异心,就是刘邦的大患。刘邦花了巨大的精力来铲除这些“功高震主”的王侯。

刘邦首先以谋反之罪剥夺了威望最高的韩信的兵权,并将之软禁在京城,不过到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还是令萧何设计杀了韩信。其他诸侯王也被刘邦逐一铲除,接着,他又把原先六国的贵族及其亲属全部迁徙到关中,加强监视,以防止有人叛乱。最后,跟随刘邦起事的萧何也被投入监狱,连刘邦的妹夫樊哙也差点被治罪。

只有谋士张良是个聪明人,他曾劝告韩信:“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不过韩信不听,后来丢了性命。张良在刘邦称帝后,就迅速地把一切职权都交出去,躲在家里装病,总算保住了性命。

刘邦经过几年的努力,皇权不断巩固,老百姓也过上了好日子,西汉开始出现勃勃生机。而他却没有福气享受太平盛世,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率兵征讨英布,结果中了流矢,伤重难愈。第二年,刘邦就病死在长乐宫中。

刘邦称王4年,称帝8年,终年62岁。他死后,葬于长陵(今陕西咸阳附近),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刘邦从乡野平民起家,凭借知人善用的才干和审时度势的政治魄力,终于在历尽坎坷之后,建立了强大的西汉王朝。他采取的宽松无为、休养生息政策,安抚了饱经战乱的百姓,也为汉朝后来的繁盛奠定了基础。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开创的大汉王朝延续四百多年,汉文化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惠帝刘盈

□汉惠帝档案

生卒年:公元前211~前188年

父  母:父,高帝刘邦;母,吕雉

后  妃:张皇后

年  号:无

在位时间:公元前195~前188年

谥  号:孝惠皇帝

庙  号:无

陵  寝:长安安陵

性  格:优柔寡断,软弱仁孝

汉惠帝名叫刘盈,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继续推行了汉高帝刘邦颁布的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汉朝经济的繁荣;他又解除了秦朝延续下来的思想禁锢,提倡黄老哲学,促进了汉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不过他生性善良却又懦弱,一生都活在母亲吕太后的淫威之下,没有做出太大的成绩。

刘盈是刘邦的次子,是刘邦与吕雉所生。刘邦年轻时很风流,在与吕雉结婚前就与曹氏私通,生下了长子刘肥。不过吕氏乃是他明媒正娶的妻子,所以他称王称帝后都封嫡子刘盈为太子。刘盈生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那时刘邦只是一个沛县的小小亭长。由于家境并不富裕,所以刘盈经常跟随母亲和姐姐一起下地劳动。后来刘邦起兵反秦,成了秦朝缉拿的要犯,刘盈就与家人过起了四处漂泊的日子。楚汉相争时,刘邦战败逃跑,连老父妻儿也不顾。结果刘太公与吕雉被楚军俘虏,刘盈和姐姐幸亏有滕公夏侯婴冒死相救,才逃得性命。后来刘邦得了帝位,9岁的刘盈才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刘盈虽然顺利做了皇太子,但他的帝王之路也走得十分不易,幸亏有他的母亲吕雉支持。刘邦一直在外面“创事业”,根本没有对妻子和儿女尽过心,反而害得他们吃了很多苦头。现在刘邦做了皇帝,对刘盈母子的补偿也不过是皇后和太子的身份。吕雉艰辛奔波多年,已经年长色衰,而刘邦现在贵为天子,想要什么样的美人都有,自然看不上结发老妻了。刘邦也不喜欢刘盈,认为他性格柔弱,不像自己。刘邦最宠爱的是年轻美貌、能跳“翘袖折腰”之舞的戚夫人和她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戚夫人有些心计,她见刘邦不喜欢皇后和太子,就趁机为自己的儿子做打算。她在刘邦身边“日夜涕泣”,请立如意为太子,刘邦真的被她的“枕头风”吹动心了。不过戚夫人的这点小聪明根本比不上皇后吕雉。吕后已经感觉到刘邦想对他们母子动手,就赶紧想对策。她向足智多谋的张良请教。张良建议她去请刘邦很尊重的“四皓”(四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来辅佐太子。吕后依计行事,“四皓”果然起了很大的作用。刘邦见太子有这样的人才辅佐,觉得太子已经有了声望,不能改立了。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汉高帝刘邦病逝,年仅17岁的刘盈就顺利地登上了帝位,即汉惠帝。

史家点评:

孝惠内修亲亲,外礼宰相,优宠齐悼、赵隐,恩敬笃矣。闻叔孙通之谏则惧然,纳曹相国之对而心说,可谓宽仁之主。

——东汉·班固《汉书》

惠帝刘盈像

刘盈当了皇帝,他接手的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大汉王朝。作为守成之君,他只需延续高祖的各项政策就可以了。于是,他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进一步降低赋税,并鼓励生产,奖励生育,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为了创造安定的国内环境,刘盈也用和亲政策来稳定与周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刘盈的治理下,西汉王朝人口繁盛,经济繁荣,国力逐渐增强。

刘盈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修建长安城。刘邦定都长安时,长安城很简陋,后来刘邦也只修建了几座宫殿,连城墙都没有。刘盈对长安城做出了整体规划,按照一个京都的最高标准去修建。前后用了5年时间,征发几十万人,汉长安城的规模才基本完成了。长安城建成后,城墙周围有六十五里,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在那时的欧洲,也只有罗马城能与之齐名。都城布局严整,分类明确,作为政治、经济的中心,很快就繁荣兴盛起来。

刘盈在思想文化上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秦朝焚书坑儒以来,一直是主张严刑酷法的法家学说占主导地位。刘盈解除了这种禁锢,用黄老思想代替法家学说。他废除了秦时压制思想的“挟书律”,各种思想文化纷纷活跃起来,尤其是儒家学说,这就为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奠定了基础。

刘盈虽然想做一个有为的好皇帝,但是母亲吕太后专权,他处处受制,精神上很抑郁,这也是导致他英年早逝的一大因素。刘盈是个仁者,心地善良,对母亲很孝顺。汉朝推崇孝道,皇帝的谥号后都加一个“孝”字,就是从他开始的。

吕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专权闻名的太后。她既有心计又有野心,更兼阴险狠毒。她是刘邦的结发妻子,从其做亭长到当皇帝,她都是一路跟随,是真正的患难夫妻。可是刘邦做了皇帝后,就另寻新欢,彻底地冷落了她。吕雉不仅恨刘邦薄情,更恨那些得到刘邦欢心的姬妾。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就是吕后最痛恨的人。

刘邦死后,吕后就马上报仇泄愤。她残酷迫害以前刘邦宠幸过的所有姬妾,手段残忍得令人难以置信,尤其是对戚夫人母子。吕后把戚夫人囚禁在永巷,命人拔掉她的头发,让她戴着刑具,穿着囚服,天天做苦工。戚夫人悲痛欲绝,她常常唱着凄凉的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吕后得知戚夫人还指望儿子来救她,就打算把如意召回长安,准备将他们母子一起处死。刘盈心善,得知母后的阴谋后,就抢先接如意到自己宫中保护起来。不过吕后还是找到机会毒死了刘如意。接着吕后对戚夫人的折磨更是变态至极。她命人将戚夫人砍断手脚,挖掉眼珠,熏聋耳朵,还灌药毒哑,然后扔在厕所里,称为“人彘”。吕后还叫来儿子观赏,刘盈见了吓得魂不附体。吕后得意地告诉他这就是戚夫人。刘盈惊得痛哭失声,痛苦地说道:“这不是人干的事情!我作为你的儿子,也无颜再做皇帝了!”刘盈回去后大病了一场,从此就每日饮酒淫乐,再也无心朝政了。

皇后之玺 西汉

玺面阴刻篆文“皇后之玺”四字,四侧阴刻云纹,顶雕蟠虎为钮,在汉高帝长陵附近发现,应是吕后生前的御用之宝。

吕后见儿子不理政事,就趁机包揽所有的大权。她铲除了许多有威望的老臣,在朝中四处安插吕氏一族的人。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不被新的外戚分享,她还做了一件更荒唐的事。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她让刘盈亲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嫁给刘盈为皇后。刘盈对这种舅舅娶亲外甥女的荒唐婚姻极力反对,但最后还是被迫接受了。不过刘盈实在不愿接受,就只与张皇后做挂名夫妻。而吕太后却想张皇后生子,好确保吕氏的地位。吕后见张皇后始终没有怀孕,就让她假装怀孕,然后夺了后宫美人生的儿子,又杀其生母,立为太子。母亲的残忍狠毒,让刘盈再次遭受沉重的精神打击,进而疾病不断。

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在位不到7年的刘盈就病逝了,终年24岁。他死后葬于安陵,谥号“孝惠”皇帝。刘盈治下,西汉经济得到了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他性格懦弱,不敢冲破母后的专权,结果盛年即殁,没有取得出太大的成就,实在令人惋惜!

文帝刘恒

□汉文帝档案

生卒年:公元前202~前157年

父  母:父,高帝刘邦;母,薄太后

后  妃:窦皇后、慎夫人、尹姬等

年  号:无

在位时间:公元前180~前157年

谥  号:孝文皇帝

庙  号:太宗

陵  寝:长安霸陵

性  格:仁孝宽厚,谦逊克己

汉文帝名叫刘恒,是汉高帝刘邦的第四子,西汉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开创了我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并以此彪炳史册。同时,他也是一位备受史家赞誉的皇帝,他励精图治的行为,宽仁节俭的美德,爱民重农的思想,无不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帝的意外与幸运

说起这位赫赫有名的皇帝,最让人感叹的不是他的骄人政绩,而是他离奇的命运。从他的出生到继位,可以说是一连串的偶然和意外,充满了传奇色彩。

文帝的母亲是薄太后,年轻时被称为薄姬,具体名字已经无从知晓。薄姬父亲是苏州人士,年轻时浪迹到地处山西的魏地,与原魏国宗室之女魏媪相好,未婚而生下了她。也就是说,薄姬乃是一个私生子,地位卑贱。更可悲的是,在她一个弟弟出生后不久,父亲便死在了魏国山阴。苦命的魏媪独自拉扯着一双儿女,苦熬岁月。

当时,陈胜吴广起兵反抗暴秦,天下分崩离析。在这乱世之中,战国诸侯遗族和四方英雄豪杰,纷纷聚兵自立,图谋割据称雄,乃至取代秦朝而王天下。魏国宗室魏豹就在其中的一员,他占据魏国故地,自立为王。这时,薄姬已经出落成美丽的少女,魏媪心怀故国,便将自己的女儿送进了魏豹王宫,薄姬成了魏豹的妃子。

这个时候,楚汉战争正酣,项羽和刘邦正倾尽全力争夺天下。魏豹本已归附刘邦,却突然叛汉。刘邦勃然大怒,发兵灭掉魏豹。薄姬连同魏豹的其他嫔妃,都被送到刘邦的汉王宫中,做下贱的织布宫女。刘邦天性好色,有一天忽然想起从魏豹那里俘获的宫人,便来到织室,挑选几个美貌女子,纳入自己的后宫,这里面便有薄姬。这薄姬本以为时来运转,可是没想到再陷深渊。进宫一年多,刘邦都没有召幸过她。

奇迹总是不可思议地发生。原先在魏豹宫中,薄姬和管夫人、赵子儿关系非常亲密,她们三人相约:“谁先得了富贵,就不要忘记其他二人。”后来,管夫人和赵子儿得到了刘邦的宠幸,颇为得意。有一次,她们无意间谈起了以前与薄姬的誓言,取笑薄姬命薄,没想到被刘邦听到了。刘邦心中鄙视二人,对薄姬动了恻隐之心,当天晚上就召幸了她。

在见到刘邦后,薄姬告诉他:“昨晚做了个怪梦,梦见有一条苍龙盘踞在我的肚子上。”刘邦听了很高兴,对薄姬说:“这是你将要富贵的征兆,让我来成全你。”说来奇怪,仅仅一次同宿,薄姬就怀了身孕。就这样,伟大的汉文帝刘恒意外地来到了人间。

但是,刘邦并没有因此而喜欢薄姬。此后,他几乎再没有召见薄姬,连儿子也很少看一眼。就这样,在幽幽的深宫里,薄姬母子二人,过着孤寂暗淡的生活。因为极其不受刘邦宠爱,再加上为刘邦生子被宫中受宠的嫔妃嫉妒,刘恒和母亲都养成了谨小慎微、忍让低调的性格。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低调,博得朝廷大臣的同情。刘恒七岁那年,在众臣劝说下,刘邦封他为代王。可是,母子的处境并未发生什么大的变化。

世事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在刘恒8岁那年,高祖刘邦驾崩,汉宫风云突变,太后吕雉掌握了大权。这位备受刘邦冷落的狠毒女人,对刘邦生前宠爱的嫔妃进行了残忍的报复和无情的打击。最受刘邦宠爱的戚夫人被吕后砍掉四肢,投进猪圈折磨而死,她的儿子赵王如意也被吕后毒杀。但是,吕后独独对薄姬青睐有加,也许是因为薄姬为人小心谨慎,也许是因为薄姬和她一样,曾备受刘邦冷落,二人同病相怜。不管怎样,吕后没有难为薄姬母子,并特别恩准,允许薄姬到儿子的封地母子团圆,并给予她“代王太后”的称号。母子二人得以离开波谲云诡的政治中心长安城,过上了平安富贵日子。

