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江东孙氏的崛起之路(六)

白:仲谋先生都等急了吧,接下来我们就跟您好好聊聊。我们就从您接手江东开始吧,当时的局面如何,您又是如何稳固自己的位置的?

权:兄长去世后,江东内忧外困,风雨飘摇。世家大族阳奉阴违,观望局势;地方士民尚未归心,政令难行;边远地区尚未臣服,山民割据山中,不尊号令,不守法度;不久庐江太守李术公开反叛;堂兄孙辅暗通曹操;叔父孙静之子孙暠亦妄图自立;广陵陈登,江夏黄祖尽皆虎视眈眈。我当时年级尚轻,面对这纷繁驳杂的形势,完全失去了方寸,手足无措。

多亏了张公子布,他镇定自若,亲自主持大局,在母亲和大嫂的支持下,率领众将官立我为主,给许昌朝廷上表,说明兄长之事,并申明由我继任,给各地郡县发送公文,令各级官吏恪尽职守,最后他亲自扶我上马,带队巡游,以安民心。

当时曹操与袁绍正在官渡鏖战,面对我的主动示好,他欣然接受,表奏我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认可了由我继承兄长基业。这样一来,我之后的任何动作都将是名正言顺,但凡与我作对的都是叛逆,张公这一招釜底抽薪让当时所有的敌对势力全部陷入了被动境地,难有作为。

李术的庐江之叛是危害最大的,且其暗中必定受到了江东大族的支持,若他再与荆州刘表联合,则江东不复我有,因此必须迅速平定李术叛乱,以警示宵小,震慑外敌。张公与公瑾等人研判形势,首先致信许昌,将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之死归罪于李术(实则是孙策密令李术所为),如此一来,讨伐李术则师出有名,;其次为防止军队被渗透,所以此战由我亲自领军,以孙氏宗族为主力,在表兄徐琨,从兄孙河的协助下,攻打皖城,李术向曹操求救而不得,孤立无援,城破被枭首示众,其三万余部曲被我收编。

回转吴县途中,得知了堂兄孙辅暗通曹操,欲献江东。念其多年来为一直为孙氏一族征战,颇有功勋,我并未因此加害于他,只是将其流放东部并加以软禁。至于叔父孙静长子孙暠,他的所谓自立因为虞仲翔的一番劝说很快就放弃了,并未产生多大危害,我也就未予以严惩。自此因兄长之死而造成的内乱问题基本肃清,广陵太守陈登因病去世,荆州刘表在我剿灭李术后,继续采取守势。江东初定,我也算暂时坐稳了江东之主的位置。

白:那看来在您接手江东的过程中,张昭先生是居功至伟啊。

权:是的,张公名望甚著,正是他的鼎力支持,局面才能迅速得到控制,我对此深怀感激,以师事之,尊称其为张公。除此之外,母亲和大嫂也助我良多,还有公瑾、程普、黄盖、董袭、周泰等众将。特别是公瑾,我当时的官衔仅是讨逆将军,可他却主动带头以君臣之礼相待,进一步维护了我江东之主的身份。

白:那山越呢,在我印象中,这个山越似乎就剿之不尽,几乎见证了东吴的兴衰,您能给详细说说这个山越到底是怎么回事么?

权:哈哈,不错,说起来孤似乎真的跟山越打了一辈子啊。不过要说这山越到底是什么人,还真不好说,因为它的构成实在是太过复杂,既有百越遗民,也有吴中土著,有山贼逃犯,还有地方豪强,甚至南迁避祸的汉人也混迹其中。其实可以这么说,但凡是不服官府管制,割据山林,为祸一方的反抗势力都可以称之为山越,他们没有统一的领袖,都是各自为政。主要分布在江水以南,湘水以东的广大地区,江东诸郡就是其主要活动范围,因为这里山林密布,适合藏匿,清剿不易,故而江东之地山越横行。

白:其实照您这么说他们不过一帮山贼,那能有多少人,为何数十年无法剿灭?

权:不不不,你还是小看了山越了,他们可不是普通的山贼。山越并非未开化的山民,他们懂得开采矿产,会冶炼金属,能打造农具武器;他们知道如何构建山寨,建立防御工事,以确保自身安全;他们依山而居,种地,养殖,狩猎以维持生活。在山中不仅能很好的生存,还可以躲避官府的赋税徭役,免受战火的侵扰,很多人因此举族迁入山中。尽管无法详细统计山越之众到底有多少人,但从历年对山越战争所获青壮来判断,江东之地,山越至少有百万之众,这可不是轻易能够剿灭的啊。

白:天呐!百万之众?怪不得您跟他们打了一辈子。具体讲讲吧,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他们给您带来了怎样的麻烦,您又是如何解决山越问题的?

