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恰那之后的几任白兰王

1.白兰王琐南藏卜(bsod nam bzang po)

恰那朵儿只1267年去世后,十余年间未见有人担任吐蕃总管的记载。吐蕃地方由总制院及设在地方的下辖机构管理。1281年前后,业已成年的其遗腹子答耳麻八剌剌吉塔前往朝廷,继任帝师之位,又娶诸王启必帖木儿之女为妻,1286年受命回吐蕃管理事务,次年即去世。萨斯迦款氏面临绝嗣危险。在此背景下,朝廷召回被流放到江南的达尼钦波桑波贝,令其众娶妻妾而传后嗣。其子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公哥列思八冲纳思监藏班藏卜和公哥儿监藏班藏卜先后担任帝师之职。另一子即是被封为白兰王的琐南藏卜。

琐南藏卜的生年,据《汉藏史集》记在藏历阴铁兔年(1291)。203年轻时曾在凉州被封为国公,后来元英宗封其为白兰王,并将门达干(mun da gan)公主嫁给他。204公主于木鼠年(1324)在朵甘思生子仁达巴扎,后者于年幼时在朵甘思夭折。205琐南藏卜本人也在受封白兰王之后不久返回吐蕃,逝于朵甘思。206他是汉文史书中尚见记载的唯一一位白兰王。《元史·诸王表》“白兰王条”记“琐南藏卜,至治元年封,后出家,泰定四年还俗,复封”。《元史》卷30《泰定帝二》记泰定三年五月乙卯“以帝师兄琐南藏卜领西番三道宣慰司事,尚公主,锡王爵”。是其复封在三年(1326)而非四年(1327)。所谓“三道宣慰司”者,系指乌思藏、朵甘思和脱思麻三个宣慰司,也就是说,白兰王琐南藏卜与前述恰那与答耳麻八剌剌吉塔一样,均是吐蕃地方的行政总管,并非毫无行政权力。同书卷27《英宗一》也记至治元年十二月“封唆南藏卜为白兰王,赐金印”。是其初封白兰王在至治元年(1321)。从1321年至1326年之间曾一度出家。泰定三年(1326)还俗,再封为白兰王。《元史·释老传》记“泰定间,以帝师弟公哥亦思监将至,诏中书持羊酒郊劳;而其兄琐南藏卜遂尚公主,封白兰王, 赐金印,给圆符” 207。当指再封事。去世时间,史无明载,根据藏史记其受封不久返藏逝于朵甘思的史实,及下任白兰王1329年已入藏活动的情况(后详)看,他应卒于1328年。如此,其生卒年为1291—1328年,任白兰王时间为1321—1328年,中间又曾一度出家为僧。

2.白兰王公哥列思八监藏班藏卜 (kun dgav legs pavi rgyal mtshan dpal bzang po)

据载,此人生于其父达尼钦波桑波贝47岁的阳土猴年(1308)。妥欢贴睦耳皇帝封之为白兰王,赐给金印及统领吐蕃三却喀之诏书,他还娶了白兰王琐南藏卜的妻子门达干(或作布达干)公主为妻。208那么说明他是继琐南藏卜之后而为白兰王的。《朗氏世系史》记“蛇年(1329),王和公主前来西藏时召集前藏人开会” 209。由“王与公主”同来前藏一事看,此王是“白兰王”无疑。但是,是琐南藏卜抑或是公哥列思八监藏班藏卜呢?我们认为应是后者:其一,前引藏史已明言琐南藏卜返藏途中逝于朵甘思;其二,该王生卒年为1308—1336年,与琐南藏卜不同。如此,新白兰王公哥列思八监藏班藏卜之受封时间应在1329年或之前,很可能即在1328年。