公元前180年,雄霸狠辣的吕后病死,她的娘家人吕氏一族图谋发动政变取代刘氏。而刘姓宗室和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结成联盟,杀尽吕氏一族。诛灭诸吕以后,宗室大臣商议由谁来继承皇位。当时,刘邦的儿子已经被吕后害死了四个,只剩下了刘恒和刘长。出于对外戚势力的恐惧和自身利益的考量,刘姓宗亲和功臣们在反复掂量之后,决定拥立谨慎谦和、母家没有势力的代王刘恒为皇帝。就这样,皇冠落在了幸运的刘恒头上。

文帝刘恒像

身在偏远苦寒之地的刘恒,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运气竟然这么好。当他见到迎驾使者后,第一反应是不相信,第二反应是怀疑有人想害他。也难怪,母子二人一直被人忽视,何曾有好事找过他们。他把所有的属臣召来,反复商议,都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于是,便决定用占卜来决定凶吉。卜得“大横”之兆,预示“代王不久就将即位天王”。

虽然如此,一贯谨慎的刘恒还是不放心,先派舅舅薄昭去长安见太尉周勃。薄昭了解到朝中实情,以及宗亲大臣拥立代王的缘由,回报代王,刘恒这才决定赴长安即位。临到长安城,刘恒又派宋昌先进城了解情况。宋昌回来禀报,丞相以下的大臣们都站在渭桥迎驾。刘恒这才确信,驱车来到渭桥接见众臣,并下车答礼。从城外到城里,代王刘恒对众大臣反复试探,最终在陈平、周勃等人的拥戴下登上了帝位。

无为而治开盛世

文帝从偏远之地来到京师,又无雄厚的政治基础,所以,他即位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巩固政权。虽然文帝没有受过太好的教育,但并不缺少政治智慧。他深知军权对政权的意义,在他进入未央宫的当天,就命令宋昌为卫将军,统领南北两军;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宫中保卫工作。随后,他连夜派灌婴与东牟侯刘兴居清除宫殿,分别诛杀少帝刘弘以及吕氏所封的梁王、淮阳王与常山王,清除诸吕残余势力。紧接着,他连夜颁布诏令,宣布大赦天下。

史家点评:

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西汉·司马迁《史记》

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文帝深知,要巩固政权必须倚重勋臣宿将,优宠刘氏宗亲。为此,他在参拜了高祖帝庙后,任命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升灌婴为太尉,并对铲除诸吕,拥戴有功的其他将军和大臣们加官晋爵,赏赐黄金。为安抚宗室,他为被吕后贬斥的刘姓诸王恢复封号,将他们原先的封地重新赏还。

就这样,通过清除吕氏势力,重用功臣,封立宗室,汉文帝刘恒成功搭建起自己的领导团队,开始执政治国。当然,他的执政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重用功臣必然会有功臣欺主,优待宗亲必然会有诸王骄横。在功臣之中,绛侯周勃因为拥戴有功,每次上朝总是显出很傲慢的样子,不把文帝放在眼里。于是,文帝便以严肃的神色对待他,迫使他敬畏。后来,借故免除了他的相职。几番折腾,最终降服了周勃。在诸侯王中,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举兵叛乱。文帝果断派兵镇压,刘兴居和刘长先后自杀。通过诸多努力,文帝最终巩固了自己的势力,彻底控制了朝政。

西汉王朝建立后,一直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着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汉文帝信奉“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他重视农业,接受贾谊、晁错等人的建议,实施一系列安民务本、轻徭薄赋的政策,谋求经济的发展。

为了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努力耕作,文帝减轻田租税率,将田租由1/15减为1/30,还有13年还全部免收。此外,还把每人每年120钱的算赋降为每年40钱。汉文帝尽可能地取消国家的兴作活动,轻易不征发民众,使成年男子每三年只为国家服役一次。文帝即位之初,列侯大多不在封地而居于长安,以致长安粮食和商品的转输负担十分沉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地,以减轻人民的负担。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刘恒采纳晁错的建议,采取公开标价的方式,出卖国家爵位,筹措边防军粮。所得粮食,足够边军5年之需。边境和郡县的粮仓得到充实,农民的负担便因此减轻。

为了发展生产,文帝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从而促进了盐铁生产的发展。结果“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汉代设关卡以控制人口流动,行旅往来出入关隘时,要持有通关凭证方可放行。文帝取消这种制度,方便商旅出入关口,也方便了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无为而治的要义是减少皇宫和政府活动和开支,尽量不扰民。为此,文帝大力提倡并躬行节俭。他在位23年,宫室、园林、服饰、车驾等都没有增添。有一次,他打算建造一座露台,召来工匠一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相当于十家中等平民的家产,便放弃了。他还屡次下诏,禁止郡国向皇宫进献奇珍异宝。他本人平时穿戴的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就连他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穿拖地长裙,不准使用绣彩色花纹帏帐。文帝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只使用瓦器,也不修高大的坟堆。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

汉文帝对周边少数民族不轻易用兵,尽力维持相安友好关系,即便是对待汉王朝的死敌匈奴也是如此。他对匈奴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执行和亲政策。虽然匈奴人多次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也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开战端。对与汉王朝分庭抗礼南越王国,文帝即位后,立即采取安抚政策,感化赵佗,最终赵佗取消帝号,汉越修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避免给百姓带来烦扰和劳苦。

上述方针和措施的实行,使流民归田,粮食丰收,户口繁息,百业兴旺,商旅往来不绝,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为政宽仁 废除苛法

“无为而治”另一个要义是做事“循守成法”。也就是说,它既不是毫无作为,也不是随意放任,而是行政做事都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规定。而我们知道,汉承秦制,法度森严,虽然高祖吕后有所更张,但到文帝时依然是法严刑峻。比如,当时还保留着有很多的肉刑,如用刀划面额然后涂墨的黥刑、割鼻子的劓刑、砍脚的刖刑、破坏生殖器的宫刑等残忍刑罚。此外,还保留着“一人犯罪,连累全家族受罚”的连坐法。

文帝性情宽厚,认为这些刑罚太残忍,应该废除。即位不久,文帝就提出废除连坐法,大臣陈平和周勃开始不同意。但文帝一再坚持下,最后他们才妥协,起草了相关诏书,将连坐法废除。

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齐太仓令淳于公犯罪,依法应当受刑,而且是肉刑。淳于公幼女缇萦非常悲痛,随父赶到长安,向文帝上书说:“臣妾愿意入官府为奴婢,来抵赎父罪。”文帝深受感动,下令赦免了淳于公的肉刑。随后,他又下诏废除肉刑,改为处以笞刑和杖刑,后来又下令减少施刑次数,最终减轻了刑罚。

秦汉时期,皇帝不能随便议论,更不能有所怨恨,否则就是犯了“诽谤妖言罪”。当时的老百姓,不高兴时常诅咒天帝,这就间接触犯了“天子”,犯了需要严惩的“民诅上罪”。文帝认为,这些罪名不仅惩罚面太宽,而且使大臣们不敢说真话,对国家政事很不利,就下令废除了。

文帝一方面废除苛法,另一方面也要求严守法度,并在守法方面以身作则。一次,文帝出行路过渭桥,有人从桥下走出惊了皇帝车驾。廷尉张释之判罚那人四两金。文帝很生气,要求处死。张释之力争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我们轻易地改变法律,就会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样做才对。”文帝最终同意了他的判罚。还有一次,文帝让张释之重重处罚偷窃高祖庙玉环的人。张释之按照法律规定判处砍头,并陈尸示众。文帝想让他处以诛杀全族之刑。张释之抗辩说:“国法没有规定盗哪个庙的东西重处,盗哪个庙的东西轻处。如果现在判此人族刑,那将来万一有小民盗挖高祖的陵墓上的坟土,陛下又要用什么国法来治罪呢?”文帝觉得张释之说的有理,认可了他的判罚。

文帝仁德,施政常常惠及臣下与百姓,与民同乐。在册立皇后的时候,他下令赐给天下无妻、无夫、无父、无子的穷困人以及年过八十的老人,不满九岁的孤儿每人若干布、帛、米、肉,让天下这些贫苦之人可以享有一些快乐。在对待臣子上,文帝也十分宽容。大臣张武等人接受别人的贿赂,事情被发觉。文帝没有把他们交给执法官吏处理,而是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采用这种办法使他们羞愧、悔悟。

文帝是古代“以德治国”的典范,他一心致力于用仁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公元前157年夏,文帝去世,终年46岁,死后安葬在霸陵。其人虽逝,但他开创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政治局面,却永载史册。

景帝刘启

□汉景帝档案

生卒年:公元前188~前141年

父  母:父,文帝刘恒;母,窦姬

后  妃:薄皇后、王皇后、栗姬等

年  号:无

在位时间:公元前157~前141年

谥  号:孝景皇帝

庙  号:无

陵  寝:长安阳陵

性  格:仁慈,刚毅

汉景帝名叫刘启,文帝刘恒之子,是西汉王朝的第四位皇帝。他宽和仁慈,促进了西汉经济的继续繁荣发展;同时他又刚毅勇敢,坚决平定内乱,维护了天下统一,他是西汉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

刘启生于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母亲是窦姬,此时他的父亲刘恒还在做代王。刘启本不是长子,但是刘恒的4个儿子先后病死,他就成了长子,刘恒称帝后就封他为太子。刘启9岁当上太子,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他在整个青年时期,都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他的性格很冲动,一次,他在皇宫中与吴王刘濞的儿子下棋,结果二人发生争执,刘启就操起棋盘砸过去,竟然把对方砸死了。刘濞乃是高祖刘邦的侄子,他的父亲刘仲是刘邦的二哥。文帝刘恒见出了这样大的事,赶紧向刘濞赔礼道歉。刘濞不敢向文帝追究责任,只好作罢,但对刘启从此就恨在心上了。文帝见太子不成器,也经常训斥,却并不见效,对他很失望。没想到刘启后来还真的浪子回头了,变得端正稳重,这也为他称帝做出许多政绩打下了基础。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文帝病逝,32岁的刘启即位,就是汉景帝。

景帝刘启像

史家点评:

文帝和景帝在位共四十一年,继续执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是西汉社会经济上升的时期。

——白寿彝《中国通史》

刘启坐上皇位后,虽然西汉从整体上来看经济繁荣兴盛,百姓安乐,但王朝内部潜伏着很多危机,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藩国的势力太大,已经威胁到中央皇权的稳固。高祖刘邦立国后,为了“屏藩汉室”,他铲除异性诸侯,大封同姓诸侯王。宗室子弟不仅拥有封地、人口和军队,还有权在封地设立官署,是名副其实的独立“小朝廷”。经过几代人的发展,这些王侯实力越来越大,野心也与日俱增,已经成了威胁皇权的毒瘤。

平定七国之乱示意图

刘启一上台,就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消除祸患,他采纳了晁错削藩的建议。晁错博学多才,是个很有见识的人。刘启提拔他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重点负责此事。在各位手握重兵的诸侯王中,吴王刘濞势力最大。他原本就有野心,一直在积蓄力量,到现在已经准备了近40年。加上刘启曾杀了他的儿子,所以刘濞造反是早晚的事。晁错就主张拿最具威胁的吴王开刀,不过却遭到外戚窦婴的反对,加上吴王树大根深,难以撼动,就暂时搁置了。刘启先从楚王、赵王和胶西王开始削减封地。虽然反对削藩的声浪一直很大,但刘启还是听从晁错的建议,接着在吴王刘濞这只老虎头上拔毛,削夺了他的会稽、豫章两郡。刘濞本来就在寻机会起事,这下正好有了借口。他征兵20多万,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共7个诸侯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历史上把这次叛乱称为“七国之乱”。

七国来势汹汹,刘启慌了手脚,这时与晁错有过节的大臣袁盎趁机进言,建议杀了晁错,以平息叛乱。刘启只好忍痛杀了晁错,然后派人招降吴王等人。谁知诸侯王们根本不买帐,刘濞甚至放出狂言:“你这乳臭未干的小儿,有何资格向我下诏?”刘启对杀了晁错后悔不已,决定再也不妥协,要亲自指挥用武力来平叛。他派出智勇过人的周亚夫,令其率领36位将军,讨伐吴楚等七国叛军。周亚夫等人先断了叛军的粮道,然后就坚守不出,结果仅用3个月,就彻底击溃了叛军。“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将王国的权力收归中央,诸侯王成了只能享受当地租税的贵族阶层,这样藩王割据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刘启稳定了政权之后,就开始集中精力治国。他继续奉行文帝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方针,并采取了一些很有效的改良措施。他将赋税从“十五税一”进一步减为“三十税一”;他还取消了禁迁令,鼓励百姓迁徙到土地肥沃、人烟稀少的地方拓荒。这样汉朝的农业又一次飞速发展。刘启对百姓的体恤还体现在法律上,他不仅进一步减轻刑罚,还强调司法公正平等,这在森严的封建社会是很难得的。他还多次大赦天下,百姓都称颂他是个仁君。在外交上,景帝也继续采用前几代皇帝的和亲政策,虽然匈奴还是时有掠夺,但总体上还是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安定。

