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古公居岐建周国

 

《大雅·绵》是周人五篇史诗中的一篇,抒写古公亶父由豳迁徙到岐山,并在岐山建立周国的过程。其故事是这样的:周民族发展史上,古公是继后稷、公刘之后,一个影响力很大的民族英雄,相传他是周族始祖后稷的第十二代孙,周文王的祖父。起初,古公继位之后,继续实行后稷、公刘以来治理部落的办法,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为人和气,善于团结别人一起工作,本来豳地的百姓可以在古公的领导下,过着安定舒坦的日子,然而由于外边戎狄部落的侵扰,他们不光抢夺财物,抢占了大片土地作为牧场,还要把古公部落的成员变为替他们放牧的奴隶。真是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大伙同仇敌忾,要和戎狄部落打一仗。古公听到后,耐心地劝导,古公说:

你们选我当君长,目的是让我替你们服务,让你们过上好日子,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如果一时冲动,拼死拼活,你们的父亲,或者儿子战死了,岂不是跟被我杀害一样?我们还是学公刘千里迁徙的经验,到山清水秀的岐山去开创新生活吧!

周邦的人们觉得古公说的有理,大部分的人打好行装,跟着古公走上新的征程。他们渡过了漆水和沮水(今陕西麟游县),越过梁山(今山西麟游县东南部),最后来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刚来的时候,也是很辛苦的,没有房子住,他们掏土为洞,掘地为穴。好在这里的条件好,有发展的余地,正如《绵》诗里所说的:“周原肥沃又宽广,堇葵苦菜像饴糖”,适合耕种,加上古公领导有方,他们掀起了大生产的新高潮,如诗里所写:

丈量土地定田界,

翻地松土垄成行。

从西到东一片地,

男女老少干活忙。

经过几年的奋斗与创业,周邦的老百姓对新生活充满希望,而那些留在邰地的人们也纷纷前来会合,他们高兴地唱道:“古公领导就是好,一切苦恼都扫光。”

在人们有了舒适的住房之后,古公带领族群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绵》诗里描写了人们在劳动时的干劲和同心协力干活的情形:

铲土声声扔进筐,

填土轰轰声响亮。

捣土一片登登声,

削刀乒乓削平墙。

百堵土墙齐动工,

声势压过打鼓响。

诗中连用四个排比句和象声词,夸张地描写了筑版时的情形,特别是最后两句,说百堵大墙,同时拔起,那盛土、填土、捣土、削土的巨大声响,把用来鼓舞士气的大鼓声都压了下去,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劳动工地的浩大声势,同时也表现了人们的创业激情。

宫殿建筑完了,不光很结实,而且很有审美价值,有诗为证:

端正犹如人企立,

齐整犹如利剑急。

宽广好似鸟展翅,

华丽赛过锦毛鸡,

君子登堂心欢喜。

这种像鸟儿展翅飞翔的双翘式结构,不光有飞动之美,而且可以减轻房屋的压力,所以这种建筑模式流传至今,并成为中国特有的结构模式。

随着岐山新生活的创造与发展,古公也喜事连连,其中之一就是与年轻漂亮的羌族姑娘——太姜走进婚姻的殿堂。办喜事的那一天,族群的人们敲锣打鼓,扭着周邦特有的秧歌,喜气洋洋地前来庆贺,犹如族群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其二是族群选举,古公再一次被选为君长,之后,古公设置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个官位,负责族群的各种日常工作,官位的设置和高耸入云的宗庙和宫殿的建成,预示着国家政权的诞生,周族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周朝(由于岐山山下有一大片平原,俗名叫周原,由于古公在这里建国,原为姬姓的族群才被称为“周”,其朝代名才叫周朝)建立,并为将来取代商朝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鲁颂·001.jpg宫》里赞颂道:

后稷子孙人丁旺,

古公亶父叫太皇。

住在岐山向阳坡,

开始准备灭殷商。

 

百叶窗

周室三母

刘向《列女传·母仪传》的“周室三母”中的首位就是太姜,她为人善良贞顺,富有智慧,古公有重大的事情,经常跟她商量。太姜生下三个儿子,分别是泰伯、虞仲和季历。季历就是文王的父亲,季历的妻子叫太妊,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妇女。相传一年秋天,太妊生文王时,有一只红色的鸟落在太妊屋子的窗台上,嘴里还叼着一个帛条,上面写着:“小心谨慎、自强不息才能千秋万代不出漏子。”古公认为这是一种祥瑞,便给孩子取名叫作“昌”,希望他能昌盛周邦,他就是后来的文王。而古公给他小儿子季历取名的用意是,希望他能经受人间的各种磨难,学会做人处事,这样比留给后代许许多多物质财富好得多。

另,何谓风雅颂?指《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诗经》作品的三种类别。但具体说法有所不同,《诗序》认为“风”适用于教化、讽谏,以求得政治风气改善的作品,“雅”是评论王政兴废的作品,“颂”是赞美先王盛德,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作品。朱熹《诗集传》认为“风”是“里巷歌谣”,“雅颂”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词”,现代学者大多认为三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乐调的不同,“风”为地方乐歌,“雅”为西周王朝统治区——王畿的乐歌,“颂”则是周王朝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