1329年藏历十一月,白兰王夫妇分别住在牙里不藏思八和内邬栋,调解伯木古鲁和牙里不藏思八之间的辖地纠纷。经过一个半月的斡旋,圆满解决了纷争。他们还与乌思地区的官员们一起在伯木古鲁的大本营雅垅(yar lung)欢度藏历阳水马年(1330)新年。同时也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王和公主频频召开乌思地方首脑会议,试图解决地方上出现的各种矛盾,但他们偏袒萨斯迦的某些决定,引起了已经强大起来的伯木古鲁万户长赏竹监藏的不满。210据称,他还捣毁了帕主派的曲登林寺院。他在乌思地区逗留了四年,然后至藏地。211时间当在1332年,此后事迹不详。据《汉藏史集》记,他于29岁的阳火鼠年(1336)逝于塞浦(gser phu)的鲁布查彻。212那么,他的生卒年为1308—1336年,任白兰王约在1328—1336年。

3.白兰王吃剌思巴监藏班藏卜(grags pa rgyal mtshan dpal bzang po)

白兰王公哥列思八监藏班藏卜之子,元顺帝帝师唆南罗古罗思之弟。于其父去世后的阳火鼠年(1336)生于达仓宗卡地方。后依止法王胆巴及兄帝师唆南罗古罗思等学习萨斯迦教法及其他派教法。在胆巴上师尊前剃度出家,讲说《根本金刚续》等教法。213后被元顺帝封为白兰王。据《汉藏史集》记载,在唆南罗古罗思监藏30岁的牛年(1361),元顺帝派金字使者封唆南罗古罗思监藏为帝师,封其弟为白兰王,并赐给管辖达仓宗和曲弥万户属下各地之诏书。214朝廷为他设置左右衙署,并赐给他管领西土的诏书,“据说,他的权势财富十分显赫,在政教两方面都建有大功业”。他于41岁的阳火龙年(1376)在达仓宗旧殿去世。这样,他的生卒年为1336—1376年,任白兰王之年为1361年至元亡。

除前述四位白兰王之外,吃剌思巴监藏班藏卜之子,也是一位十分重要的行政首领人物。据载,他生于其父25岁的阳铁鼠年(1360),依止法王胆巴及唆南罗古罗思等学习萨斯迦教法,在其欲出家时,元顺帝赐他与太子相等之地位,封为“日章王”(ri rtsing dbang),赐以金印、金牌、银牌,为他设置了王傅、傅尉、尚史(byang shri)、司马等左右八种属官。任命他为御使台一品副使,赐以掌管西土的诏书,他于49岁的阳土鼠年(1408)4月24日在门康泽栋宗(smon khang rtse gdong rdzong)去世。享年49岁。215这一位日章王在元亡时不过9岁,仍有封授之举,很可能反映的是北元与吐蕃地区所保持的某种联系。

从上文可得出几点结论:其一,白兰王不是“西藏王”,他是由皇帝封赐的元室驸马的封号;吐蕃自然不是他的封地,而是不可分割的皇土。其二,白兰王多被任命为吐蕃三却喀的首领,相当于大吐蕃地区的总管,他有管辖乌思藏、朵甘思和脱思麻三个宣慰司的行政权力。否认其这一行政权力并不正确。其三,白兰王设有王府,其制大约与其他驸马王府相类,设有左右衙署、王傅、傅尉、司马等官。216其四,白兰王一系管辖吐蕃地方往往较为松散,既缺乏连贯性(常有无王的间隔情况),又无用人权,更无调军权,所以关于白兰王预政的记载相对较少。各宣慰司直接向宣政院报告而不通过白兰王才是惯例。其五,白兰王王府可能不是固定一地,恰那朵儿只时当在萨斯迦,琐南藏卜时王府可能在朵甘思,因为他的妻子(公主)在朵甘思生子,而他及其子均在朵甘思去世,当非巧合,而白兰王吃剌思巴监藏班藏卜的王府似在达仓宗(他生于斯,逝于斯)。

