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 基层党建品牌创建指南
- 刘朋编著
- 9736字
- 2020-10-28 15:42:18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三农”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执行力量,是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领力量,是农村自治组织建设的领导力量,是农村各项建设和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力量,是农民群众福祉的重要保障力量,是将党要管党、党管干部、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延伸的重要落实力量。当前,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党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根本在于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基层,把全面从严治党延伸到基层,发挥好党组织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基层治理等方面的政治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强化问题导向和实践回应,积极推动党建工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由单向向互动转变、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
一 巩固农村党组织的领导地位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传统。巩固农村党组织在基层各类组织和一切工作中的领导地位,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最终目的和关键所在,也是党建品牌打造的重要方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地位和农村实际情况决定的,是党章、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这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执行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中起着组织者、推动者的作用;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类组织的领导核心,无论是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还是各类社会组织、服务组织,都要在党组织领导下,按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三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重要工作、重要问题,都要由党组织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讨论决定、领导实施;四是肩负着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重要责任,肩负着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责任,发挥着凝聚群众的主心骨作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强调,村党组织要全面领导隶属本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凡是农村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问题都要经党组织研究讨论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四议两公开”,加强村务监督。农村党组织通过什么样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决定重大事项、重要问题和重大工作,基层党组织如何领导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集体经济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责清单如何界定,等等,这些都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全面领导要破解的问题。
二 扩大农村党建覆盖面
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难点热点问题,需要随着农村社会的改革而不断优化调适。扩大农村党建工作覆盖面,有利于克服部分基层党组织的“边缘化”处境,将基层党建融入新经济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新生社会主体中去,避免与转型后社会结构内在要求的长期错位。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成分、社会活动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人员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频繁,党组织设置创新力度不够、领域不宽、覆盖面较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要积极探索把党组织建立在合作社、专业协会、中介组织上,最大限度延伸触角,扩大党组织和工作覆盖面,特别是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的实际,探索推动村党组织之间跨行政区域强强联合、强弱联姻、功能互补,促进村党组织设置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优化区域内的党建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在优化组织设置的同时,要配套考虑党组织隶属关系、组织层次、组织架构、领导成员职数等政策性和技术性问题。扩大党建覆盖面,并非基层党组织的简单扩充数量,我们在完善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组织体系的同时,还要将各种异质的政治资源、利益和需求联结起来吸收并同化于体系之中。
案例一
广东省龙门县:“联村党建”模式