刘启的宽仁还体现在思想文化上,他采取兼容并蓄的方针,放宽对所有学说的限制,这样各家争鸣的局面重新出现,学术气氛空前浓厚,儒家学说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刘启的仁慈还体现在对待同胞手足和后宫妃嫔上。他与同母弟弟梁王刘武感情亲密,一次刘启酒醉,戏言会将皇位传给弟弟,刘武就当了真。刘武后来想争位,可惜大臣们都劝刘启应将帝位传给儿子。刘武失望而归,不久病死,景帝感到很惭愧,他将刘武的5个儿子都封王以此补偿。刘启对宫中妃嫔也尽量体谅,只要不违背原则,他都尽量庇护。

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刘启病重,不久就在未央宫去世。他在位16年,终年48岁。他死后葬于阳陵(今陕西高陵西南),太子刘彻继位,即汉武帝。他一生宽仁,就在临终前,还做了两件好事:一是散尽私财,除了后妃、贵戚和大臣,平头百姓都得到了他的赏赐;二是遣散宫女,服侍他的所有宫女都带着充足的安家费回了乡。景帝的仁德确实细致入微,他也由此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敬仰。他与父亲文帝一起开创的“文景之治”也永载史册。

武帝刘彻

□汉武帝档案

生卒年:公元前156~前87年

父  母:父,景帝刘启;母,王娡

后  妃:陈皇后、卫皇后、李夫人、钩弋夫人等

年  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在位时间:公元前140~前87年

谥  号:孝武皇帝

庙  号:世宗

陵  寝:长安茂陵

性  格:冷酷多情,雄才大略,好大喜功

汉武帝名叫刘彻,是汉景帝的第十子,西汉王朝的第五位皇帝。他雄才大略,革故鼎新,开疆拓土,使西汉王朝发展到最繁盛的顶峰时代。他在位54年,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金屋藏娇 贵人相助

刘彻生于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这时他的父亲刘启已经做了皇帝,所以他一出生就是皇子。刘彻的母亲叫王娡,据说怀孕时曾梦见太阳入怀,景帝得知后很高兴,认为这是吉兆,说明这个孩子以后一定不凡。后来王娡生下一个儿子,起名刘彘,后来改名刘彻。这个小家伙确实聪慧过人,景帝非常喜欢。

不过刘彻离皇位还是很遥远的。他是景帝的第10个儿子,而且母亲王氏只是一个美人,身份低微。按照立嫡长子的封建传统,刘彻的大哥、栗姬之子刘荣被立为太子。而刘彻在4岁时被封为胶东王,这样他长大后也就是一个小诸侯王。没想到刘彻一个小孩子的诺言,竟然意外得到贵人相助,将太子之位送到了他的面前。

这个贵人就是景帝的亲姐姐、长公主刘嫖。景帝待人宽仁,与姐姐刘嫖的关系很好。刘嫖有一个女儿叫陈阿娇,长得很漂亮,刘嫖对她非常宠爱,一心想让她当皇后。于是,刘嫖就把主意打到太子刘荣身上。谁知刘荣的生母栗姬却不喜欢长公主,因为景帝的很多美人都是她引进来得宠的,栗姬心中怨恨,就一口拒绝联姻之事。长公主碰壁之后很生气,就另想他法。刘彻自小聪明伶俐,长公主也很喜欢。她就当着景帝的面,问刘彻,想不想娶阿娇做媳妇。这时阿娇10岁,而刘彻才6岁。可是小刘彻很认真地回答,若娶了阿娇,一定要造个金屋子给她住。长公主听了非常高兴,就极力怂恿景帝答应刘彻与阿娇的亲事。景帝对刘彻的回答也很惊奇,就同意了。后来刘彻当了皇帝,还真的造了一座金屋让皇后阿娇居住,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

因为刘彻的一句童言承诺,长公主下决心为他争得太子之位,好让自己的女儿以后能当皇后。刘嫖与景帝都是窦太后所生,所以她不仅地位尊贵,对景帝也有很大影响,她在朝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经过她一番精心谋划,加上刘彻确实出色,王美人终于被景帝立为皇后,刘彻也取代刘荣,被立为太子,时年7岁。“刘彻”这个名字,就是景帝此时为他特意改的。

刘彻当了太子后,就开始接受正统教育,并学习帝王之术,名士卫绾也成了他的老师。卫绾学识渊博,他教导了刘彻六七年,对刘彻后来的治国政策影响很大。刘彻的学习范围很广,不仅包括经史文学,还涉猎骑马射箭,这些为他以后的文治武功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景帝驾崩,16岁的刘彻即位,即汉武帝。

革除弊政 独尊儒术

刘彻登上皇位时,西汉王朝经过四代帝王,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经济已经非常繁荣,国库充足,百姓康乐,吏治清明。不过这种繁荣的背后,长期潜伏的各种矛盾也逐渐激化了。在国内,许多农民为逃税而脱了户籍,政府就无法有效地管理;地方豪强巨贾的势力恶性膨胀,严重影响到国计民生;曾被打压的诸侯王又开始蠢蠢欲动。在边疆,匈奴的实力也增强了,对边境的侵略越来越频繁。所有这些,都对刘彻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

史家点评:

汉武帝,是军队最英明的统帅,又是海上最经常的游客,皇家乐队最初的创立人,文学家最亲切的朋友,方士们最忠实的信使,特别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决不是除了好战以外,一无所知的一个莽汉。

——翦伯赞

刘彻很有革除弊政的魄力,他任用了一大批儒生,一起推行政治改革。他通过考试,选拔出大儒董仲舒,听取其很多有见地的治国安邦良策,历史上称之为“贤良对策”。为了提倡儒术,刘彻在朝臣任免上作出了重大调整。他任命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这二人都喜欢儒学,他们又推荐了儒生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赵、王二人又推荐了自己的老师、《诗经》博士申培任太中大夫。这样,武帝的朝堂成了儒家的天下。

臣子拜见皇帝图

西汉大儒董仲舒于传统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之基础上,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五常”说。此图反映了封建社会国家政治机器运转的支柱之一“君为臣纲”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它要求臣民绝对服从帝王。

刘彻与这些儒臣一起对大汉朝政进行了全面的兴利除弊。除了用休养生息来稳定经济发展外,武帝还鼓励大臣检举皇亲国戚的不法行为,以倡导法制;命滞留京城的王侯都回封地居住,以消除对皇权的威胁;将皇家苑地关闭,并分给贫苦百姓耕种,以此来减轻百姓的负担。除此之外,刘彻还设立“明堂”,重新规范礼乐制度。

刘彻的这些措施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可是儒学的盛行却遭到了窦太后的强烈反对。窦太后是景帝的母亲,是身历四朝的老太后,她稳居后宫40多年,威望自然非同一般。刘彻年少称帝,朝政大权还是由她把持。窦氏一族的势力盘根错节,更是不容小觑。他们之中有很多人仗势作恶,遭到大臣的弹劾。这些人都跑去向老太后告状,并借机诽谤新政。窦太后深受前几任皇帝的影响,喜好黄老之言。她本就不喜欢儒家,现在又听了这么多人的一面之词,就怒斥孙子,逼迫他废除新政。刘彻上台不久,人又年轻,没有多大势力,只好屈从老祖母。他不仅放弃修建明堂,还罢免了窦婴和田蚡,又把赵绾和王臧也下狱治罪,这才平息了老太后的怒气。

不过刘彻年轻也是优势,他避过了窦太后的风头,就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寿终正寝。而刘彻的母亲王太后很疼儿子,不干涉政事。这样22岁的刘彻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刘彻剪除了窦太后在朝中的所有亲信党羽,重新启用田蚡为相,任韩安国为御史大夫。“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在定国安邦、休养生息的时代确实发挥过巨大作用,但它早已不适应一个庞大、进取的强盛时代。而儒学博大精深,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它提倡“仁政”,是统治阶级在强盛时代统治百姓的最好武器。所以,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正好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也切合了刘彻的心意。

刘彻初登帝位就开始向这个方面努力,虽然遇到挫折,但也有很大的收获,现在他的思想也更加成熟了。刘彻就全面推广董仲舒的主张。他将儒学确立为正统思想,强调大一统,弘扬仁义,树立君臣伦理观念。为了普及儒学,实现思想上的真正统一,刘彻从教育入手,用儒家思想来培养人才。在董仲舒的建议下,他兴办了太学,聘请儒学博士授课,教学内容就是儒家五经。太学的规模也逐年扩大,到西汉末年太学生已达万人。同时,地方郡国也兴办学校,内容也以儒学为主。官吏选拔考试也以儒学为主。这样用不了多少年,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都换成了儒士,他们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坚决维护者。这样从教育到用人到思想的大一统,为刘彻后面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刀阔斧 推行新政

刘彻的独尊儒术、统一思想,顺利推广开后,他就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彻底改革。

刘彻首先是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中,最主要的是削弱丞相的权力。汉代的几朝丞相都是开国功臣,如大名鼎鼎的萧何,这些人权势很大,有时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刘彻就借着许多功臣元老年迈亡故的时机,对朝中官员来一次大换血。先前颁布的教育改革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已经形成了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刘彻打破传统的出身等级等限制,任人为贤,重新建构了属于皇帝个人的权力机构。而丞相则只被允许处理外廷,内廷的事都由刘彻亲自掌握。这样,丞相的权力就大大削弱了。

刘彻把大权都抓到手中,政令就能畅通实施了。他马上又开始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汉朝几代皇帝的诸侯王问题。他做了一件惠及后来所有封建王朝的大变动。公元前127年,他采用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就是以律法的形式诏令所有诸侯王,让他们把土地分封给所有的子弟,恩泽所有后代。这样诸侯国就越分越小,几代之后,就都成了平头百姓。这个方法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诸侯王威胁中央朝廷的问题,实在是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影响深远。

刘彻削藩成功后,又开始整治地方官员。这些人权力虽然不大,但直接与老百姓接触,一旦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就会引起百姓不满,造成社会不安定,同样会影响皇权的稳固。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刘彻对汉初以来的监察制度实行改革。他把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每区派一个刺史,刺史由皇帝的内廷直接管理。他们不处理地方上的一般事务,而是每年秋天巡游郡国,专门检查各地豪强和官吏等有无恃强凌弱、营私舞弊等行为,同时也推荐优秀的地方官直接到中央任职,他们其实就是皇帝的钦差大臣。这一措施限制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得到了普通官员和百姓的拥护。

刘彻在政治改革的同时,还推出了许多新的经济措施,加强经济管理,打击商人的不法行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首先,他改革货币制度,把铸币权收回中央专有。其次,他采纳了经济学家桑弘羊的建议,把影响国计民生的盐、铁、酒等商品都收归国家专营,严禁商人参与。再次,他推行“平准”和“均输”法。“平准令”就是随时平抑物价;而“均输令”则是针对农产品旺季和淡季价格不一的情况,为打击商贾旺季囤积,淡季高价出售而设,从而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刘彻的经济新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富商的经济扩张,保护了普通百姓的利益,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不过民间工商业受制,商品经济停滞不发展,也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讨伐匈奴 威名远播

年轻有为的皇帝带领一班才干非凡的文臣,在巩固政权、繁荣经济上作出了巨大成就。不过刘彻并未就此停步,他还要率领手下猛将去开疆拓土,扬名四海。刘彻是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在位54年,其中有44年是在打匈奴和扩张疆土,还取得了巨大的功绩。

刘彻之前的四代皇帝,对匈奴都实行和亲政策,暂时稳定了边境局势,为国内的休养生息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但匈奴贵族贪得无厌,得到大汉公主和财物后,还是照样杀戮劫掠。在文帝、景帝时,他们就越过了边境,侵略范围扩大到辽西、河北、山西和陕西等地,令京都长安都不得安宁。他们甚至想把华北平原变成大草原,奴役汉人来为自己放牧。刘彻从小就讨厌匈奴,他不愿像祖辈父辈一样忍辱求安,而是用武力来征讨,彻底除掉这个边疆大患。

武帝决定攻打匈奴,不仅出于他个人的雄心壮志,而且有国内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他手下也有一批能征惯战的武将,如卫青、李广、霍去病、韩安国等。他与匈奴的战役持续了43年,其中关键性的大战役有3次。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侵上谷、渔阳两地,卫青、李息领兵迎战,汉军大获全胜,还夺回了河南地方(今河套地区),这场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刘彻趁着匈奴兵败,两军势均力敌的时机,于公元前121年,派霍去病远征陇西。匈奴节节败退,汉军乘胜追击到皋兰山(今兰州附近),成功捣毁了匈奴的老巢,最后浑邪王率4万余部投降。刘彻立即在那里设郡,甘肃从此正式归入中国的版图。这次战役后,形势转变为敌弱我强。公元前119年,刘彻再次派出卫青、霍去病等,分兵出定襄、代郡,彻底把匈奴摧毁,逼使其远徙中亚。这场持久的战役,终于以大汉的胜利告终,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事。