通过对宗王、帝师和白兰王三个系统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宗王是出镇性质,而不是封主;他们在吐蕃的主要职责在于军事而不在于行政;出镇宗王的军事活动直接听从中央指挥,而不得自行其是;出镇宗王有限的行政权力(颁布令旨),必须与皇帝圣旨、帝师法旨和宣政院札符相伴而行。(2)帝师对吐蕃地方行政有很大权力,但主要在于统领宣政院并通过宣政院来加以实施;在八思巴之后,尤其是答耳麻八剌剌吉塔与亦摄思连真之后,帝师对宣政院的权力,仅限于推荐官员(主要是僧官),由皇帝任命,院内大权归宣政院使及下属各级官员。(3)白兰王一系,在吐蕃有一定的行政权,几任白兰都领“西番三道宣慰司”事,有全吐蕃总管之名,但缺乏连续性,没有固定不变的王府,没有军事权,实际行政权力相对不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荣誉性质。真正掌握吐蕃地区军事、经济、行政大权的是宣政院。这诚如元明时期的藏文史书《雅隆尊者教法史》所说的那样,“设宣政院与安定吐蕃的三路宣慰司为政法机构,桑哥丞相、月鲁那颜(au lug no yon)、米钦朵西等掌管执法事宜”217


1 拉施特:《史集》第2卷,余大钧、周建奇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85页;韩儒林:《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管理西藏地方的》,《历史研究》1959年第7期,持西藏为西平王封地说。持帝师说者极多,如W.D.shakabpa, Tibet, A Political History, 1967。持白兰王说者如T.V.Wylie, Khubilai Khagan’s Viceroy of Tibet, in L.Ligeti ed., Tibetan and Buddhist Studies Commern Orating the 200th Annivesary of the Birth of Alexander Csoma de Koros, Budapest, 1984, II, pp.391-404。

2 J.Boyle,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Conqueror, Vol.I, pp.137-138;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何高济译,翁独健校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9页。

3 《元史》卷1《太祖纪》。

4 大司徒绛曲坚赞(赏竹监藏):《朗氏世系史》(即《朗氏宗谱》藏文本),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9页。参见阿旺、佘万治汉译本,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下同。第五世达赖喇嘛(rgyal dbang Inga pa chen mo):《西藏王臣记》(bod kyi deb ther dpyid kyi rgyal movi glu dbyangs),藏文本,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页,参见郭和卿汉译本,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下同。

5 T.V.Wylie, The First Mongol Conquest of Tibet Reinterpreted, in HJAS, 37(1977),参见邓锐龄译文,见《民族史译文集》第4集。

6 《朗氏世系史》,第109页;第五世达赖喇嘛:《西藏王臣记》,第89页。

7 T.V.Wylie, The First Mongol Conquest of Tibet Reinterpreted, in HJAS, 37 (1977).

8 L.Kwanten, Tibetan Mongol Relations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Nov.1972, pp.1207-1368.转引自魏里文(见下)。

9 T.V.Wylie, The First Mongol Conquest of Tibet Reinterpreted, in HJAS, 37(1977).

10 巴卧·祖拉陈瓦:《贤者喜宴》,藏文本,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6—1417页,记其赠礼给萨班事。

11 《朗氏世系史》,第109页。

12 《西藏王臣记》,第90页。

13 关于萨班携八思巴与恰那朵儿只二侄前往凉州事,藏史多有记载,如《红史》、《萨斯迦世系史》等。

14 《朗氏世系史》,第109页。

15 《元典章》卷9《吏部三·改正投下达鲁花赤》。

16 札奇斯钦:《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正中书局1978年版,第181页。

17 达仓宗巴·班觉藏卜:《汉藏史集》藏文本,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55—256页;参见陈庆英汉译本,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155页。

18 《朗氏世系史》,第448页,记1241年贵由即位,将乌思藏等地赐给胞弟阔端作为供养喇嘛的份地,阔端卒于1251年。

19 《朗氏世系史》,第109页。

20 《贤者喜宴》,第1416页。

21 参见拉施特:《史集》,第11页。

22 《朗氏世系史》,第448页。

23 《朗氏世系史》,第448页。

24 东嘎·洛桑赤列:《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第69—70页;参见陈庆英汉译本,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5 钦则旺布:《卫藏圣地简介》,藏文本,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26 《新红史》,藏文本,第65页;参见黄颢汉译本,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下同。

