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大禹接班建夏朝

 

大禹治理洪水的成功,让他在华夏部落联盟中的地位迅速提升。而那个时候,帝舜已是一个80多岁的老人了,不得不考虑谁来接班的问题,他认为大禹是最不负众望的人选,便在联盟会议上提出,并得到各部落酋长的一致赞同。他向天下宣布,让位于大禹,并举行了传位仪式,按照联盟的惯例,在帝舜去世之前,大禹只是一个暂时行使天子权力的摄政大臣。而帝舜必须到南方视察,以了解民情。帝舜外出时,除了带着一支军队外,还带着他的妻子娥皇和女英。当他们南巡到湘水岸边时,看见湘江两岸长满青青的竹林,清风习习,岸上的杜鹃花开红似火,与碧绿的湘江水相辉映,景色分外迷人。帝舜看见她们两个人很喜欢这里,便让她们暂时停留一段时间,等候他回来。而帝舜继续他的由北向南的行程。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餐风露宿,一路颠簸,加上年纪太大,帝舜在跨过长江来到苍梧山(今湖南省宁远县南六十里)下时,因病而离开人世,并被埋葬在九嶷山(因山上九个山峰极为相像,故名)上。噩耗传来,百姓都悲伤万分,失声痛哭。而娥皇、女英更是悲痛欲绝,天天对着九嶷山的方向哭泣,滴滴泪水挥洒在竹林里,留下斑斑泪痕,后人便把这种竹子叫作“斑竹”,又称为“湘妃竹”,所谓“斑竹一枝千滴泪”说的就是这个故事。娥皇、女英双双殉情,跳入湘江后,成了湘水女神,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在九嶷山上修了舜庙,在湘江边修了“二妃庙”,供人们祭拜。

帝舜去世以后,大禹按照华夏联盟的惯例,为帝舜举行了祭奠仪式,并公开表示让位于帝舜的儿子商均,由于商均对联盟的贡献不多,影响不大,各部落的酋长都不去朝见商均,而去朝见大禹,都表示拥护大禹作为华夏联盟的领袖,在众多酋长的拥戴下,大禹“就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史记·夏本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就这样诞生了,从此揭开了历史新篇章,同时也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新征程。

大家知道,每一次历史的进步,都会遇到现实的阻碍,政权的巩固比政权的建立难得多。大禹建立夏王朝之后,知道自己身上担子很重,除了兢兢业业工作之外,为了缓和部落之间的矛盾,他封唐尧的儿子丹朱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封帝舜的儿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西北)等。由于地处长江流域,受三苗部落的侵扰与扩张,大禹下决心进行一次大反击。他在“玄宫”举行出师的祭祀仪式,祭祀上天和祖先,并举行誓师大会,大禹发表誓词:“三苗正向我们进攻,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他们那里呀,夜里出太阳,还下了三天血雨,大地开裂,涌出泉水,这是上天要惩罚他们的征兆。我接受上天和祖先的意志,前去讨伐,希望大家同心协力,勇敢杀敌。”

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大禹的军队受过严格的训练,战斗力强,一开打,三苗的酋长就被射死,树倒猢狲散,战争结束后,大禹的统治区,由中原地区扩大到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大禹乘风破浪,利用胜利的声势,召开了各诸侯的涂山会议,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说明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会议的人达万人之多。在这个盛会上,跳起了干羽之舞,演奏了歌颂大禹的“大夏之乐”,诸侯们同声称颂大禹的功德,表示臣服夏朝,岁岁称臣,年年进贡。涂山大会之后,大禹把诸侯们进贡的金子(黄铜)铸成九个青铜鼎,象征着天下的统一, 九州和同,这九鼎成为夏王朝的镇国之宝,是国家和政权的象征。

 

百叶窗

夏启继位:大禹继位十三年后,在一次视察东方时,于会稽逝世,他生前曾指定益为王位继承人。益掌权三年之后,就把王位还给了大禹的儿子启。启生性贤德,懂得调动别人的积极性,协作共赢,得到诸侯们的爱戴,但是,过去选用贤能的“禅让制”却被父子相继承的“世袭制”所取代了,并且延续了几千年。

(参见孟世凯《夏商史话》、李学勤《先秦史》和《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