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现实解读力对人生的影响

孔子曾经在《周易》里面批注:“君子不刑不发,不冲不达。”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一个有志之士不经过磨难就不会成长,不经过失败就不会取得成功。自古以来这话也被江湖术士们引用,认为命中适度的阻滞反而是引发人生大成的“药引子”。抛开这些难以考证的论调,我们倒是可以套用孔子这句话的逻辑,联系一些现象。如果一个人生来聪明漂亮,家庭幸福、富有,进入社会后好运相随,自然是不错的人生,但是过度顺利也会让人无法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还有一些人,他们先天禀赋很好,却总是与巨大的挑战、困难为伍,在不断突破困境的过程中,自身的优势得以被充分挖掘,从而爆发出自己都未曾想象过的能量。

但是这样的人终归是少数,在现实生活当中,更普遍的是经历了困难之后一蹶不振的人。为什么有的人经历残酷的现实会坠入命运的深渊,而有的人经历同样的事情,却能做到如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刑不发”呢?

根本原因并非在于运气,而在于不同的人对于不同事物的解读方式存在天壤之别。而这种解读带来的行为上的变化,足以让生活在相同环境当中的人走向完全相反的人生。

解读环境的方式决定了应对环境的模式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是一句非常流行的俗语,在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我非常不以为然:这话也太绝对了吧,有没有同情心啊!

后来随着进入社会的时间越来越长,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我渐渐发现,除了那些由于外力的倾轧而十分倒霉的人,还有一些人的可怜,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更可怜的是,自制而不自知。

我曾有一位叫琪琪的同事,刚认识的时候对她印象极好,感觉她低调寡言,温柔靠谱。在公司,我们的工作内容多有交叉,她负责商务合作类的事宜,于是找到我的商务资源,我便纷纷介绍给她。但奇怪的是,很多客户与她洽谈一段时间都会变得很冷淡,她谈单的转化率竟然不如一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同事。后来公司迫于业绩压力,由我来协同她一起对接商务资源,我才渐渐发现她的一些办事特色。

相比那些恭维起人来天花乱坠的“花蝴蝶”,琪琪倒是个老实人,但是这份“老实”似乎把她推向了“花蝴蝶”的反面,那就是打内心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

假如遇到一位合作伙伴洒脱自在,一般人都会相谈甚欢,唯独她会升起一股抵触心理,提醒大家,这个人非常自以为是,合作起来肯定非常难缠。

当合作伙伴对我们的工作强烈不满时,一般人会先看工作问题出在哪里,但是琪琪会强调这个合作伙伴心术不正,最近总是在想办法针对我们。

有一天加班到深夜,琪琪突然在工位上偷偷抽噎。我走过去问她怎么了,她说合作伙伴一直在欺负她,同样一个项目,她已经重复做了好几遍了,他们还是在挑刺。于是我打开她做的项目,发现确实做得不够好。因为合作伙伴是一家知名企业,当然是以很高的要求衡量这次合作,可高要求未必等于挑刺啊。

这个世界上纯粹的好人不多,纯粹的坏人也不多,最多的是在不同环境下好坏切换的普通人;全身是优点的人不多,全身是缺点的人也不多,最多的是时而展现优点时而展现缺点的普通人。因此,每一个人都不是脸谱化的,而是极为立体的。

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不免会显得有点自以为是;

一个在乎他人感受的人,不免会显得有些优柔寡断;

一个决断力很强的人,不免会有武断冲动的时候;

一个格外优秀的人,很难说内在不藏有一些自傲。

面对这些特质,习惯正向解读的人会解读为自信、贴心、有魄力、很优秀,但是习惯负向解读的人就会感到对方自以为是、优柔寡断、刚愎自用、自视清高。我们常常认为自己的内心活动他人感知不到,但是人们在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好恶时,并没有那么迟钝。当我们感受到对方不欣赏、不支持、不接纳、不认可自己时,潜意识里难免生出不舒服的感觉,从而越来越难有热情将这段关系持续维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琪琪是个可怜的人,因为在她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事情太少了。一轮弯月在天上巧笑倩兮,她看到的不是柔软的月色,而是月轮上那一大块无法填满的黑色缺口。

我们如何应对环境,完全源于我们如何解读环境。我们对外界的解读与我们的内心世界是互为镜像的,也变相地影响着自己在现实中做人做事的模式。为什么赞美他人是纵横四海的社交工具?因为人们更喜欢与能看见自己优点的人交朋友,即便是一个只能看到别人缺点的人,也会更喜欢能看到他优点的人。人性使然耳。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未必是此人做了什么坏事,而是他认为世界面目可憎,就必然不会受到世界的优待。

现实可能被扭曲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曾经有一位听众问我:

“辂姐姐,求救啊!你遇到这样的老板怎么办?我的老板经常给我压活,整个部门最难最重的活儿都给我,而且老觉得我好像什么都会似的,一旦做不好,批评起来特别严厉。那几个同事什么能力都没有,他反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是不是在故意针对我啊?”