武帝赶走匈奴后,就开始向更远的地方开拓疆土。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与新疆及更远地方少数民族的关系,确立了西汉对西域的宗主地位。西域畅通,也形成了沟通古代欧亚的“丝绸之路”。随后,武帝又平息了闽越和南越的叛乱。经过刘彻40多年的努力,西汉的领土达到了空前的辽阔。北方匈奴被赶走,新疆、甘肃西部都划入中国版图,东北的疆域也延伸到浑江、鸭绿江流域。一个最强盛的伟大帝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汉武帝的威名震慑四方。

春秋千古 晚年悔过

刘彻一生,励精图治,开拓疆土,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不过荣耀的背后,许多弊端也显露出来了。武帝好大喜功,对外征战40多年,穷兵黩武的政策也使原本殷实的国库变得空虚。

刘彻在追求享乐上也走向了极端,与秦始皇很相似。他的宫殿、苑囿都布置得极尽奢华,宫中美人无数,武帝的好色是出了名的。他幼年承诺建金屋让阿娇来住,称帝后封陈阿娇为皇后,真的让其住入了金屋。但是随着阿娇年长色衰,生性又善妒,刘彻也对她彻底冷落了。后来阿娇幽居长门,重金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试图挽回刘彻的心,也没有成功。后宫之中李夫人、卫子夫等美人都先后得宠,但没有谁能真正留住这位皇帝的花心。刘彻有了后宫美人数千并不满足,他喜欢像秦始皇一样外出巡游,遇上美丽的女子,就带回宫中。后来的汉昭帝刘弗陵之母赵婕妤,也就是钩弋夫人,也是他从外带回的。

刘彻在享尽荣华美色后,到了晚年,他对自己的日渐衰老感到恐慌。他比秦始皇更相信术士,迷信仙方,追求长生。他多次出游,也是为了寻访仙踪,求得仙药。他也同样被方士所骗,甚至把自己的大女儿卫长公主嫁给方士栾大,并赐给高官厚禄,命其专门为自己寻药。直到公元前110年,栾大的谎言被揭穿,武帝怒而腰斩了栾大。但他求长生之心仍不死,又继续不断派人出海求仙。

刘彻晚年多病,他的疑心病也变重了,因此造成了很多惨祸。一次,他梦见许多木头人围攻他,醒来后就病倒了。他怀疑是有臣子在诅咒自己,就派江充去调查。谁知江充是个心地险恶的小人,他与皇后卫子夫所生的太子刘据不合,就趁机诬陷太子用巫蛊诅咒皇上。太子为了保命,就杀了江充,然后又去皇后宫中调来士卒保护自己,于是有人诬告太子谋反。刘彻震怒,马上派丞相去平叛。双方在京城大战数日,最终太子兵败自杀,卫皇后也自尽身亡。这场因刘彻一个梦而引起的“巫蛊之祸”,并未就此结束,反而愈演愈烈,从皇宫牵连到朝堂丞相等人,又延伸到边关的将军等人,先后有数万人因此而死。

等到刘彻头脑清醒过来,查明真相后,他深受打击,后悔不已,开始检讨自己的过失。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武帝召集群臣,坦言:“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武帝一生雄心勃勃,自信无比,能坦诚过错,在历代帝王中都是少有的。他也采取了一些弥补措施,比如废止方士的迷信活动,不再穷兵黩武,把治国的重心转移到发展生产、关注民生上来。

武帝垂暮之年,对皇位继承人也做了慎重考虑。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69岁的刘彻决定立7岁的少子刘弗陵为太子。但太子年幼,其母赵婕妤正当盛年,为了不让吕后专权的历史重演,刘彻赐死了赵婕妤。他还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见大臣的图,赐给奉车都尉霍光,命其辅佐太子。武帝用自己卓绝的帝王之术,为儿子刘弗陵称帝铺平了道路。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武帝在五柞宫病逝,享年70岁。他死后葬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谥号“孝武”,庙号“世宗”。汉武帝在位54年,一生成就辉煌,他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王,他的威名流传万世。

昭帝刘弗陵

□汉昭帝档案

生卒年:公元前94~前74年

父  母:父,武帝刘彻;母,赵婕妤(钩弋夫人)

后  妃:上官皇后

年  号:始元,元凤,元平

在位时间:公元前87~前74年

谥  号:孝昭皇帝

庙  号:无

陵  寝:长安平陵

性  格:儒雅聪慧

汉昭帝名叫刘弗陵,是汉武帝最小的儿子,西汉王朝的第六位皇帝。他幼年即位,亲政时间不长,没有作出太大的成绩,但他把汉武帝晚年留下的烂摊子治理好,使汉政权又向着良性方向发展,也是十分可喜的。

刘弗陵是汉武帝刘彻的幼子。他出生时,武帝已经62岁了。刘弗陵的母亲姓赵,是个传奇人物。据说她从出生就双拳紧握,无法松开,十几岁了,还是这样。汉武帝巡游河间国(今河北献县东南),听说此事,有些好奇,就让随侍的地方官把她带到跟前。武帝拉住她的手轻轻一掰,她的两只手竟然就伸开了。武帝十分高兴,认为她与自己有缘,又见她年轻貌美,就带回宫中,称为“拳夫人”。

武帝对这位“拳夫人”十分宠爱,封她为婕妤,这个妃嫔名号是武帝自创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不久,武帝又让她入住钩弋宫,从此称其为“钩弋夫人”。钩弋夫人实在是与众不同,别人怀胎10月生子,可她怀孕14个月才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件奇事引得宫中流言漫天飞,可武帝很高兴,他说:“昔日上古贤君尧帝也是怀胎14月生下的,想不到我的儿子也是如此。”他甚至还将钩弋夫人产子的那扇宫门命名为“尧母门”。武帝为这个孩子起名弗陵,对他十分疼爱。

武帝一生女人多,子女也多,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小儿子弗陵,常常带在身边。弗陵自幼聪明伶俐,健康活泼,给晚年的武帝带来了很多天伦之乐。他经常对身边的大臣说:“这个儿子最像朕。”

武帝晚年,经历了巫蛊之祸后,皇后卫子夫所生的太子刘据惨死。立继承人的问题重新摆在了他的面前。武帝儿子虽然不少,但他看上眼的不多,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立弗陵为太子,他相信这个像尧帝一样孕育14个月才出世的小家伙,一定会做出一番大业。武帝在考虑皇权问题时是睿智而冷血的,为了防止“子幼母壮”、外戚专权的吕后事件发生,他无情地赐死了自己十分宠爱的钩弋夫人。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武帝病逝,8岁的刘弗陵即位,即汉昭帝。

刘弗陵幼年即位,自然无法亲政。不过他实在是幸运,有一个伟大的父亲为他铺好了所有的路。武帝对这个幼子的确费尽了心思,他不仅为刘弗陵消除了太后专权的隐患,还选好了几位股肱之臣辅政。大司马霍光、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共同辅政,其中霍光总领朝政大权。

史家点评:

至始元、元凤之间,匈奴和亲,百姓充实。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酤,尊号曰“昭”,不亦宜乎!

——东汉·班固《汉书》

刘弗陵从父亲手中接手的大汉政权其实是个烂摊子。武帝虽然英雄一生,但晚年犯下不少错误,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巫蛊之祸,都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虽然他后来下“罪己诏”坦诚失误,并尽力弥补,可他一年后就死了,很多事情还根本没来得及做。刘弗陵当上皇帝,首先要做的就是补救时弊,重整大汉江山。这些事情都是由霍光等人完成的。霍光继续汉朝前四代皇帝的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进一步轻徭薄赋,这些措施很有效地缓和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刘弗陵虽然年幼,却很有才干,他在治国上很有见识的。霍光施政并不顺利,与他一同为辅政大臣的御史大夫桑弘羊,是个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武帝时策划了盐、铁、酒等收归国营的大事,也习惯于武帝那种好大喜功的做法,所以就强烈反对霍光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在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朝廷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讨论如何治国。此时,14岁的刘弗陵刚刚亲政,他明确支持霍光的政策,“与民休息”的方针得以继续实施,西汉经济又逐渐恢复了生机。

昭帝的皇位能坐稳,也得感谢老父亲武帝为他留下的辅政大臣霍光。武帝去世前,曾派人送了一副“周公相成王”的画给霍光,郑重托付之意已经蕴涵其间。霍光对昭帝忠心耿耿,他位高权重,却从不专权跋扈。刘弗陵一成年,他就像周公一样,还政给皇帝。刘弗陵也很睿智,将与霍光的君臣关系处理得很好,成为历代君臣合作的典范。

早在刘弗陵即位时,他的兄长燕王刘旦就心有不甘,一直想夺位。为了除掉辅政大臣霍光,燕王与霍光的政治死敌上官桀勾结,密谋造反。在盐铁会议上落败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对霍光心怀怨恨,后来也投入了燕王等人的阵营。他们商议先除掉霍光,再废了昭帝,拥立燕王。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霍光出京检阅御林军,把一个校尉调到自己府上做事。上官桀等人就以此为借口,趁着霍光“沐休日”(轮休的一天),以燕王的名义上书昭帝,诬陷霍光出京阅军违制使用天子仪仗,还勾结将士,试图谋反。霍光得知被人弹劾,不敢上朝。昭帝却把他召来,不等他下跪请罪,就赶紧说:“大将军快快请起,朕知道上书是假的!”霍光又惊又喜,赶紧问他是如何知道的。小皇帝很自信地说:“你出京阅兵,调动校尉,都是最近几天的事情。而燕王远居北方,哪能这么快就得到消息?再则将军你手握重兵,若要谋反,何须区区一校尉呢?”霍光对此感激涕零。而刘弗陵15岁就能如此识人,可见他确实非常人能比。

上官桀等人见此计不成,就干脆密谋刺杀霍光。他们把地点选在刘弗陵的姐姐鄂邑公主府上。鄂邑公主在弗陵丧母即位后,就入宫抚养弗陵,姐弟关系亲密。可她后来向皇帝给自己的情夫求官被拒,就怀恨在心了,正好被上官桀等人利用上。不过他们的阴谋泄露,昭帝与霍光相互信任,他们共同平定了政变阴谋,处死了上官桀等人,燕王和鄂邑公主也畏罪自杀。西汉王朝再次稳定下来。

昭帝在霍光的辅佐下,将国家治理得平稳安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后来的“中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可惜刘弗陵天生命薄,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四月,就暴病身亡了,年仅21岁,没有留下子嗣。他在位13年,死后葬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谥号“孝昭皇帝”。“昭”乃“政治清明,政绩显著”之意,这也是他短暂一生的最好写照。

宣帝刘询

□汉宣帝档案

生卒年:公元前91~前49年

父  母:父,刘进;母,王翁须

后  妃:许皇后、霍皇后、王皇后等

年  号: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在位时间:公元前74~前49年

谥  号:孝宣皇帝

庙  号:中宗

陵  寝:长安杜陵

性  格:聪明刚毅,机敏多谋,刻薄寡恩

汉宣帝名叫刘询,是汉武帝刘彻的嫡曾孙、卫太子刘据的孙子,西汉王朝的第七位皇帝。他统治期间,夺回了被霍氏霸占的皇权,大力整顿吏治,勤于发展生产,使西汉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昭宣中兴”的良好局面。他的一生,既坎坷又传奇,他是西汉中期著名的“中兴”之君。

从牢房中走出的皇帝

刘询,本名病已,生于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他的祖父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卫太子刘据,祖母乃是刘据的姬妾史良姊。史良姊生下了刘询的父亲史皇孙刘进,这样刘询的出生也算十分显贵。可是刘询才当了5个月的贵族,就沦为了阶下囚。这年七月,西汉朝廷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等都死在这场惨祸中。作为刘据子孙的刘询一家,也成了这次祸乱的直接受害者。刘询的父亲、母亲都被杀了,祖母史良姊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刘询进了监狱,这一进就是5年。

刘询的童年就从囚犯开始了。监狱的生活自然是艰辛到令人无法想象的,刘询这么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侥幸活下来,实在是要感谢狱吏邴吉。邴吉正直善良,他知道“巫蛊之祸”是个冤案,对刘询一家的遭遇十分同情,就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小小的婴儿刘询。他从狱中找来两个女犯作为刘询的乳母,又拿出自己的俸禄为他添置衣食,这样总算保住了小刘询的命。不过刘询的囚徒生活也差点不能过了。公元前87年,汉武帝得了重病,一些方士就对武帝进言,说陛下身体欠安,是因为长安监狱有“天子气”,只有将长安监狱里的所有犯人都杀掉,陛下的病才能痊愈。武帝晚年迷信方术又怕死,就马上下令杀了长安监狱里所有的囚犯。幸亏邴吉再次挺身相护,4岁的小刘询才又一次死里逃生。

刘询在监狱里待到5岁,命运终于出现了转机。新帝刘弗陵登基,天下大赦,刘询终于走出了牢狱。此时他的祖母史良姊已经亡故,刘询就由好心的邴吉送到祖母家抚养。史良姊年迈的老母亲对这个可怜的孩子十分疼爱,对他的饮食起居照顾得十分精心。邴吉回去后还将刘询的身份报上掖庭宫廷官署,这样,刘询终于恢复了皇族的身份,从此生活费由宫廷发放。按照制度,未成年的皇室子弟要由掖庭令看管抚养。刘询虽然是宗室子弟,但是他无依无靠,生活过得并不宽裕,好在掖庭令张贺对他十分照顾。张贺曾是卫太子刘据的旧属,他顾念旧恩,对刘询十分关心,还自己出钱为刘询请最好的老师来教授学业。