27 杨仁山:《昔日万户府,今地在何方》,《西藏研究》1985年第3期。

28 《新红史》,第64页。

29 《西藏王臣记》,第107页。

30 关于必里公之乱,藏文史书《贤者喜宴》,第1419—1420页;《青史》,藏文本,第268—269页等各书均有记载。

31 参见本书“附录”《Stod hor考辨》。

32 《西藏王臣记》,第105页。

33 《朗氏世系史》,第110—111页。

34 《朗氏世系史》,第200页。

35 钦则旺布:《卫藏道场胜迹志》,刘立千译注,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3页。

36 《朗氏世系史》,第449页。

37 《朗氏世系史》,第346—347页。

38 《朗氏世系史》,第116页。

39 《朗氏世系史》,第116—117页。

40 《朗氏世系史》,第110页。

41 L.Petech, Tibetan Relatlons with Sung China and with the Mongols, in M.Rossabi (ed.), China among Equal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E.Sperling, Hülegü and Tibet, 1984.

42 拉施特:《史集》,汉译本第371页记合赞汗信仰伊斯兰教,吐蕃等地僧人被逐事。

43 《西藏王臣记》,第105页。

44 《西藏王臣记》,第105页。

45 《朗氏世系史》,第448页。

46 《元史》卷14《世祖十一》记,至元二十四年十一月右丞相桑哥言:“先是,皇子忙哥剌封安西王,统河西、土番、四川诸处,置王相府……”

47 《汉藏史集》,第278页。

48 T.V.Wylie, The Geography of Tibet According to the Dzam-Gling-Rgyas-Bshad, in Serie Orientale Roma, 25, p.64.

49 《朗氏世系史》,第448页。

50 《史集》第3卷,汉译本,第29页,记蒙哥汗派其弟忽必烈合罕到东方汉地及吐蕃等事。

51 《佛祖历代通载》卷22《唐敬宗》,《元史》卷202《释老传》。

52 《朗氏世系史》,第449—450页。

53 《朗氏世系史》,第109页。

54 《朗氏世系史》,第203—204页。

55 《朗氏世系史》,第116页。

56 《朗氏世系史》,第116—117页。

57 L. Petech, Tibetan Relations with Sung China and with the Mongols, in M.Rossabi (ed.), China among Equal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58 关于参与叛乱的西蒙古人是西北叛王而非旭烈兀,参见本书“附录”《Stodhor考辨》。

59 《史集》第2卷,第285页。

60 沈卫荣:《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

61 《汉藏史集》,第266页。

62 《元史》卷202《释老传》。

63 《元史》卷8《世祖五》。

64 《元史》卷17《世祖十四》。

65 《元史》卷18《成宗一》。

66 《元史》卷19《成宗二》。

67 《元史》卷21《成宗四》。

68 《元史》卷18《成宗一》。

69 《元史》卷18《成宗一》。

70 《元史》卷21《成宗四》;《新元史》记大德七年事后,谓其未几卒,似欠妥。当在大德十年或以后卒。

71 《元史》卷108《诸王表》,西平王:奥鲁赤,八剌麻力(即八的麻的加)、管不八(即贡哥班)。

72 《元史》卷19《成宗二》;《新元史》卷114作“大德三年”,误。

73 《史集》第2卷,俄文本,第155页,汉译本,第285页。

74 《元史》卷19《成宗二》。

75 《汉藏史集》,藏文本,第266页,汉译本,第161页。

76 《朗氏世系史》,第118—119页。

77 《元史》卷21《成宗四》。

78 《汉藏史集》,藏文本,第266—267页;汉译本,第161—162页。

79 姚遂:《牧庵集》卷13《答失蛮碑铭序》文。

80 《朗氏世系史》,第134、149—150页。

81 《朗氏世系史》,第150页。

82 《朗氏世系史》,第151页。

83 《元史》卷23《武宗二》。

84 《元史》卷26《仁宗三》。

85 《元史》卷28《英宗二》。

86 《元史》卷30《泰定帝二》。

87 《元史》卷34《文宗三》。

88 《元史》卷34《文宗三》。

89 《元史》卷39《顺帝二》;《元史》卷92《百官八·行宣政院》。

《元史》卷39《顺帝二》。

90 《汉藏史集》,第267页。

91 《明史》卷330“西番诸卫”条。

92 《史集》第2卷,俄文本,第155页,汉译本,第285页。

93 仁庆扎西:《西平王府今地考》,《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后收入《仁庆扎西藏学研究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94 任乃强、泽旺夺吉:《“朵甘思”考略》,《中国藏学》1989年第1期。