我与她分享了我刚工作时面临的状况。我刚进职场的时候,经历过老板的如下对待:

对我言语犀利,极少照顾我的面子和感受;

把最难出成绩的活儿交给我,我眼睁睁看着别人出成绩,而自己的业绩增长缓慢;

让我去接触最难搞的合作伙伴,一开始每天都要遭受言语折磨与慢待;

第一年没有安排过任何外派出差,我的福利待遇比别人更低;

第二年又频繁安排各种出差,根本没考虑“呵护女性”。

相比别人,我确实像是进入了“hard模式”“hard模式”的概念最初源于游戏。在游戏开始时往往会区分简单(easy)、正常(normal)、困难(hard)三种模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适用的难度。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泛指进入了一种比较困难的工作或生存模式。。如果我没有扛住,也许就会一直hard下去,但是我扛住了,而且出了成绩,最终实至名归,老板给予了我最快的升职机会与更好的福利待遇。所以有些时候,老板的“故意折磨”与“刻意培养”似乎是很像的,因为你好用,所以所有艰难的任务都交给你,因为不喜欢你,所以找点难做的事情让你难受。不过,除非你的能力非凡,已经击溃了老板的安全感,否则绝大多数老板都没有闲到每天编排如何折磨下属。所以我们需要尽量参透老板的出发点,我们的工作成果带来的正负反馈,本质上也在不断调整“故意折磨”与“刻意培养”之间的界线。

你能帮老板跑得了腿,就省得老板亲自奔波;

你能帮老板干得了活,就省得老板亲自动手;

你能帮老板事事都想周全,就省得老板亲自动脑。

随着你能力的稀缺性逐渐递增,你在老板心目中的不可替代性也会逐渐递增。你要是可有可无的人,他把你裁掉也许眼皮都不会眨一下;你要是不可或缺的人,他连跳槽都想带上你。如同情侣关系中谁需求更大谁更弱势一样,需求大的人会通过讨好需求小的人以博得关系的平衡。在社会上也是这样,如果你能力的稀缺性强,需求量却大,那么大家会围着你叫高价。老板是你能力资源的直接需求方,在不让他感到威胁的前提下,也符合这个道理。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解读别人时的态度,总会或多或少地渗透到我们的行为当中。这会给双方关系带来一种特殊的“气场”,虽然难以言表,但每个当事人都能感受到。就像谈恋爱一样,在不确定对方爱不爱自己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对方不够爱。老板不确定你是否信任他、喜爱他的时候,自然也对你没有安全感,很难把你提携到更高的位置上。既然双方都已经默认进入了这样的气场,那么无形之中也会把这段关系推向你内心预设的那个方向。

你信任我 →我信任你 →刻意培养 →下一届班子成员

你讨厌我 →我讨厌你 →故意折磨 →折腾到你服为止

解读现实的出发点源于我们的世界观

有人说,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但是我想说,你误会了,即便听到的东西一模一样,解读的能力也会将人拉开不同的距离。比如,几乎每个孩子小时候都听过灰姑娘的故事,面对继母欺负灰姑娘,有的父母会向孩子解读,继母之所以欺负灰姑娘,因为她是坏人;有的父母会告诉孩子,因为灰姑娘不是继母的亲生女儿,所以她自然爱亲生的孩子多一些。同样的故事,不同的解读,展现给孩子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世界观会让他们逐渐以此为判断标准,解读自己所看到的世界。

我认识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CEO娜姐,她清华毕业,先后就职于最早期的Google中国、豆瓣,后来自己连续创立了两家很不错的公司,绝对是孩子的楷模,同龄人心中的佼佼者。既然要不断为自己的人生寻求突破,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做出种种艰难的决策。当我们聊到抉择时,我问她勇气何来,她讲到了记忆中对于世界最初的美好解读。

在一个深夜,全家人坐的车抛锚在深山里,当时漆黑一片,四处都是野兽的叫声。但是娜姐的父母并没有因此惊慌失措,而是安之若素。看着璀璨的星空,以天为盖地为庐,给儿时的娜姐上了一堂关于宇宙与自然的体验课。

