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毫米

9月9日,第三周周一,中雨。

青辰没想到就快秋分的雨也能连绵这么长时间,套上了一件长袖,拿了伞就出门了。

今天云凝休息,既然外面下雨了,就让云凝去送青甜上幼儿园了。

雨下的时间还真是有点长了,地面上有很多积水,稍微不注意,一脚就踩了上去。

等青辰到了学校,裤腿都已经湿透了。好在穿的是皮鞋,脚没湿。

今天这种天气,学生会直接进教室。

青辰第一件事就是把教室里的盆拿出来放在讲台附近的地上,让学生把雨伞放在盆里,这样学生既有地方放雨伞,教室也不会因为湿雨伞滴的水滴而被弄脏。

学生一个一个的进教室,跟前面的学生有样学样放好雨伞,回到座位上交作业,室外卫生也不用去做了,都拿出本子开始练字。

教室里还算安静,时不时进来一个学生,发现教室里比较安静,也都自觉保持安静。只有青辰时不时响起念名字的声音,给学生批改作业。

第一节数学课讲新课,第三单元测量,老教材把这个单元放在第一单元,新教材放在了第三单元,青辰也不太明白为什么安排,不过教的内容并没有变。

说起来青辰的运气并不是太好,他参加工作这几年,先是赶上教材一连更换了两回,学校主打的教学方式也跟着发生了两回改变,他原本就参加工作没几年,所以一直没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到现在终于有了一些他自己的套路,这节课是学毫米和分米,原来的教材是两个一起讲,极容易造成学生混乱,老教师都是分成两课时来讲,青辰还记得自己当年并不太懂,把毫米和分米放在一节课讲了。

按青辰当时的讲法也没有问题,他是按照当时的教材来的,既然教材那样安排,就有道理,青辰的做法自然是没有问题。

先复习二年级学习过的厘米和米,果不其然,有些学生已经忘了。

苦笑一个,就开始让学生用尺量一量自己的数学书的长和宽,量一量铅笔的长。

往下一看,好几个没带尺的。这些周五的时候留作业的时候就已经让学生记在本上,结果还是有没带的。

再苦笑一个吧。

接着,青辰把自己的饭卡拿出来递给第一座的学生,说:“来,你量一下我这张卡有多厚。”

那学生接过卡,用尺比了一会儿,不知道怎么量。

青辰也不难为他,拿回饭卡,交给旁边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的青辰精挑细选过的,他知道,这个一定知道怎么量。

果然,第二个学生用尺比了一下,道:“一毫米。”

青辰故作惊讶,笑着问:“你说多厚?”

“一毫米。”这个学生有点不自信了。

青辰把卡拿回来,举得高高的,把卡的厚度展示在全班所有人眼前,问:“他说一毫米,先不说他对不对,你们先看一下,我这个卡,用咱们学过的米作单位,行吗?”

“不行。”大家摇头。

“为什么?”

青辰随意点了一个学生回答,“一米太大了。”

“大家给我用手比一下,一米有多长?”

学生们纷纷把双臂打开,有的甚至再使劲的伸直。

看了看,这些学生居然还记得这些,还凑合吧,那就不解释他们现在伸直了手臂一定比一米长了。

“大家都对,那用厘米呢?厘米行不行?”

青辰又随意点了一个学生回答,那学生迟疑了一下,道:“一厘米比这个卡厚。”

“来,我们再伸个手,一厘米有多长?”

有的学生伸出一只手指,有的学生居然不知道,于是青辰也伸出一根手指,用另一只手比着自己的指甲盖。

“对,没错,一厘米对我们来说就挺小的了,可是这张卡的厚度比一厘米还要小,我们怎么办?”

没人说话。

唉,看来这个班的学生确实都不怎么聪明呀,从刚才这个问题还能看出来,这些学生还不怎么习惯主动思考问题呀,任重而道远啊。

“我们就得用比厘米还要小的单位呀,叫什么呢?就是刚才他说的,毫米。”

把毫米两个字写在黑板上。

青辰这么做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用毫米的印象。

接着要讲解的就是让学生们看自己的尺,他也拿了一把尺放在实物展台下面,放大了不知道多少倍展示在白板上。

“为了方便大家看,我把尺子放大了,现在,大家找找,毫米在哪呢?”

点了两个学生到白板上指出毫米的长度,又让所有学生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毫米,再用自己的手比一比一毫米,不断重复一毫米有多长,加深印象。

“好,大家认识毫米了,咱们就来一把实战,使用一下毫米,来,大家测量一下,数学书的厚度。”

通过测量数学书的厚度,一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毫米,二是再次体会毫米比厘米小,第三就是要明白毫米比厘米精确。

第三点比较难,于是又多测量了几样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又发现了一厘米等于十毫米。

这里还遇到一个有趣对问题,就是居然有学生不知道怎么测量,把青辰尴尬地想晕过去。

重点和难点解决了,就该做练习了。

放在平常,毫米讲到这种程度也就差不多了。如果是放在赛课上,这就显得粗糙了,还需要从更深的角度上挖掘毫米的意义。

这毕竟不是比赛,比赛挖的是深度,看的是老师,学生只是配角而已。日常教学,学生是主角,老师要保证全班的学生都能听懂学会,所以采用的方法往往比较直接。

这是不一样的。

很多老师也许讲课一般,但是他们拥有极强的责任心,他们会用精心准备的练习,或者是多次精细讲解来弥补。

但无论老师是怎样的,关键还是要看学生。

懂得学习的学生,无论老师讲的多好或者多烂,他们都能领悟,只不过是领悟地快与慢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