龙门县龙江镇是龙门县首个被两条高速公路贯通的乡镇,沈村、甘坑、六屯、石下交通最为便利,且地域相连、同风同俗、产业相近,但在融入乡村振兴的“大格局”中,都面临“小农村”单打独斗自身发展困难:甘坑是上访问题村,少数村民对国家政策不理解,当地的征地拆迁青苗补偿工作难以推进。石下是基础薄弱村,受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制约,思路、资金缺乏,民生热点问题难解决。六屯是党建示范村,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不足,发展“瓶颈”问题难突破。沈村是软弱涣散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强,难以根除自身问题。为此,龙江镇党委决定,在上述四个村成立联村党总支部,探索“联村党建”模式,构建“党建引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管理高效、抱团发展”的工作新格局,强力推进乡村振兴。
做法
1.建立一个联村党总支。总支部书记由镇委书记兼任,副书记由党建副书记兼任,委员由四个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党组织书记兼任。其他成员从四个村中各选出10—15名党员组成。
2.坚持“二个不变”“三个统一”。所谓“二个不变”,即组织关系不变,党员组织关系按原所在党组织;隶属关系不变,各村党组织书记按原来行政区划包片负责。所谓“三个统一”,即统一规划,新农村建设连片规划;统一部署,每月8号召开联村工作例会;统一执行,联村党建、产业发展、征地拆迁等。
3.突出“四种类型”。一是党建带动型。把强村的做法经验与弱村的主要问题摆上桌面,“比学赶帮”,实现以强带弱;二是服务管理型。共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公共服务、统一社会管理;三是产业发展型。打破村级行政区划界限,充分利用村与村之间的自然条件、产业优势,整体规划,统一打造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产业经济;四是社会治理型。对于任务较重的村,发挥党总支协调各方的作用,做到治安联防、信访联控、项目联建,减少矛盾纠纷,实现融合发展。
成效
实现了组织共建、班子联优、和谐共赢、党群联心,四个村长期没有化解的数个矛盾得到彻底解决,老上访户息访息诉,上访总量比2017年下降88%。实现了村民共富、村社联富。2018年四个村预计人均纯收13000元,比2017年增加3000元,实现了共同致富。
点评 “联建”联出大效益
打破行政格局进行联合党建,是龙门县联村党建的创新之处和实践特色。形式,历来是服务内容、取决于内容的,党建工作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引领,不管什么形式的党建模式都是为了提高党建工作质量。龙门县联村党建,基于各村的长短特色,推动村党组织之间跨行政区域强强联合、强弱联姻,在横向联合中实现了功能互补,促进村党组织设置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可以说是“拼图”合力,在社会治理、产业发展、服务管理等方面联建联出了大效益,联出了命运共同体,值得点赞。
三 筑牢乡村振兴的党建基石
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农村工作的重大战略,其中组织振兴是保障。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也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目标。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自觉地把党组织工作放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区谋划部署,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成为党员干部引领带动群众创业致富、发展生产、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让广大党员群众在致富、带富、共富中有更多的归属感和获得感。一方面,要带领好群众发展好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村级党组织为民办事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要建强组织堡垒。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要多培养一些小康领路人、产业带头人、科技明白人、市场经纪人、群众贴心人,要把狮子型、全科型干部配备到村“两委”班子上,打造一支立场坚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案例二
四川省开江县:“基层党建+精准扶贫”模式
四川省开江县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创新开展“党旗引航脱贫路、先锋托举奔康梦”主题实践活动,构建了新常态下“基层党建+精准扶贫”的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脱贫奔康的新路子。
做法
1.突出“四个强化”,把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强化思想,凝聚共识,县委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统一全县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出台《关于为打赢扶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十条措施》等制度性文件,建立督导考核机制,组建四个片区督导组,负责督导县级部门、乡镇党委政府、驻村工作组、村支“两委”抓脱贫攻坚工作,并每月向县委书面报告督导情况。强化攻坚队伍建设,选派14名有乡镇工作经历的干部挂任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和脱贫攻坚任务重的乡镇党委副书记、副乡镇长,从县级部门和乡镇机关精选148名干部人才,进驻建档立卡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村主任助理,实现贫困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干部全覆盖和全脱产。强化社会力量动员,组织开展村企结对共建、爱心捐赠和慈善义演、义拍、义展“三项活动”,募集脱贫攻坚善款1020万元。
2.完善“四大体系”,把基层组织堡垒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完善党组织设置体系,紧扣“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主要内容的“四好村”建设目标,推行“一联两带四促”基层党组织“联建共创”工程,充分发挥机关、乡镇、村、学校、医院、企业等资源优势,在全县51个贫困村建立“贫困村+富裕村+企业”“贫困村+帮扶单位+合作社”等“1+N”形式的精准扶贫联合党委。完善联合党委运行体系,采取村务共管、资源共用、基础共建、成果共享以及干部区域内选配的“五位一体”运作模式,由乡镇党委副书记担任联合党委书记,贫困村“第一书记”、企业负责人等担任联合党委副书记,各村党支部书记和乡镇党政办工作人员担任联合党组织委员;完善组织阵地体系,通过新建、资产划拨等方式,解决了42个贫困村无独立活动场所问题,集中打造1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党务、村务、医务、商务、事务“五位一体”。完善示范点引领体系,将全县20个乡镇划分为六大片区,大力推行分双月定主题召开基层党建现场推进会机制,新打造基层党建示范点21个,实现示范点辐射覆盖5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架构起“建示范点、学示范点、示范点辐射带动”的完整链条,确保党建与脱贫攻坚相融共促。