刘询就这样长到17岁,已经到了娶妻的年龄,但他只是一个落魄皇孙,孤弱无依,根本无人愿意把女儿嫁给他。还是张贺相助,给他聘下了掖庭监狱的典狱长许广汉之女许平君为妻。刘询成婚后,夫妻和睦,不久就有了儿子刘奭。这样,刘询就过上了妻儿相伴,共享天伦的幸福生活。至于当皇帝,离他太遥远,刘询是想都不敢想的。

刘询登基,实在是有些侥幸。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四月,汉昭帝刘弗陵暴病身亡,年仅21岁,昭帝连子嗣也没有留下,这样就只有从刘氏宗室子弟中选择继承人了。负责此事的正是权臣霍光。霍光是武帝临终前留给昭帝的辅政大臣,他兢兢业业辅佐8岁的昭帝多年,君臣二人和睦互信的佳话在历史上都是有名的。可霍光掌权久了,人也逐渐变得骄横,对权力的欲望也越来越大,他不想放权,就要物色一个言听计从、易于操纵的傀儡皇帝。大臣们提议立汉武帝的儿子广陵王刘胥,霍光认为这不是他想要的合适人选,就否决了。霍光经过反复挑选,决定迎立昌邑王刘贺。可刘贺急着当皇帝,就带着一班人马来到长安,准备用自己的班底来掌权,这自然犯了霍光的大忌。霍光等人联名上书皇太后要求废帝,结果刘贺只做了27天皇帝,就被赶下台了。霍光再次挑选继承人时,邴吉向他推荐了刘询。邴吉是刘询的救命恩人,此时他已经升为光禄大夫、给事中,这次他又帮了刘询。霍光经过慎重考虑,也选中刘询了。刘询是卫太子刘据的孙子,人们都对刘据惨死很同情,所以拥立刘询容易得人心。而最关键的一点是,刘询来自民间,毫无背景,且年纪不大,没有从政的经验,平时也是个安分守己的人,这正是霍光最容易控制的人选。于是,18岁的刘询就这样幸运地坐上了皇帝宝座,即汉宣帝。

韬光养晦 剪除霍氏

刘询侥幸当上了皇帝,不过他并没有实权,朝政全被霍光把持。刘询还在民间时就听说过霍光专权之事,而刘询自己从小就受到皇权斗争的牵连,历尽磨难,所以刘询登基后一直小心谨慎,从来不敢忤逆霍光。刘询从小在那样的环境中长大,他养成的隐忍功夫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到的。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霍光以还政给皇上来试探刘询。刘询心里清楚这只是一个形式,自己势单力薄,根本无法与霍光斗,就极力谦让,让霍光继续任原职处理国事。为了表示自己对霍光的信任,刘询还宣布大小事都要先报知霍光,再奏知自己。刘询还对霍光大力褒奖,对霍氏一族封邑封侯。这样刘询总算稳定了朝堂,初步巩固了自己的皇位。

不过刘询的隐忍退让,让霍光以为他胆小懦弱,就不把他放在眼里,更加肆无忌惮起来,成了西汉王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霍氏一党遍布朝野。霍光的手还伸向了刘询的后宫。刘询当上皇帝后,封自己的结发妻子许平君为皇后,这一点当时就遭到了霍光的反对。霍光想把自己的小女儿霍成君嫁给刘询,好得到皇后之位。但是大臣们还是支持刘询立许皇后,所以霍光只好暂时作罢。按照惯例,皇后的父亲应该封为列侯,可霍光坚决反对,说皇后之父、典狱长许广汉只是一个“刑余之人”,不许封侯,最后刘询只好封自己的岳父为“昌成君”。

霍光对皇后之位还是没有罢手。许皇后原本为刘询生有一子,入宫2年后又有了身孕。在许皇后临产前,感到身体不适,就召女医淳于衍入宫问诊。霍光的夫人就趁机买通了淳于衍,让她在皇后的汤药中掺入孕产妇禁用的附子。结果,可怜的许皇后生下一女后不久,就病重身亡了。刘询与皇后的感情很好,他对皇后之死非常伤心,就用心追查死因,结果很快就查出了端倪。刘询心里明白是霍氏下的毒手,却只在心中忌恨,而不在脸上露出一丝不满。没过多久,霍光的女儿霍成君就进了宫,继任皇后之位。刘询依然不动声色,他的隐忍功夫实在是一流。

刘询在霍光的淫威下做了6年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他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伺机扳倒霍氏集团,夺回政权。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揽政20多年的霍光去世。不过客观来说,霍光执政还是有一定成效的,他按照武帝临终前的遗诏,收拾好了武帝留下的烂摊子,保证了西汉王朝的和平稳定,为刘询后来的治国理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现在霍光一死,刘询感到自己亲政的时机到了。

刘询亲政并不急迫,他制订了周密的计划,一步一步地向着自己的目标靠近。首先,他以帝王的规格厚葬了霍光,并加封霍光的侄孙霍山为乐平侯,并授予重权,让霍氏以为自己仍然可以像以前一样跋扈横行。等到霍氏完全放松了戒备之后,刘询才悄悄开始行动。他先解除了霍光的两个女婿的东、西宫卫尉的职务,接着又免掉了其两个侄女婿中郎将和骑都尉的重要军职。等到霍氏集团发现情况不妙,刘询又立刻免掉了霍光儿子霍禹的右将军一职。霍光的夫人还以为自己高高在上,她指使自己的女儿霍皇后对太子刘奭下毒,刘询早就对此严加防范,结果霍皇后没有得手。刘询继续不动声色地将朝中的霍氏余党逐一铲除,将兵权也慢慢收回了。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失去权势的霍氏余党决定孤注一掷地发动政变,阴谋废了宣帝,立霍禹为帝。刘询早就做好了准备,将他们一网打尽,霍禹被腰斩于市,霍皇后被废,并打入了昭台冷宫。刘询用了8年时间,终于铲除了霍氏集团,夺回了大汉皇权。不过刘询是非分明,他并没有抹杀霍光的功绩,他晚年曾在麒麟阁设置功勋画像,而霍光仍然位列第一。

励精图治 中兴盛世

刘询把政权夺回手中后,就开始集中精力治理国政。他幼年所受到的良好教育和从小在民间对百姓疾苦的了解,都成为他施政的基础。刘询对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都进行了系统的调整,这些措施后来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刘询亲政后首先就是加强君权。鉴于霍光专政的教训,刘询实行中书制,即扩大了由宦官控制的中书的权限,所有上书下达,都经由中书,直接传递到皇帝手中,尚书省的权力就大大削弱了,这样从制度上强化了君权。

刘询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整顿吏治。他在民间生活十几年,深切地体会到要想使普通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吏治是关键。而地方官大多贪污受贿,营私舞弊,甚至草菅人命,这就是百姓受苦的根源。于是刘询将昭帝时废止的刺史制重新启用,恢复了刺史监督郡县官员的制度。不仅如此,刘询还事必躬亲,每个地方官和刺史去任职前,刘询都亲自接见,勉力他们造福百姓,并且要他们写下保证书,然后依此对他们进行考核。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循名责实”。这些做法使得宣帝时期的吏治十分清明,平民百姓受益匪浅,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安定局势。

刘询做的第三件事情就是肃清司法,平反冤狱。这也是从他自己的切身体会得来的,他还没懂事就进了监狱,并在牢中生活了5年。刘询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自己的政治特点,他说:“霸、王道杂之。”“霸”就是要讲法制,“王”就是要体恤民众,要行仁政,刘询的政策就是让这两者结合。他一面强调执法严明,严厉惩治不法官吏和豪强恶霸,一面废除酷法,主张宽刑,为百姓平反冤狱,缓和社会矛盾。他在位期间,还曾十次大赦天下。

刘询在经济上,也继续实行文帝、景帝和昭帝时期的轻徭薄赋方针,对百姓十分怜悯体恤。他不仅平抑物价,打击奸商,还多次下诏鼓励发展生产。在宣帝的带动下,地方官员也都把劝农科桑、发展生产当成最重要的政事来抓。宣帝还派出农学专家蔡葵巡视全国,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指导。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西汉历史上著名的“中兴盛世”。在宣帝后期,经济繁荣,农业连年丰收,为了防止“谷贱伤农”,刘询还设立“常平仓”,用国家力量来干预粮食价格,从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西汉的经济发展了,思想文化也很快活跃起来。除了儒家,其他学说发展也很快。刘询主张各种文化兼收并蓄,还曾亲自主持召开经学大会。这段时间有许多学术创作流传后世。

刘询在外交上的作为,也是很让后人称道的。汉武帝曾经穷兵黩武地扩大领土,赶走匈奴,不过武帝这种做法不仅极大地损耗了国力,而且也没有彻底地收服周边各少数民族,武帝死后,匈奴人就又来了。宣帝刘询在对待周边少数民族的问题上,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方针。第一,他在边境屯驻重兵,使得匈奴不敢轻易侵犯。第二,他联合西北的少数民族多次夹击匈奴,把匈奴赶得逃都没有地方去。第三,他步步为营,把匈奴赶出西域后,就立即建立都护府,使之成为大汉的领土。第四,他还继续坚持汉代以来的和亲政策,对各少数民族进行怀柔安抚。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亲自来到长安朝见汉宣帝,这标志着匈奴已经成为大汉的属国。这件事是大汉150多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也是汉武帝倾全国之兵也没有完成的功业。从此,汉匈之间近200年的战争结束了,北方的边境居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大汉与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也进一步发展,各民族加快了融合的步伐。

史家点评:

盖宣帝之为君也,恃才而喜自用,乐闻人过以示察也,故于望之有臭味之合焉。

——明末清初·王夫之《读通鉴论》

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十二月,宣帝病逝,终年43岁。他死后葬于杜陵(今陕西西安东),谥号“孝宣皇帝”,太子刘奭继位,即汉元帝。宣帝在位25年,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长安牢狱中走出的皇帝,他粉碎了权臣专政,平服了匈奴,发展了生产,繁荣了经济,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昭宣中兴”。

元帝刘

□汉元帝档案

生卒年:公元前75~前33年

父  母:父,宣帝刘询;母,许平君

后  妃:皇后王政君、傅昭仪、冯昭仪、卫婕妤

年  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在位时间:公元前49~前33年

谥  号:孝元皇帝

庙  号:高宗

陵  寝:长安渭陵

性  格:优柔寡断,好色昏庸

汉元帝名叫刘奭,是宣帝刘询的长子,西汉王朝的第八位皇帝。他崇尚儒道,性情优柔,处事寡断,奸贤不分,政绩平平,最后还差点将父亲留下的大好江山葬送了。

刘奭是宣帝刘询在民间时所生的长子。宣帝前半生经历十分坎坷,幼年受到“巫蛊之祸”的牵连,不仅家破人亡,而且还在监狱中长到5岁才获自由。宣帝成年后也只是一个落魄的皇室子弟,无人愿意把女儿嫁给他。在掖庭令张贺的帮助下,才娶到了掖庭监狱的典狱长许广汉之女许平君。许广汉曾是汉武帝身边的侍卫,一次拿错了马鞍,犯了“从驾而盗罪”,被处了腐刑。许广汉受刑后觉得自己也是个很没身份的人,才把女儿嫁给宣帝的。宣帝娶了许氏后,夫妻恩爱,不久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刘奭。

刘奭才几个月大,刘询就时来运转做了皇帝。刘奭的母亲许氏也被册封为皇后,刘奭就是皇后的长子,如果不出意外,未来的太子之位就是他的。可是朝廷之中,霍光专权,宣帝只好暂时隐忍。而霍光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做皇后,就趁许皇后再孕产女之机,毒死了许氏,这时刘奭才3岁。不久霍氏女就进宫做了皇后,刘奭幸亏有父亲精心保护,才没有遭到毒手。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8岁的刘奭被册立为太子。这时霍皇后再次对他下毒手,不过刘奭在父亲的保护下又躲过了一劫。而宣帝在隐忍了8年之后,终于一举铲除了专权的霍氏集团,夺回了政权。宣帝对许皇后很情深,对刘奭这个儿子也很疼爱。刘奭就一直生活在父亲的羽翼之下。

刘奭虽然幼年丧母,但有父亲的保护,并没有受过多大的风浪。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艺,善史书,对音乐也有很深的见地,不过这些都无法用来治国。刘奭喜欢儒学,以前见父亲加强法制,觉得太残酷,还劝道:“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见他这样,认为他不适合做皇帝,可想到惨死的许皇后,又不忍心废了太子,最终还是把帝位传给了他。公元前49年,宣帝病逝,26岁的太子刘奭继位,即汉元帝。