伴随着山里的冷风、野兽的哀号,父母淡定自若,带着她欣赏星空,告诉幼小的她,这颗星星是什么,那颗星星是什么,每颗星星的背后有着怎样美好的故事。非常恐惧的夜晚在他父母的解读下成了另外一番场景,她不再害怕,她看着星空、月色、树影,听得津津有味,感到这是前所未有的森林奇妙夜。

她长大后,每一次面对人生中的至暗时刻,都会想起那个夜晚,即便危机四伏,星空始终璀璨遥远。那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受会让她觉得此刻的压力微不足道,人生而渺小,所以应当为了更为伟大的愿望而奋斗。

人类一代又一代所赞颂的勇敢、自由、真爱,本就是社会的稀缺品,它们是人类步步前行时精神诉求的抽象描述,也是人们解读自己人生意义时最为普遍的概念。也正是因为这些高于生存的期待,我们不囿于吃喝拉撒,而愿意为更有想象力的人生上限去努力,为的就是用自己对现实的驯服向自己证明:人生值得。

每一天,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世界观都在“被建立”,也在“被破碎”。孔子有句话说得好:“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是可以支撑人生使命的东西,当我们明白属于自己的“道”之后,世界观便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来被改造和优化,而这个时候的我们,就从心随境转,变成了境随心转,大大加强了对于现实的掌控力与承受力。

极限经历造就极限经验

所谓经验,就是对现实经历的解读,就是我们通过自身经历验证了哪些想法,哪些理论,哪些潜藏的优劣势,哪些规律可以优化自己的社会表现……从行为与结果的反馈当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行为模式,并且投入到下一轮的实践当中去。

经验并非全都是好的,同样的经验在不同的环境中发挥的作用也有很大区别,它只是一种让我们在特定环境中更高效、安全应对现实的行为模式。如同我们知道不能用手触碰刚倒满了沸水的玻璃杯,不要从超过三米的地方往下跳一样。

日常生活当中很多下意识的反应与判断,往往都源于我们过往积累的经验。就像我们刚开始开车会很僵硬地提醒自己:此处打三圈,此处打两圈,此处必须鸣喇叭。在熟悉之后便会“人车一体”,所有操作都是下意识的行为,却更加准确、及时。我们面对生活的经验也是如此,刚开始惊慌失措,熟悉后会形成自己都无法察觉的惯性,于无形之中影响我们的思维与行为。譬如,很多人都会把自己当下的性格缺陷归咎于原生家庭,囿于惯性状态无力逃脱,并谓之为命运。宿命论有大量拥趸不足为奇,因为自身基因与早年经验会为我们创造一种生存惯性。一个人想要改变命运,就必须彻底洞察自己的优势与问题所在,并且拿出足够长期有力的能量,与基因和经验造就的沉重惯性做对抗。

这种能量源于何处呢?源于我们必须活在当下,摆脱过往的思维镣铐,正确解读现实。譬如,原生家庭令你对亲子关系感到失望,那么当你想要构建属于自己的亲子关系之前,必须让自己的当下与过去相独立,甚至割裂,通过客观的观察与学习颠覆过往,在新树立的正确视角之下,培养新的经验。

在我过往的人生经历中,较小程度的成长源于绵延的自我肯定,但是巨大的跨越源于彻底的自我否定。当我们彻底解读出自己基因中的惰性,认知结构中的残缺,人格、人性中的不完善,并且毫不心软地否定了那个阶段的自己之后,就好像甩掉了一身的赘肉,轻装前行,矫健笃定。

那些在起伏跌宕的人生中能够做到“君子不刑不发”的强者,往往具有很强的对人生经历的“压榨”能力,他们对世界的洞察细致入微、极其敏感。所见为所思,所思为所学,所学为所用。他们擅长从挫折中寻求精神养分,从变化中摸索社会规律,以不断调整自己,解读世界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并学以致用。

有一种经验叫作极限经验,极限经验无法从庸常的生活当中获取,必须从极限经历当中喷薄而出。很多拥有巨大成就的人都是从极限经历当中获取了极限经验,这份经验是稀缺的。很多拥有巨大成就的人,早年都有一些特别的经历,虽然这些经历并不像学历与工作履历那样是显性的,容易被衡量的,但压榨出了他们的极限经验。极限经验像是一种能力上的“特权”,让一个人从与自己资质类似的一群人当中脱颖而出,有实力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