95 《红史》,汉译本,第111—115页。

96 《明实录》卷245“洪武二十九年四月甲寅”条。

97 《明实录》卷53;又见《明史》卷330《西域二》“西番诸卫”条。

98 《明实录》卷53。

99 《元史》卷42《顺帝五》。

100 《元文类》卷41。

101 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第194页。

102 《经世大典·站赤六》,《永乐大典》卷19421。

103 《汉藏史集》,第273—277、288—293页;《元史》卷133《叶仙鼐传》。

104 《元史》卷17《世祖十四》记,至元二十五年(1288)冬十月庚申,乌思藏宣慰使软奴汪术赈其管内兵站饥户事。

105 《元史》卷26《仁宗三》记,延祐六年(1319)夏四月丙午,命宣政院赈济四番诸驿事等。

106 《汉藏史集》,第325—326页。

107 《红史》,第48页。

108 《新红史》,第56页。

109 《元史》卷202《释老传》。

110 《佛祖历代通载》卷21《大正藏》。

111 《佛祖历代通载》卷22。

112 藏文史书对其生年的记载更具权威性,《青史》记其生于其父52岁,岁次乙未,即1235年;《红史》及《佛历表》(bstan rtsis revu mig)等记其生于(阴)木羊年(shing lug),也即1235年。

113 《元史》卷3《宪宗》。

114 嘉木样谢贝多吉(vjam dbyangs bzhad pavi rdorje):《佛历表》,黄颢译,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藏文史料译文集》,第110页。

115 王辅仁、陈庆英:《八思巴传略》,第66页;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编:《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忒纳,地约在今甘肃迭部之达拉。《元史》卷4《世祖一》记,岁癸丑(1253),秋八月,师次临洮。九月壬寅,师次忒剌,分三道以进。是此地为经略大理的重要中转据点。

116 阿旺贡噶索南(ngag dbang kun dgav bsod nams):《萨斯迦世系史》(sa skyavi gdung rabs rin chen bang mdzod),藏文本,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168页;参见陈庆英汉译本,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页。

117 《萨斯迦世系史》,藏文本,第154—155页,汉译本,第108—109页。

118 H.E.Richardson, A Short History of Tibet(Tibet and its history) , New York(Oxford) , 1962; W.D.shakabpa, Tibet, A Political Histor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7, pp.64-65.

119 T.V.Wylie, The First Mongol Conquest of Tibet Reinterpreted, in HJAS 37(1977).

120 陈得芝:《元代乌思藏宣慰司的设置年代》,《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8期。

121 《汉藏史集》,第327页。

122 《汉藏史集》,第329页。

123 《八思巴致元世祖忽必烈的新年吉祥祝词》,《萨斯迦五祖全集》(Sa skyavi bkav vbum);陈庆英:《八思巴致元世祖忽必烈的新年吉祥祝词》译文,见《西藏研究》1987年第2期。

124 《萨斯迦世系史》,第151、159—160页。

125 《元史》卷202《释老传》,至元十六年(误,应作十七年),“八思巴卒,讣闻,赙赠有加,赐号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126 《萨斯迦世系史》,第165页。

127 《萨斯迦世系史》,第159—160页。

128 G.Tucci, Tibetan Painted Scrolls, I, Roma, 1949, p.14.参见李有义、邓锐龄译:《西藏中世纪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印1980年版。