刘奭当上了皇帝,果然大用儒生。他性格宽柔,对宣帝选定的三位辅政大臣也很尊重。这三个人是外戚史高,刘奭的师傅萧望之和周堪,刘奭很听他们的话。不过哪里有名儒,刘奭都会亲自召来,并委以重任,他天真地以为这样就是选贤任能。在刘奭的治下,“纯任德教”,其实就是以柔治国,强调教化,而轻视法制的作用。刘奭选官用人也完全用儒家的标准,他起用的儒生中,有不少耿直的诤臣,他们敢于进谏,且言辞激烈。不过刘奭从谏如流,对这些人并不怪罪。儒臣们要皇上节俭用度,刘奭虽然喜欢吃喝玩乐,却也听言照办。公元前43年,全国发生大面积灾荒,刘奭还照样外出玩乐。御史大夫上书指责刘奭不顾百姓死活,只管自己享乐,并请皇上赶紧回宫,措辞十分激烈。刘奭竟然没有生气,乖乖地回宫了。刘奭任用儒臣,在抚恤百姓,缓和社会矛盾上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过,他完全照章取士,也把许多书呆子选进了官员队伍,这样就使各级政府的办事能力大大降低了,对治国施政很不利。

元帝刘奭像

刘奭虽然很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但他不是从善如流,而是什么人的话都听。俗话说忠言逆耳,刘奭虽然听取忠臣们的谏言,但心里还是不太舒服。而奸邪小人最会巧言奉承,刘奭自然很快就向他们靠拢了。奸臣之中最有名的就是石显。在汉宣帝时,为了防止权臣专政,把大小事务叫由中书内廷处理,中书省的人都是皇帝身边的宦官,宣帝以为这样就可以维护皇权,可不想却埋下了宦官专权的隐患。宦官石显就是凭中书令一职在元帝一朝专权十几年,他与外戚勾结,党羽遍及朝野。石显一党很快就与正直的辅政大臣萧望之和周堪等产生冲突。萧、周二人提出废除中书机构。可元帝处在中间,他一向优柔寡断,就采取折中的办法,对废止之事搁置不议。结果石显等就设计陷害,迫使萧望之自杀,又气死了周堪。正直派就这样在交锋中惨败。后来还有一位正直的郎官叫京房,他研究出了一套清明吏治的奖惩方案,叫做“考功课吏法”,把它上给刘奭。刘奭虽然也很欣赏,但推行此法,就要先收回中书的权力,除掉石显,刘奭始终犹豫不决,最后也没有实行。刘奭对石显等人还是继续重用,几年之后,不少奸臣爬上了高位,而忠臣则有很多都被排挤出了朝廷。这样,整个国家就逐渐腐败下来。

史家点评:

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也。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刘奭的好色在西汉历史上也是出名的。刘奭原本是个像他父亲一样重情的人,他做太子时,曾真心喜爱一个姓司马的良姊。可惜皇家姬妾都不少,司马良姊因为受宠而遭到其他妻妾的嫉妒,不久就被害死了。她死后,刘奭非常伤心,从此将所有姬妾拒之门外。宣帝见儿子如此,为皇家子嗣考虑,就选了不少美女送给他。刘奭就随意挑选了一个叫王政君的美人宠幸一晚,不想王氏一次得幸就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刘奭的长子刘骜。宣帝见有了皇孙,也就不再管刘奭近不近女色了,不想刘奭从此就变得好色无度了。尤其是到了他执政后期,身边都是小人,他荒淫好色就更无忌惮了。

元帝的后宫,美人数千,厩马过万,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金钱来养着。元帝享受到了舒适生活的好处,自然越来越奢靡。而美人太多了,元帝根本看不过来,即干脆让画师为所有美人画像,然后按照画像来挑选宠幸。这样,美人们为了得到君王的垂青,争相贿赂画师,好让其把自己画得更美一些。在元帝的后宫美人中,也并非人人争宠,总有一两个特例,其中就有一个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王昭君。

昭君名叫王嫱,字昭君。她长得天姿国色,却性情耿直,不愿意贿赂画师。结果画师毛延寿故意将她画得很丑,导致昭君入宫多年,连君王的面都没有见过。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又来到长安,请求和亲。刘奭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从后宫挑选一个宫女封为公主嫁过去。匈奴毕竟在蛮荒之地,宫女们都不愿意嫁,所以这个和亲公主很难册立。只有昭君不想老死宫中,就主动提出愿意嫁去匈奴,元帝就准了她。临行前,昭君盛装来向元帝辞行,她的风姿令元帝震惊,心中后悔不已,却又不好失信于匈奴,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美人远去。昭君出塞后,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她向单于传播中原文化,劝说匈奴与汉和好,使得边境保持了半个世纪的和平,她是大汉的功臣。而元帝在昭君走后,心中更是念念不忘,只好杀了丑化她的画师毛延寿泄恨,不过只能如此而已。

昭君出塞后不久,元帝就病倒了。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五月,元帝病逝,终年43岁。他死后葬于渭陵,谥号“孝元皇帝”,庙号“高宗”。太子刘骜继位,即汉成帝。元帝在位16年,政绩平平,西汉从他开始就逐渐衰落下去了。

成帝刘骜

□汉成帝档案

生卒年:公元前52~前7年

父  母:父,元帝刘奭;母,王政君

后  妃:许皇后、班婕妤、赵飞燕、赵合德等

年  号: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在位时间:公元前33~前7年

谥  号:孝成皇帝

庙  号:统宗

陵  寝:长安延陵

性  格:谨小慎微,贪婪荒淫

汉成帝名叫刘骜,字太孙,是汉元帝刘奭的长子,西汉王朝的第九位皇帝。他是历史上著名的酒色皇帝,荒淫无道,不理朝政,最终死在“温柔乡”中。

刘骜的母亲叫王政君,本是一个普通的小官吏之女,因为貌美被选入宫中。她入宫后正巧赶上太子刘奭心爱的女子司马良姊病亡,刘奭伤心之余,竟然不再近女色。宣帝为了子嗣,十分着急,就将几个美人送到刘奭跟前,命他挑选一个。刘奭不敢忤逆父亲,就随手指了一个,这个幸运的女子就是王政君。不过尽管王政君美貌动人,刘奭也没有动心,只宠幸了她一次,就再不理会。没想到王政君就有了身孕。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王政君生下了大汉王朝的嫡皇孙。宣帝见王朝后继有人,十分高兴,亲自给这个孙子起名为“骜”,意思是希望他能做西汉王朝的千里马,可惜后来刘骜辜负了老祖父的厚望。

刘骜从小也很聪明伶俐,宣帝十分喜爱,经常把这个孙子带在身边。而王政君母凭子贵,也坐上了太子妃之位。后来宣帝去世,刘奭继位,即汉元帝,王政君就做了皇后,3岁的刘骜被封为太子。元帝为人优柔寡断,没有什么治国之才,到了后期又沉溺于酒色,对太子刘骜的教育也做得不好。元帝本来还是很喜欢这个长子的,他还特命驸马都尉、侍中史丹专门照顾太子。刘骜本来就很聪慧,为人也很谨慎,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可惜没人把他的品行教好。刘骜长大后生活安逸,喜好酒色,比父亲元帝更甚。元帝虽然自己享乐,但也认为皇储不该如此,于是就逐渐不喜欢他了。而刘骜的异母兄弟,傅昭仪所生的定陶王刘康,则人品端正,并且多才多艺,元帝很欣赏。加上元帝本就不喜王皇后,对傅昭仪却比较宠爱,所以就有了废太子另立的想法。而专门照顾太子的驸马都尉、侍中史丹是个很有谋略的人,他就积极地帮刘骜想办法来保住岌岌可危的太子之位。史丹借着贴身内宠的身份,经常在元帝身边打转,为刘骜说尽了好话。元帝本就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听了这些话就一直没下决定。到了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病重,史丹又借着自己内宠的身份入寝殿探病,他再次为太子求情,说得请辞恳切,声泪俱下,听得病榻上的元帝都感动了,终于表示不会再废太子。不久,元帝病逝,刘骜就继位称帝了,即汉成帝。

刘骜20岁当上皇帝,母亲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刘骜借鉴前几代皇帝在位时权臣霍光和宦官石显专权的教训,认为还是自己母党亲舅家的人最放心,于是王太后一家就鸡犬升天了。刘骜任命王太后的同母弟弟王凤做了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总领朝政大权。而王太后的5个异母兄弟王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都封了侯,世人称之为“五侯”。从此,王氏一族权倾朝野,成帝一朝就陷入了外戚专权的深渊。

史家点评:

成帝之无道也,足以亡国。

——明末清初·王夫之《读通鉴论》

刘骜其实还是有一点作为的,他在位期间曾下诏减轻赋钱,禁止奢侈和强化皇权。他将原本人算120的赋钱,减为人算40。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统治集团内部日益腐朽,以王家五侯等为首,骄奢淫逸,竞相攀比,西汉王朝日渐衰落。为了挽救王朝危机,刘骜下诏禁止奢侈,虽然当时没起什么作用,但也很有积极意义。刘骜为了把权力抓在自己手中,阻止外戚专权,他创立了“三公制度”。朝堂上设立了三个品级相同的职位,即丞相、大司马和大司空,合称“三公”。这样做实际上是分散丞相的权力,三人互相牵制,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的作用。这一制度一直被后世王朝延用了下来。

刘骜在文化上作出了很大的成绩,这主要体现在几部重要著作的编订上。著名农书《氾胜之书》就出现在这个时期,这本书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技术,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进步。刘骜还亲自倡导,并由大学者刘向主持编纂了一本规模宏大的书——《七略》。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类图书分类目录,它收录图书13269卷,分为7类,所以叫“七略”。刘向还没有完成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刘歆继续编辑完成。这部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不过刘骜能让后人称道的也仅此而已。他能让后人记住的还是酒色皇帝的大名。刘骜虽然曾下诏禁止奢侈,其实他自己纵情声色,奢靡无度。刘骜的后宫,出了三个名留历史的女子:班婕妤、赵飞燕和赵合德。

刘骜最早的皇后是许皇后,她是汉宣帝的皇后许平君的娘家人。许皇后既美丽又聪慧,很有才气,她曾为刘骜生下一子一女,不过都夭折了。刘骜曾经很宠爱许皇后,不过皇后无子,加上王太后不喜欢她,刘骜也就渐渐冷落了她,把眼光转移到班婕妤身上。班婕妤是《汉书》的作者班固的祖姑,她是我国文学史上都有名的才女。她文学造诣极高,又熟悉史事,对音律也十分精通,加上品行贤德,实在是刘骜的知音。可惜刘骜并没有在她的影响下成为明君,刘骜宠爱了班婕妤一阵子,就又开始物色新欢了。这一次,他遇上了绝代美人赵飞燕。她本是阳阿公主家的舞女,因身轻善舞,号称“飞燕”。刘骜微服出游时,来到阳阿公主府,被飞燕的舞姿吸引,就将她讨来带回宫,赐住昭阳殿。赵飞燕很会讨刘骜的欢心,刘骜对她宠爱非常,一刻也离不得。后来听说飞燕的妹妹赵合德性情温柔,国色天香,是个天生的尤物,就立刻接进宫来。从此赵氏姐妹将刘骜迷得神魂颠倒,忘乎所以。刘骜还称赵合德的怀抱是“温柔乡”,并感叹说:“吾老是乡,不能效武帝求白云乡也(喻指武帝好神仙)。”

赵飞燕二人得宠后,就开始不择手段地打压其他妃嫔。首先,失宠的许皇后因为家人诅咒后宫怀孕妃子而受牵连被废,赵飞燕当上了皇后。接着,班婕妤又在赵氏姐妹的排挤下,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飞燕姐妹扳倒了最有力的两个对手,从此在后宫横行霸道,专宠10多年。不想姐妹二人都没有子嗣,而自古后宫之中“母以子贵”,为了保住自己的帝位,两人对后宫怀孕生子的妃嫔残酷摧残,以致后宫“生子者死,堕胎者无数”。成帝很花心,赵飞燕虽然受宠,也难忍深宫的寂寞,于是,她就趁成帝宠幸妹妹赵合德时,与其他男子私通,想借此怀孕,可惜这个愿望始终没有实现。

史家点评:

汉成帝是有名的游乐皇帝,汉哀帝比成帝更加荒淫昏庸。在哀帝统治时期,统治阶级的权力之争更加尖锐,汉朝政权摇摇欲坠,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张庆利

可叹刘骜一生好色,阅女无数,却无一子。由于常年纵欲,他自己也渐渐感到体力不支,子嗣无望。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刘骜立侄子定陶王刘欣为太子。第二年三月,酒色过度的成帝刘骜就死在赵合德的床上,实现了他死在“温柔乡”的梦想。他在位26年,终年46岁,谥号“孝成皇帝”,葬于延陵。他一生平庸,留下了“赵氏乱内,外家擅朝”的烂摊子,为王莽篡汉埋下了祸根。