权:山越数目庞大,且分布广泛,每逢我对外作战,山越必然袭扰后方,致使我始终无法倾尽全力进行扩张。若非如此,荆州刘表早已是我剑下亡魂,曹贼当初还焉敢南征,张文远又如何能在合肥扬名。这些山越如附骨之疽,害得我只能偏居东南,不得寸进。

至于如何解决,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无非就是镇抚结合。派遣能吏分驻各地,颁行优待政策,安抚各地山越之民,以收其心,不过收效甚微,更多的时候还是得靠武力征讨。山越虽非正规军队,但由于常年居于山中,对山地作战颇有心得,非善战之将不能将之击败。我东吴名将很多都是从征讨山越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比如我的两任都督子明(吕蒙)、伯言(陆逊)都是在讨伐山越中脱颖而出,还有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董袭、吕范、凌统、朱治、周舫、贺齐等众将也都曾讨伐山越,尤其是贺齐,他自追随兄长以来,常年为我孙氏讨伐山越,足迹几乎遍及整个江东,在山越之中凶名赫赫。对了,还有最出色的一位,就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他竟然用了短短三年时间,以武力围困和招抚并用的方法将丹阳郡的山越几乎一扫而光,收服山民达十余万人,择其壮丁四万余人编入军队,当真是天纵奇才。经过数十年的征讨,在我东吴后期,江东大部分的山越之民都被迫出山,一部分用来补充了兵源,一部分成为了编户,增加了赋税,山越之患也就不复存在。

白:其实听您这么一说,这山越也并非完全是祸患啊,至少他们可以帮您练兵练将,还能补充兵源,充实户口,增加赋税,利弊参半啊,哈哈。

权:确实如你所说,数十年的征讨让我东吴至少补充了十余万兵源,以及三四十万的劳力,而且我的实际统治区域也得到了较大的扩张。但是若无山越之患,或许我早已荡平江南,甚至可以兵进中原与曹贼争锋,还何来三分天下一说。

白:是啊,或许这就是天命吧。说说江东士族吧,我一直有个疑问,孙氏一门明明就是江东本地人士,为何却总受到江东士族的排斥,乃至敌对。

权:呵呵,这个问题问的好。其实我跟随兄长平定江东时就曾有此疑问,后来还是张公为我解惑。我孙氏乃吴郡人士,寒门出身,父亲为了振兴家族,很早就离开了家乡,十数年间四处征战,为国尽忠,名满天下。但就因为是寒门,加之父亲曾与士族为敌,杀了王叡、张咨,这让江东士族对我孙氏非常不满。后来兄长承继父业,以帮助袁术夺取江东为由渡江自立,江东士族认定我孙氏是外来户,是来抢夺他们的家业的,所以对我们充满了敌意。而且兄长身边的主要部下及部曲都不是江东本地人士,公瑾是江北舒县的,张公是徐州彭城的,东部(张纮任职东部都尉)是徐州广陵的,程普、韩当都是北方人士,黄盖是荆南的,江东士族对我孙氏毫无亲切感可言。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我孙氏都很难获得江东士族的好感,兄长无奈之下,灭杀了一些反抗激烈的世家大族,以确立我孙氏对江东的统治。

白:既然如此,为何不干脆将这些士族赶尽杀绝,重建江东的统治秩序呢?

权:哈哈哈,你这想法够大胆,可谈何容易啊,你太不了解这些世家大族了。

他们控制着江东大部分的土地,人口,拥有规模不等的私人部曲,他们还垄断了文教,各级官吏多出自世家大族,而且各大士族之间往往相互联姻,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对待这些世家大族必须谨慎处理,如果双方能够互相合作,那么他们会源源不断的为你提供赋税、粮食、兵源、人才;若是双方走向敌对,那么他们就会操纵民意,制造动乱,甚至勾结外部势力,将你颠覆。更重要的是我的部下很多人都是士族出身,若是想将士族赶尽杀绝,可能我的内部就先崩溃了,而且我孙氏也将受到天下所有士族的敌对,这后果是难以承受的。

白:看来我想的太简单了。那您是如何做的呢?

权:简而言之,就是平衡。江东治下有多股势力,以我孙氏宗族势力为首的江北士族,江东土著士族,南迁至江东避祸的外来士族,只有各方势力达到均势,都有利可图,江东才能真正稳定,我孙氏才能立足江东,放眼天下。

因此在张公等人的帮助下,我开始广招贤才,延请名士,让宗室以及各个家族的人才都加入到江东的统治架构之中,这样各大势力与我孙氏利益捆绑,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诸葛瑾、鲁肃、朱桓、严畯、步骘、陆逊、徐盛、顾雍、顾邵等人都先后向我投效。

除此之外,我孙氏还与各大家族联姻,以巩固彼此关系。兄长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顾雍之子顾邵、陆康从孙陆逊、朱治之子朱纪,我的长子孙登娶了公瑾之女,

三子孙和娶了张公之孙女,六子孙休娶了朱据之女,七子孙亮娶了全琮的侄女,长女鲁班嫁与了全琮,三女鲁育嫁与了朱据。

然而真正的平衡很难做到,随着我孙氏在江东地位的稳固,对我支持最大的吴中四姓顾、陆、朱、张逐渐开始占据主导,势力迅速膨胀,为防止一家独大的局面,我又扶植了一些其他士族,比如琅琊诸葛氏、钱塘全氏等。总之在我统治江东的数十年间,不断通过扶植、打压、限制等等方法来维持江东各势力的平衡,形成孙氏与士族共治江东的统治模式。

白:其实从您说的这些我能感觉出来,您跟您的父兄最大的区别就在性格上,他们二位处事更加强硬一些,而您却可以刚柔相济,比他们多了一些灵活,而且能屈能伸,不冲动。怪不得伯符将军选您做接班人,江东的复杂局势也就您这种性格方能妥善解决,若换城孙翊将军,估计江东早就大乱了。对了,说道孙翊将军,好像他是被暗杀了,而且您的其他几个兄弟似乎结局都不太好,这中间是不是有什么隐情,您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权:你这是何意,莫非你怀疑我?你且说说我都做了什么?