129 《新红史》,第56页。

130 T.V.Wylie上揭文;王辅仁、陈庆英:《蒙藏民族关系史略》;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下册。

131 《萨斯迦世系史》,第153—154页。

132 《汉藏史集》,第287—288页。

133 《汉藏史集》,第280—281页。

134 《汉藏史集》,第280—281、288—296页。

135 《红史》,第53页。

136 《萨斯迦世系史》,第160—161页。

137 王辅仁、陈庆英:《八思巴传略》。

138 《萨斯迦世系史》,第174—175页。

139 《萨斯迦世系史》,第174—175页;G.Tucci, Tibetan Painted Scrolls.范德康对此有所考证,参见Leonard W.J.Van der Kuijp, Two Courts of ’phags-pa Era, China Tibetology, Special Issue, 1992, Beijing, pp.278-306。

140 《元史·兵志》。

141 《元史·兵志》。

142 彭大雅:《黑鞑事略》。

143 《元史·兵志》。

144 《元史语解》。

145 《萨斯迦世系史》,第174页;W.D, Shakabpa, Tibet, A Political History, p.67, 记Chomden Rigral为“那塘寺”的喇嘛,该书第67—68页也转录此诗。

146 他在讲《彰所知论》时,已把蒙古王统与印度王统及吐蕃王统并列,为蒙古统治在佛教世界的合法性张目,见《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一,彰所知论·情世界品,大正藏。参见陈寅恪:《彰所知论与蒙古源流》,见《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47 《温州新建帝师殿碑铭并序》,见《柳待制文集》卷9,商务印书馆缩印元至正刊本。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书史会要》等均记八思巴字的有关情况。关于八思巴字的研究,国外有:H.H.Poppe, The Mongolian Monuments in Vphags Pa Cript,威斯巴登1957年版。龙果夫(A.Dragunov)、李盖提(L.Ligeti)、中野美代子、桥本万太郎等人的著作。国内有罗常培、蔡美彪、照那斯图、杨耐思等人的研究论著。

148 《佛祖历代通载》卷21,大正藏2036号。

149 《温州新建帝师殿碑铭并序》,见《柳待制文集》卷9。

150 《萨斯迦世系史》,第212—214页;王磐:《八思巴行状》,《佛祖历代通载》卷21。

151 八思巴的生卒年,见《汉藏史集》,第325、330页。

152 《元史》卷4,有中统元年封帝师;卷202《释老传》,有至元十六年卒之说,均误。

153 《元史》卷8记,至元十一年三月癸巳,“帝师八合思八归土番国,以其弟亦邻真袭位”。《红史》也有类似的记载。

154 《红史》,第48页。

155 《红史》,第48页。

156 《元史》卷202《释老传》。

157 《汉藏史集》,第333页。

158 《红史》,第48页。

159 《萨斯迦世系史》,第236—237页。

160 《佛历表》记,火猪年(me phag)(1287),萨斯迦答耳麻八剌剌吉塔及楚巴尼玛生格二人逝世。黄颢译文见《藏文史料译文集》。

161 《红史》,第51页;《汉藏史集》,第352页。

162 《元史》卷16《世祖十三》;《元史》卷18《成宗一》。

163 《红史》,第52页;《汉藏史集》,第354—355页。

164 《元史》卷202《释老传》。

165 《汉藏史集》,第353页;《萨斯迦世系史》,第237—238页;《红史》记作16年。

166 《元史》卷202《释老传》。

167 《汉藏史集》,第353页。

168 《汉藏史集》,第355页;《红史》,第52页。

169 《元史》卷25《仁宗二》;《元史》卷202《释老传》。

170 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下册,第256页。

171 《汉藏史集》,第355页。

172 《汉藏史集》,第336页。

173 《佛祖历代通载》卷22记“帝师公哥罗于十月某日涅槃”。

174 陈庆英、仁庆扎西:《元朝帝师制度述略》,《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唯文中将其名拟作“mtshan ma ye shis rgyal po dgra rlul ye shis rgyal po”意为“本尊好相克敌法王”。似不妥,汉文原名为“参马亦思吉卜卜长出亦思宅卜”,作者遗漏一字作“参马亦思吉卜长出亦思宅卜”,拟音自然不免有失。我们依元代藏汉译名惯例将其拟作“tshad ma ye shis rgyas po Byang chub ye shis rgyaI po”,汉意为“智量炽盛觉王”。