哀帝刘欣

□汉哀帝档案

生卒年:公元前27~前1年

父  母:父,定陶王刘康;母,丁氏

后  妃:傅皇后、董昭仪

年  号:建平,元寿

在位时间:公元前7~前1年

谥  号:孝哀皇帝

庙  号:无

陵  寝:长安义陵

性  格:谦恭,荒淫

汉哀帝名叫刘欣,是定陶王刘康之子,是西汉王朝的第十位皇帝。他为人谦恭,聪慧明理,但治国无能,政绩平平,还因“断袖之癖”贻笑后世。

刘欣生于公元前27年,此时做皇帝的是他的大伯刘骜。刘欣的父亲定陶王刘康才华出众,人品端正,很得元帝的喜爱,本来元帝想废了刘骜,改立他为太子,可元帝性情优柔,最终还是将皇位传给了刘骜,这样刘康就与皇位无缘了。刘欣3岁时,父亲去世,这样小刘欣承袭父位做了定陶王。刘欣是由祖母定陶傅太后(元帝的宠妃傅昭仪)抚养长大的,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儒学教育,喜好诗书,知识渊博。

本来刘欣只是个藩王,根本没有资格奢望皇位。可偏偏成帝刘骜无子,只好从宗室中挑选太子,刘欣的机会就来了。经过挑选,定陶王刘欣和中山王刘兴成为最后的人选。刘兴乃是元帝刘奭的儿子,是刘欣的叔叔。在成帝考查两人的人品和学识上,刘欣从小接受的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成帝问他礼法,让他背《诗》,他都应对如流,而刘兴却答不上来。在个人修养上,刘欣也远远胜过刘兴,他进退有礼,谦恭适度,而刘兴,竟然在饭桌上因为吃得太饱,而连裤带都不得不松开。这样一对比,成帝自然喜欢刘欣了。而刘欣的祖母傅太后曾是汉元帝的宠妃傅昭仪,精通权谋之道,她悄悄给皇后赵飞燕和骠骑将军王根送去大批财物。这样,刘欣的个人表现,加上他人从旁协助,争储之路就很顺利了。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刘欣被册立为皇太子。刘欣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为人谦恭,当了太子后也还是一样。他不仅事事谨慎,而且对成帝也格外尊敬。他对成帝说:“我才识浅薄,不足以胜任太子,陛下您圣德宽仁,肯定还会有儿子。我现在很愿意侍奉在您身边,一旦您有了圣嗣,我就归国守藩。”成帝听了这话更加喜欢刘欣,他的太子位也更加稳固了。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三月,成帝暴病身亡,21岁的刘欣顺利登上了皇位,即汉哀帝。

哀帝刘欣像

刘欣原来是藩王,从下往上看皇权,就很能发现王朝的许多弊病。一边是外戚王氏专权,不断地扩大势力,觊觎着汉室的江山;一边是高官贵戚不关心国事,贪图享乐,生活腐化,由此造成了人民怨声载道,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刘欣在位6年,在国政上主要就是削夺外戚王氏的权力。他针对王氏集团,采用软硬兼施的策略。他一边削弱王氏集团的权力,又一面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这样,王氏虽然不满,但也无法强烈反对。最后,尽管王氏还有不少党羽在朝中,但刘欣已经夺回了朝政大权。这是他在打击外戚专权上取得的重大胜利,可惜,他为了打击王氏,又把自己的祖母傅家和母亲丁家的外戚引入了朝堂。虽然没有赐给他们太大的实权,但这也说明刘欣铲除外戚并不彻底。

刘欣手握大权后,还是想好好治理国家的。可是西汉已经千疮百孔,而刘欣自身能力也有限,他曾下令要求百姓节俭,也限制贵族豪门的田宅和奴婢数量,但这些措施都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无法实施下去。刘欣见改革行不通,就想从思想上麻痹人民,用“君权神授”来强化皇权的威严。他搞了一个“再受命”的仪式,说高祖刘邦称帝,是上天授命,现在上天再授命给刘欣一次,好让人们拥护他继续统治。可惜这种把戏无法糊弄百姓,反而让人觉得汉朝气数已尽,刘欣自己都感到荒谬,所以两个月后,“再受命”就废除了。他见无力挽狂澜,就干脆放任不管了。于是,朝廷风气日益腐败,奸佞小人逐渐上位,西汉王朝摇摇欲坠了。

史家点评:

成、哀、平三朝的政治舞台上演的,正是皇家与外戚、外戚与外戚你争我夺的历史闹剧。

——白寿彝《中国通史》

刘欣在国事上没什么作为,却因好男宠而名留历史。他与前几位皇帝不同,后宫只有一个皇后和一个昭仪。皇后是傅太后娘家人,昭仪姓董。两人都长得很美,可惜刘欣对她们没兴趣,竟然喜欢上了董昭仪的哥哥董贤。董贤原是刘欣做太子时的太子舍人,后来一直在宫中做刘欣的侍从。董贤长得比妹妹董昭仪还美丽娇媚,刘欣有了他之后,眼里就再无美人了。二人每日出则同车,入则同卧,好得如胶似漆。一日午休,刘欣先睡醒,想翻身起床,发现自己的衣袖被董贤压住。为了不惊醒董贤,刘欣命侍从拿来剪刀将衣袖剪断了。这就是“断袖之癖”的由来。皇帝好男色的事情传到了大臣们的耳中,有不少人上本劝阻,可刘欣根本不理睬。而他对董贤的恩宠也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不仅董贤的妻子能自由出入宫廷,父亲封侯,其他亲属也纷纷封官,甚至家仆都得到了皇上的赏赐。而董贤本人,被他封为卫将军,权力仅在皇帝之下。董贤不仅在皇宫附近拥有一座豪华的府邸,甚至在刘欣的皇陵旁也有一座家冢,他死后都能陪着皇帝。这些荒谬的事情遭到了朝臣激烈地反对,可是哀帝根本听不进去,还严惩反对者,迫使丞相王嘉自杀,大司马丁明被免,而董贤做了大司马。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这位断袖的皇帝刘欣病死在未央宫中。临终前,他还办了一件事,就是正式确立三公的官名和职责:卫将军董贤为大司马,丞相孔光为大司徒,御史大夫彭宣为大司空。刘欣临死还对董贤念念不忘,他连玺绶都给了董贤,并嘱咐其“无妄以予人”,事实上就将大汉的皇权交到了董贤手中。哀帝在位6年,终年27岁,死后葬于义陵。他短暂一生,曾有雄心,却无斗志,心灰意冷后又好男宠成癖,最终连子嗣也没有,他的一生,正如他的谥号“孝哀皇帝”。

平帝刘

□汉平帝档案

生卒年:公元前9~5年

父  母:父,中山孝王刘兴;母,卫姬

后  妃:王皇后等

年  号:元始

在位时间:公元前1~5年

谥  号:孝平皇帝

庙  号:元宗

陵  寝:长安康陵

性  格:平庸,懦弱

汉平帝名叫刘衎,是中山孝王刘兴之子,西汉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体弱多病,性格也懦弱,幼年即位,还什么都没来得及做,就被王莽害死了,是西汉王朝风雨飘摇中的一位短命皇帝。

刘衎是中山王刘兴的儿子,汉元帝刘奭的孙子。元帝有三个儿子,刘骜、刘康和刘兴。刘骜是皇后王政君所生,继位为汉成帝;刘康是傅昭仪所生,他的儿子刘欣继汉成帝之位为汉哀帝;而刘兴是冯昭仪所生,他曾与侄子刘欣争夺储位失败,就继续做中山王。刘兴多年无子,直到他33岁,妾室卫姬才给他生下一个儿子,取名箕子。第二年,刘兴就去世了,不到1岁的刘箕子继位为中山王。箕子自幼体弱,还患有严重的肝病。

箕子只是一个藩王,而且看起来也不会长命,没想到皇权会意外地落到他手上。只能说西汉王朝从元帝开始衰落,连子嗣也衰落了,连着几任皇帝都没有子嗣。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哀帝刘欣去世,因无子嗣,就由与他血缘最亲的箕子继位。箕子8岁称帝,即汉平帝,因“箕子”之意是粗陋的器物,当初取这个名是希望这个孩子好养活,虽然殷商末年也出过一个叫箕子的大贤,但这个名字确实不适合帝王用,所以箕子改名为“衎”,就是“和乐”的意思。

刘衎称帝虽然顺利,其实也经过了一番波折。哀帝宠爱男宠至极,他死时,并未立太子,而是将玺绶都交给了自己的男宠董贤,颇有让董贤继位的意思。不过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乃是两朝老太后,她绝不允许大权旁落,就将玺绶从董贤手中收回。而董贤虽然得哀帝宠爱,其实什么也不会,只能任由王太后摆布。王太后把自己的侄子王莽召入宫,命他主持哀帝的丧事。然后又逼迫董贤自杀,将大司马的职位也给了王莽。刘衎就是由王莽迎立的。

史家点评:

成、哀、平三朝的政治舞台上演的,正是皇家与外戚、外戚与外戚你争我夺的历史闹剧。

——白寿彝《中国通史》

刘衎当了皇帝,其实是个傀儡,大权都被王莽掌控着。王莽为了能长期专政,就不准刘衎的外戚入朝,怕他们会分去自己的权力。他迎了刘衎入京,却另立刘成都为中山王,拜刘衎的母亲卫姬为中山王后,又封刘衎的几个妹妹为“君”。他用这些封号将刘衎的家人全留在了中山国,与刘衎隔绝。这样王莽就更容易操纵刘衎了。为了能让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王莽还精心策划了平帝娶妻的事。元始三年(公元3年),12岁的刘衎娶了王莽15岁的女儿为妻,不久就封其为皇后。

随着刘衎渐渐长大,他对王莽专权也越来越不满,对王莽将自己的母亲留在中山国一事也十分愤恨。王莽害怕刘衎会对自己不利,就决定先下手,除掉刘衎。元始五年(公元5年)冬,刘衎的肝病复发了,王莽在他床前殷勤照料,使刘衎放松了警惕。然而就在腊月初八这天,王莽在献给刘衎的贡酒中下毒,刘衎喝了毒酒后,很快就毒发身亡了。刘衎在位5年,14岁就死于非命。他死后葬于康陵,谥号“孝平皇帝”。他短短一生,始终生活在王莽的权势之下,最后还被其害死。他的惨死,也代表着西汉王朝走向坠亡。

新帝王莽

□新帝王莽档案

生卒年:公元前45~23年

父  母:父,王曼;母,不详

后  妃:王皇后、杜皇后等

年  号:始建国,天凤,地皇

在位时间:公元9~23年

谥  号:无

庙  号:无

陵  寝:无

性  格:谦恭偏执,富有心机

新帝名叫王莽,是王曼之子,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新朝的唯一皇帝。他为人虚伪狡诈,阴险毒辣,但又很有谋略,他篡汉自立,建立新朝,托古改制,却倒行逆施,祸国殃民,最后天下大乱,他也被起义军杀死,连尸骨都不得存留。短命的新朝也只有他这一位皇帝,就灭亡了。

外戚入宦 谦恭得权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王莽的先人,乃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田氏,后来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田氏就衰落了。秦朝灭亡时,他的先祖田安被项羽封为济北王,由于齐国已经灭亡,田安就将田氏改为王氏。到了汉朝,王氏日益衰落,仅有一个叫王贺的做过几天绣衣御史。王贺的儿子王禁,妻妾众多,生有8子4女。其中嫡女王政君因貌美被送进宫,后来为汉元帝刘奭生下长子刘骜,而被封为皇后。王家成了皇亲国戚,从此就发迹了。王家8子中,长子王凤官至大司马,次子王曼早亡未得封赏,其他兄弟都官至高位。而王莽,正是早亡的王曼的次子。

王莽,生得很丑,班固的《汉书》记载:他“侈口蹷颐,露眼赤精,大声而嘶,才七尺五寸”。也就是说王莽身高1米73,长着大嘴短下巴,两眼突出似金鱼眼,嗓门也大,声音嘶哑。虽然有些夸张,不过也可见他的长相实在难看。王莽能从王家脱颖而出,靠的是他的行动。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病逝,刘骜继位为汉成帝,王政君被封为皇太后,王家的显赫达到了顶峰。虽然王家因王政君而发迹,可是王莽一家却因为父亲与哥哥都早死,备受家族的冷落。此时,年仅13岁的王莽与寡母相依为命,生活清贫,根本无法与那些飞黄腾达的堂兄弟们相比。不过他并不沮丧,而是精心照顾寡居的母亲和兄长的遗孀,细心教导年幼的侄子。他自己也努力结交贤士,拜当时著名的学者陈参为师,勤奋学习。当他的那些堂兄弟、表兄弟们声色犬马度日时,王莽已经成为一个洁身自好、待人谦恭的文雅儒士。他对家族中那些掌权的伯父、叔父们也十分恭敬孝顺。王莽的这些行动,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这些都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汉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莽的大伯父、独掌朝政大权的王凤一病不起。王莽这个侄子在王凤的床前侍奉,端汤递药,殷勤照顾。王凤病了好几个月,王莽就没有离开过,日日衣不解带地照料他,比他的儿子们还要孝顺。王凤对此十分感动,他临终前,嘱托王太后和外甥汉成帝关照王莽,二人都答应了。这样24岁的王莽才走上了仕途。