白:您误会了,我只是听过一些传言,并非我的本意。那我就给您说说我所到的一些事情。关于孙翊公开的说法是死于其家将边鸿的暗杀,而边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受到了妫览、戴员二人的指使,妫、戴二人是被孙翊从山中礼聘出来的,二人不仅不感谢孙翊还将他杀害,而且在孙翊死后他们为何不逃呢?反而还留在丹阳,不久又将您的族中兄弟孙河杀害,妫览甚至还想霸占孙翊的夫人,这都不合常理啊,而且不久您的另一位兄弟孙匡也不明不白的死了,这些事情结合在一起,不得不令人费解啊,您说呢?

权:可笑至极,你说的这些与我有何关系。难不成他们都是我害的?你觉得可能么。妫览、戴员二人是当初吴郡太守盛宪的部下,盛宪因病离任后,许贡继任。兄长夺取吴郡后,看在盛宪颇有名望的份上,就没有杀他,让他在吴郡居住,可他后来竟然私通曹操,我一气之下将之斩杀,妫览、戴员二人担心受牵连就逃进了山中。你觉得他们二人会跟我合作么?

孙翊当初未能继位,心中多少有些不满,这我能理解。稳定江东局势后,我为了补偿他,任命他做了丹阳太守。他莫名其妙礼聘二人下山,意欲何为,我不得而知,但是此二人对我孙氏是极其不满的,他们包藏祸心,私下与孙翊的家将边鸿串通一气,暗害了三弟。这与我有何关联?

至于二人不逃,是因为他们自以为做的天衣无缝,没人知道,届时只需将所有罪责归到边鸿身上,将之斩杀即可。当时我正出征江夏黄祖,孙河得知此事后,前往调查,责备二人看护不利,二人有些心虚,且当时孙翊的部下都认为他二人是始作俑者,只是没有证据。二人担心事情会败露,于是才撕下伪装,将孙河杀害,抢夺孙翊的家财和女人,并联系了曹操任命的扬州刺史刘馥,欲将丹阳郡献予曹操。万幸孙翊之妻徐氏机智,联系孙翊的亲信将官将此二人诛杀。这就是孙翊、孙河之死的真像,真凶就是妫览、戴员,与我无关。至于四弟孙匡,是因为突得急病,药石难医,英年早逝。

白:徐夫人还真是女中豪杰啊。我们换个话题,说说黄祖吧,我印象中,在座三位似乎都跟黄祖有不解之缘啊。

权:不解之缘……哈哈哈……不解之缘!当年诸侯讨董后,刘表老贼窃据荆州,与袁绍联合,钳制袁术。为了摆脱困境,袁术令父亲攻打荆州,黄祖奉命阻击被父亲击败。襄阳被围后,黄祖带兵再战,又被父亲击败,逃入岘山,父亲不知有诈,中伏而亡。自此我孙氏与黄祖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后来,兄长夺取庐江后,追击刘勋,打败了前来救援的黄祖之子黄射,然后兵进江夏,黄祖只身败逃,其妻妾子女七人被俘虏。

我统领江东后,立誓必杀黄祖为父报仇,建安八年我率军西征,大破黄祖水师舰队,正欲攻城,山越作乱,不得以只得回军镇压,此战凌统之父凌操被甘兴霸射杀;

建安九年,我再次领军西征,然而黄祖死守不出,无功而返;

建安十一年,黄祖遣将邓龙偷袭柴桑,公瑾反击,将之击败,邓龙被擒,甘兴霸归降;

建安十二年我令公瑾征讨黄祖,然而不久母亲去世,不得不终止了征伐,公瑾虏其人民而还;

建安十三年春,甘兴霸认为黄祖老迈,建议我倾全力西征江夏,定能功成。当时张公极力反对,但我想曹操即将一统北方,我若再无法夺取江夏,席卷荆州,待曹操南征,我可能就没机会了,所以我力排众议,以公瑾为大都督,再次西征江夏。此战前期异常艰难,江夏军械齐备,守卫严密,我军伤亡惨重,幸得凌统、董袭拼死带领百名敢战之士冲锋,切断敌军守御艨艟战舰之间的联系,鼓舞了全军斗志,最终打败江夏守军,黄祖逃亡途中被骑士冯则追上枭首,我的杀父之仇终于得报,不过此战表兄徐琨中流矢而亡,令人惋惜。

白:从初平三年孙将军离世,到建安十三年黄祖授首,前后十六年,历经数次大战,才报得此仇,真是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