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G NX 12中文版机械设计与加工自学手册
- 槐创锋 刘平安
- 1539字
- 2021-04-03 19:20:26
1.4.4 走刀路线的选择
走刀路线是刀具在整个加工工序中相对于工件的运动轨迹,它不但包括工序的内容,而且也反映出工序的顺序。走刀路线是编写程序的依据之一。因此,在确定走刀路线时,最好画一张工序简图,将已经拟定出的走刀路线画上去(包括进刀、退刀路线),这样可为编程带来不少方便。
工序顺序是指同一道工序中,各个表面加工的先后次序。它对零件的加工质量、加工效率和数控加工中的走刀路线有直接影响,应根据零件的结构特点和工序的加工要求等合理安排。工序的划分与安排一般可随走刀路线来进行,在确定走刀路线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
当铣削平面零件外轮廓时,一般采用立铣刀侧刃切削,如图1-22所示。刀具切入工件时,应避免沿零件外廓的法向切入,而应沿外廓曲线延长线的切向切入,以避免在切入处产生刀具的刻痕而影响表面质量,保证零件外廓曲线平滑过渡。同理,在切离工件时,也应避免在工件的轮廓处直接退刀,而应该沿零件轮廓延长线的切向逐渐切离工件。
图1-22 铣削平面零件外轮廓
铣削封闭的内轮廓表面时,若内轮廓曲线允许外延,则应沿切线方向切入切出。若内轮廓曲线不允许外延(图1-23),刀具只能沿内轮廓曲线的法向切入切出,此时刀具的切入切出点应尽量选在内轮廓曲线两几何元素的交点处。当内部几何元素相切且无交点时,为防止刀补取消时在轮廓拐角处留下凹口,刀具切入切出点应远离拐角。
图1-23 铣削封闭的内轮廓表面
图1-24所示为圆弧插补方式铣削外整圆时的走刀路线图。当整圆加工完毕时,不要在切点处直接退刀,而应让刀具沿切线方向多运动一段距离,以免取消刀补时,刀具与工件表面相碰,造成工件报废。铣削内圆弧时也要遵循从切向切入的原则,最好安排从圆弧过渡到圆弧的加工路线,如图1-25所示,这样可以提高内孔表面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
图1-24 圆弧插补方式铣削外圆时的走刀路线
图1-25 圆弧过渡到圆弧
铣削曲面时,常用球头刀采用行切法进行加工。所谓行切法,是指刀具与零件轮廓的切点轨迹是一行一行的,而行间的距离是按零件加工精度的要求确定的。
对于边界敞开的曲面加工,可采用两种走刀路线。如发动机大叶片,采用如图1-26(a)所示的加工方案时,每次沿直线加工,刀位点计算简单,程序少,加工过程符合直纹面的形成,可以准确保证母线的直线度。当采用如图1-26(b)所示的加工方案时,符合这类零件数据给出情况,便于加工后检验,叶形的准确度较高,但程序较多。由于曲面零件的边界是敞开的,没有其他表面限制,所以边界曲面可以延伸,球头铣刀应由边界外开始加工。
图1-26 边界敞开曲面的两种走刀路线
图1-27分别为用行切法加工和环切法加工凹槽的走刀路线,其中图1-27(c)是先用行切法,最后环切一刀光整轮廓表面。三种方案中,图1-27(a)所示方案的加工表面质量最差,在周边留有大量的残余;图1-27(b)所示方案和图1-27(c)所示方案加工后能保证精度,但图1-27(b)所示方案采用环切的方案,走刀路线稍长,而且编程计算工作量大。
图1-27 三种方案
此外,轮廓加工中应避免进给停顿。因为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力会使工艺系统产生弹性变形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进给停顿时,切削力突然减小会改变系统的平衡状态,刀具会在进给停顿处的零件轮廓上留下刻痕。
为提高工件表面的精度和减小表面粗糙度,可以采用多次走刀的方法,精加工余量一般以0.2~0.5mm为宜。而且精铣时宜采用顺铣,以提高零件被加工表面的表面粗糙度。
2. 应使走刀路线最短,减少刀具空行程时间,提高加工效率
图1-28所示是正确选择钻孔加工路线的例子。按照一般习惯,总是先加工均布于同一圆周上的8个孔,再加工另一圆周上的孔,如图1-28(a)所示。但是对于点位控制的数控机床而言,要求定位精度高,定位过程尽可能快,因此这类机床应按空程最短来安排走刀路线,如图1-28(b)所示,以节省时间。
图1-28 正确选择钻孔加工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