王莽的第一个职务是黄门郎,虽然官位比较低,但能跟在皇帝身边,升迁的机会自然比较多。王莽做官后一如既往地谦虚谨慎,清廉俭朴,他很快就站稳了脚跟。王家8子中的第5子王商,此时官至大司马,他也很欣赏王莽,认为这是一个可造之才,就向汉成帝上书,表示愿意将自己的封地分一部分给王莽,实际上就是想皇帝给王莽封侯。而王莽平日的表现也得到了朝中不少名臣的赞誉,他们也纷纷向皇上进言赞扬王莽。于是,在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五月,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封地为南阳郡新野的都乡,食邑有1500户,同时他还被提拔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这样,30岁的王莽就位极人臣,进入了朝廷的权力中心,他的政治生涯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王莽成为朝中重臣之后,并没有得意忘形,他仍然礼贤下士,谦恭自律,这样王莽的人气更旺了,他也赢得了更多的机会。公元前8年,王家8子中的第7子,大司马大将军王根病重请辞,正在物色新的接班人。而王莽,就从终日声色犬马的王家子弟中脱颖而出,进入了王根的视野。不过这次王莽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叫淳于长。淳于长是王太后的姐姐王君侠之子,是王莽的亲表兄弟。成帝的宠妃赵飞燕能当上皇后,淳于长出了不少力。是他向王太后进言册立赵氏为后,说这样不会威胁到王家的专政。赵飞燕当上皇后,为了感谢他,就怂恿成帝赐他关内侯,后又封为定陵侯,这样淳于长的官位和权势比王莽还大。不过王莽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一面在叔父王根床前殷勤照顾,赢得了王根的好感,一面派人收集淳于长为恶的证据。淳于长也确实劣迹斑斑,他不仅做了高官后就骄横跋扈,而且与汉成帝废后许氏的姐姐许嬷私通,还娶其为妾。许皇后通过贿赂他,求得成帝恢复她婕妤的身份。淳于长帮许后达成了此事后,居功自傲,竟然觊觎许后的美貌,经常调戏她。王莽将淳于长的这些丑事都上奏给成帝,结果成帝震怒,以大逆之罪处死了淳于长。这样,王莽就顺利得到了大司马的位置,这一年,他38岁。

党同伐异 篡汉立新

王莽能有今天,全是他克己修德,用行动赢来的。所以,他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司马,不仅没有飞扬跋扈,甚至还比以前更严格要求自己。他得到的赏赐和俸禄都用来礼遇贤良,而自己却更加节俭。王莽的夫人接待公卿贵族的眷属时,竟然穿着普通的布衣,被人误认为奴婢。不过这次王莽的苦心还没见成效,就被赶下了台。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纵欲过度的汉成帝暴毙,因无子,就由定陶王刘欣继位,即汉哀帝。哀帝乃是汉元帝的孙子,元帝的宠妃傅昭仪是他的祖母,他的皇后是傅昭仪的从弟之女。哀帝上台后,他的外戚祖母傅家和母亲丁家就与王氏争权。哀帝也痛恨王氏专权,就对他们进行打压。这样王莽不得不辞职隐退,回到封地新野。不过王氏专权近30年,势力极大,哀帝也无法彻底剪除,太皇太后王政君也只是退隐后宫,暂不理事。也正是因为她的地位稳固,才给了王莽重回朝廷的机会。

王莽回到新野后,并没有灰心,继续结交贤士,勤俭自律,以便博取声望,伺机再起。在这期间,王莽一直关注朝廷动向,寻找回京的机会。他的次子王获误杀了一个家奴,这居然让王莽看到了机会。他狠心地逼儿子自杀为奴婢偿命,以此来博取民心。果然,此事经过王莽党羽的宣传,震惊朝野。许多大臣有感于王莽的正义无私,上书哀帝,为他请命。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在众臣的呼吁下,王莽以给太皇太后侍疾之名,重回了长安。一年后,哀帝病逝,无子。临终前,他将大权及玺绶都交给自己的男宠,大司马董贤。可董贤无能,哀帝一死他什么也不会做。结果71岁的老太皇太后王政君再次扬威,她从董贤手中夺到传国玉玺,又逼得董贤自杀,然后将汉王朝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王莽,自己退居幕后摄政。这样,45岁的王莽走上了专政之路。

王莽在董贤死后就重新当了大司马,由于长期以来积累的声望,他得到了许多朝中大臣的支持,这样,王莽很快就牢牢掌握了朝政大权。因为哀帝无子嗣,汉元帝的孙子、中山王刘兴的儿子刘箕子与他血缘最近,就继承了皇位。刘箕子继位时,改名刘衎,即汉平帝。刘衎8岁称帝,年幼体弱,自然是王莽专权最理想的傀儡皇帝。王莽为了达到长期专权的目的,他不准平帝的母亲卫氏等人入京,从而彻底孤立了小皇帝。他对其他的外戚也不放过。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残酷杀害皇子,以致成帝无嗣;而哀帝的皇后傅氏骄奢跋扈,行径恶劣。王莽以此为由,逼得她们自杀,然后又将丁氏、傅氏两家外戚赶出了京城。这样,王莽彻底掌控了大权,朝中都是他的党羽,他从此再无敌手。

王莽像

王莽的野心也不再掩饰,他开始不断地要求太皇太后赐给自己尊贵的封号。元始元年(公元1年),王莽被封为“安汉公”,食邑有2万多人。为了使自己的地位更稳固,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逼使12岁的平帝刘衎娶了自己15岁的女儿为皇后。王莽有了国丈的身份,自然更加尊贵,他又想要更高的尊号,为自己篡权奠定基础。公元4年,王莽获得了“宰衡”的封号,位居所有诸侯王公之上,他还命御史为自己刻了一枚“宰衡太傅大司马”的印章以显示尊荣。

王莽的野心越来越大,篡位的企图也更加明显,这些都引起了逐渐长大的傀儡皇帝刘衎的不满。王莽察觉了平帝的不满,就对他动了杀心。公元5年腊月,王莽毒死了年仅14岁的小皇帝刘衎。王莽本打算篡汉自立,但感觉时机还不成熟,就决定再立一个傀儡皇帝。于是,他拥立了2岁的孺子婴为太子,自称“摄皇帝”,代太子处理朝政,他的排场仪仗与皇帝无异。此时,王莽的野心已经路人皆知。不过他羽翼已丰,年迈的太皇太后王政君也拿他没办法了。从居摄元年(公元6年)起,东郡太守翟义、长安人赵明等先后起兵反莽,但都被王莽镇压下去了。到了居摄三年(公元8年),王莽觉得改朝换代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决定代汉自立。

王莽为了让自己称帝名正言顺,费尽了心思。他先将居摄三年(公元8年)改为初始元年,以便去掉“摄皇帝”的“摄”字。接着他又认为,要想让天下人认同自己称帝是天命所归,就需要有符命。所谓“符命”,就是编造的“天符之命”,或者“圣王受命之符”。于是,各地的政治投机分子纷纷制造符瑞来讨好王莽。其中梓潼县有一个无赖叫哀章,他伪造了两个铜匮,一个刻上“天帝行玺金匮图”,一个刻上“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这个“赤帝某”就是指斩蛇起义的汉高帝刘邦,而“黄帝”就是指王莽,意思就是天帝和汉高帝刘邦传位给王莽。哀章将这两个铜匮献给王莽,王莽如获至宝,于是光明正大地逼5岁的孺子婴禅位给自己,宣布代汉自立。由此,54岁的王莽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改国号为“新”,尊年迈的汉室太皇太后王政君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还改长安为常安。

史家点评:

王莽是中国历史中最离奇的角色之一。他一方面被指斥为篡位者、伪君子和操纵言论的好手,可是另一方面也被恭维为理想主义者,甚至是一个带革命性的人物。

——黄仁宇

托古改制 新政迭出

王莽于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元旦正式称帝,他封妻子王氏为皇后。王莽本有4个儿子,长子王宇因反对他篡汉被他逼死,次子王获因误杀奴婢也被他逼死,三子王安受了刺激,神志不清,他只好立四子王临为太子。对孺子婴,王莽既不敢杀又不敢放,怕他被有心人利用来推翻自己的政权。于是王莽就封孺子婴为安定公,将大鸿胪府改为定安公府,把这个5岁的小孩子囚禁在里面,不准任何人与他说话或接触,这样囚禁了15年,将他活生生地摧残成一个白痴。

王莽称帝时,自西汉中期就积聚起来的社会危机已经非常严重了。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新朝统治,他依托《周礼》来进行“复古”改制,称之为“新政”。新政的内容有很多,包括了政体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王田令”和“私属令”。

“王田令”参考了夏商周三代的井田制模式,称天下的土地都是王田,不准自由买卖,朝廷按人口来分配土地,其标准是“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任何人都不得多占。这个王田制,其实就是均田制,王莽想以此来解决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问题,从而缓和阶级矛盾。不过这个改革必然会损害豪强贵族们的利益,激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同时,农民们被束缚在“王田”里,生产积极性也没有了。在举国上下的一片反对声浪中,王莽不得不下诏废除了“王田令”。

“私属令”是把所有的奴婢都更名为“私属”,严谨买卖,违者严惩。这个政令的目的是为了抑制奴婢增多,但同样也损害了贵族官僚地主们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而各级官员们打着“新政”的旗号,搜刮民脂民膏,百姓的日子就更加困苦,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除了这两项新政,王莽又仿照《周礼》颁布了“五均”“赊贷”和“六管”。所谓“五均”,就是工商业经营和物价都归政府统管。所谓“赊贷”就是发放贷款,百姓遇到丧葬、祭祀或经营方面的困难,都可以得到政府的低息或无息贷款。所谓“六管”,就是国家专管六项经济事务,“五均赊贷”为一项,它与国家专营盐、铁、酒,铸钱,征收山泽生产税等,并称为六项。这几项改革表面上看都是造福百姓,其实不过是换个敛财方式而已。负责执行这些政策的都是豪强巨贾,他们互相勾结,鱼肉百姓,引得民怨沸腾。

王莽还对官僚制度进行了改革,他中和了上古官制和汉代官制,制成了新朝的官僚制度,不过这一改革也没有什么作用。他还对货币进行了4次改革。货币品种多,重量与币值关系又不合理,结果越改越乱,造成严重的经济混乱。地主官僚利用币制敛财,以致“民涕泣于市道”,“愁苦死者什六七”,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危机四伏 黔驴技穷

王莽的新政遭到了上至贵族地主,下至黎民百姓的强烈反对。这样,王莽的新朝危机四伏,贫苦的百姓走投无路,只好起义造反。而王莽还没顾得上平息国内的叛乱,又与边境的匈奴发生激战。匈奴单于不满新朝统治,大举入侵,其他各少数民族也纷纷举兵反对王莽。这样国内、边境乱成一团。

就在王莽的政权摇摇欲坠之时,统治集团内部也乱了起来。他手下的权臣王舜、甑丰和刘歆等人都想趁机夺位。结果让王莽察觉,他大怒之下,将这些人全部杀死,连子孙都屠戮干净。经过此事,王莽再也不相信自己的手下,整天疑神疑鬼,看谁都不顺眼。没想到王莽正防备朝臣,自己的后院也起火了。王莽的孙子王宗企图取代爷爷,自己做皇帝,他正在与舅舅吕宽等人密谋此事,不想事情泄露,王宗畏罪自杀。王莽气得快死,将儿孙们都赶走,亲人也不敢相信了。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的皇后病危,将皇太子王临召回京城。结果王莽疑心太子不轨,将太子也赐死了。王莽就这样逐渐成了孤家寡人,他众叛亲离,新朝也四面楚歌了。

王莽面对内忧外患,实在不知如何才能拯救自己,他已经黔驴技穷了,所做的救亡措施都成了后人的笑柄。一次,有个郎官上疏,说要天下太平,必须立“民母”,还说黄帝就是娶了120个民女成仙的。王莽似乎抓住了救命稻草,马上派人四处采选淑女。又有一个手下见他如此害怕,就献计说:“当年黄帝曾建华盖而成仙。”王莽于是命人建起九重的巨大华盖,将这作为自己成仙的车。每次外出,他都让这辆仙车在前面开路,还让拉车的300壮士齐声高呼:“登仙!登仙!”还有人向他进言,说依古制,国家有难时,要用哭来向上天求救。王莽就真的带着文武百官到长安郊外哭天。也许是王莽心情太压抑,总算找到了宣泄口,他痛哭不止,竟然哭晕过去了。为了壮大哭天的声势,王莽还号召百姓和太学生们都去哭,并免费提供饭食。哭得伤悲的,就授予郎官一职。结果,短短几天,就有5000多人当上了郎官。

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起义军拥立汉室子弟刘玄称帝,年号定为“更始年”,刘玄就是更始帝。王莽就更加惶惶不安了,为了掩饰自己的惊慌,王莽娶杜陵史家女为皇后,并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为了显示自己春秋鼎盛,王莽还染黑了胡须做新郎。不过这些都丝毫不能挽救他败亡的命运。这年六月,王莽军与绿林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交战,王莽军全军覆没。十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火烧未央宫。王莽被响应起义的商人杜吴杀死,又被起义军乱刃分尸,尸骨无存。

王莽54岁称帝,建立新朝,在位14年,终年68岁。他死后,新朝也就此结束。王莽篡汉自立,他托古改制,不但没有缓解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义军四起。而他自己也落得粉身碎骨,还成了后人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