175 《红史》,第49页。

176 陈庆英、仁庆扎西:《元朝帝师制度述略》,《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177 《萨斯迦世系史》,第244—245页。

178 《元史》卷29《泰定帝一》。

179 《萨斯迦世系史》,第329—330页认为这有待考证;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记元代历任帝师表持1341年说。王辅仁、陈庆英:《蒙藏民族关系史略》第37页也同此说。陈庆英、仁庆扎西:《元朝帝师制度述略》持1330年说,见上揭刊。

180 《红史》,第49页。

181 《汉藏史集》,第337页。

182 陈庆英、仁庆扎西:《元朝帝师制度述略》,《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陈庆英:《元代帝师制度及其历任帝师》,《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1、2期。

183 《汉藏史集》,第337—338页。

184 《萨斯迦世系史》,第330页;释迦仁钦岱:《雅隆尊者教法史》,藏文本,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6页。

185 《红史》,第116页。

186 《佛祖历代通载》卷22。

187 《汉藏史集》,第34l—342页。

188 《萨斯迦世系史》,第37l页。

189 《明实录》卷77。

190 《释氏稽古略续集》第2卷;《明实录》卷79。

191 扎西旺都编:《西藏历史档案公文选水晶明鉴》,藏文本,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200页。

192 扎西旺都编:《西藏历史档案公文选水晶明鉴》,藏文本;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历史档案荟萃》,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陆莲蒂、孟庆芬译:《元朝十一篇藏文帝师法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西藏自治区历史档案馆编:《藏文史料译文集》,1985年版,第162—168页;D.Schuh, Grundlagen tibetischer Siegelkunde, St.Augustin 1981.

193 《红史》,第48页,又见《汉藏史集》、《青史》、《萨斯迦世系史》、《西藏王臣记》及《新红史》等。

194 《红史》,第48页。

195 T.V.Wylie, Khubilai Khaghan’s Viceroy of Tibet, in Tibetan and Buddhist Studies, Budapest 1984, pp.391-404.

196 《红史》,第48页,记其娶诸王启必帖木儿之女为妻,受命管理吐蕃事务。

197 《汉藏史集》,第330—331页。

198 《萨斯迦世系史》,第233—234页。

199 《萨斯迦世系史》,第236页。

200 《元史》卷108《诸王表》。

201 沈卫荣:《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

202 T.V.Wylie, Khubilai Khaghan’s Viceroy of Tibet, in Tibetan and Buddhist Studies, Budapest 1984, pp.391-404.

203 《汉藏史集》,第334页;《红史》,第49页,记琐南藏卜是在其父流放江南时生下的。据《萨斯迦世系史》,第239—242页载与1291年说不违。

204 《红史》,第49页;《汉藏史集》,第334—335页。《萨斯迦世系史》,第247页记为公主布达干(budha gan)嫁琐南藏卜;《汉藏史集》,第340页也谓,“琐南藏卜娶公主布达干为妻”。bhunda gan或budha gan与munda gan似为形讹所致,当指一人。

205 《萨斯迦世系史》,第247页;《汉藏史集》,第340页,记布达干公主生一子为仁达那室利大师,后者生于阳木鼠年(1324),于25岁的阳土鼠年(1348)在汉地去世。

206 《红史》,第49页。

207 《元史》卷202《释老传》。

208 《汉藏史集》,第338页;《红史》,第50页。

209 《朗氏世系史》,第153页。

210 《朗氏世系史》,第154—157页。

211 《朗氏世系史》,第154—157页。

212 《汉藏史集》,第338页。

213 《萨斯迦世系史》,第341—342页。

214 《汉藏史集》,第342页。

215 《汉藏史集》,第346页;《萨斯迦世系史》,第372—373页。

216 《元史》卷89《百官五记》“诸王傅官”可为参证。

217 释迦仁钦岱:《雅隆尊者教法史》,第1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