3.实施“四大工程”,把干部人才中坚作用充分激发出来。实施驻村干部培优工程,建立“实施两轮甄别、推行三方承诺、组织四类培训、强化五项保障”的“2345”第一书记队伍选育用管机制。实施村两委干部提能工程,创建“毓秀开江大讲堂”,创办开江村政学校等方式,组织进行脱贫攻坚路径、种养技术、基层组织建设等专题培训。实施村后备干部扩容工程,将新型农民、退役军人、乡村医生、优秀教师等先进群体纳入优秀年轻干部递进培养计划。实施人才队伍助力工程,统筹选派77名各类人才成立“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医疗卫生、教育解困、社会保障、能力提升”六个扶贫攻坚人才志愿服务队,编制精准扶贫“532”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一支全面过硬的脱贫攻坚人才队伍。
4.开展“四项行动”,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起来。开展先富党员“双带”行动,确定20%党员为先富党员,积极发挥先富党员带头、带领致富的“双带”作用。开展贫困党员脱贫示范行动,用好用活产业周转金、小额信贷等金融扶贫资金,通过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支持帮助一批贫困党员第一年实现增收、第二年成功脱贫、第三年努力致富。开展机关党员“结对帮扶”行动。开展流动党员优秀人才回引行动,以农村外出务工经商党员为重点,在全县通过“五个一”活动,即开展发放一封邀请信、开通一个“微信群”等自媒体沟通平台、举办一次“能人”联谊会、组织一次返乡创业恳谈会、召开一次项目推介会,鼓励和吸引外出流动党员、优秀人才带着项目、资金、技术回乡创业。
成效
开江县通过整合农村各类组织,将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致富能人凝聚到村党组织周围,一方面为各类组织保障劳动力,另一方面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2016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109元,同比增长9.6%;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1.9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4.55亿元。
点评 党建活力就是脱贫动力
脱贫攻坚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之战。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通过党建工作凝聚扶贫合力,精准发力,长效推进,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好经验。脱贫攻坚不能单打独斗,要统筹各种资源和力量;要精准发力,因地制宜,不能东施效颦,照搬照抄;要调动好人的因素,同心同德,常态发力,久久为功,主动激发内生动力。这一切关键在党建抓得好不好、实不实。党建活力就是脱贫动力,开江县的“党旗引航脱贫路、先锋托举奔康梦”主题实践活动,“基层党建+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就是这样一条党建引领脱贫奔康的新路子。
四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治理要变样,基层党建来护航。乡村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而乡村党组织则是这神经末梢的核心和关键。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使命。创造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枫桥经验”,成为加强社会治理的一面旗帜,新时代发挥党建引领和保障作用,是加强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农村社会治理是基层党建亟待破解的几个难题之一,如何通过农村党建工作创新,化解基层社会的矛盾和冲突隐患,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是对区县、乡镇党委政府的重大考验,也是提升基层村居“两委”班子战斗力的重大契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全面进步,推动社会治理有序推进、健康发展。新时代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水平,亟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实践探索。
案例三
陕西省汉阴县:党建引领构建“321”乡村治理体系
汉阴县针对镇村干部力量薄弱、联系服务群众不到位、村民自治化程度不高等实际难题,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政治引领、领导核心、组织保障等功能,着力构建“321”(三线两化一平台)基层治理体系,为推进乡村治理有效、构建美丽和谐新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法
1.党支部牵头,织密“三线”联系网络。针对该县镇村干部仅有1300余名、无法直接联系服务26万农民群众的困境,由村党支部牵头,推行“三线”联系群众工作法,延伸组织触角,实现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无盲点。一是党员联系群众。按照“镇党委抓党支部、党支部抓党小组、党小组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一条线,依托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全县有能力的4000余名农村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5813户、16266人,宣传政策法规,收集群众权益诉求。二是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按照“镇人大主席团抓代表小组、代表小组抓代表工作室、工作室联系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一条线,村村建立人大代表工作室,收集听取选民的意见建议,及时分类交办反馈,确保人大代表履职常态化、规范化。三是中心户长联系村民。按照“镇政府抓村委会、村委会抓中心户长、中心户长联系村民”一条线,全县2354名中心户长联系村民,做好信息收集、政策宣传、纠纷调解等工作,构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
2.党支部引领,推行“两化”管理服务。村党支部在抓好“三线联系”的基础上,实行“两化同步”,力促管理服务群众全覆盖、无死角、见实效。一是实行管理网格化。综合考虑行政区划、辖区人口等因素,在各村全覆盖设立一、二、三级网格。一级网格长由村(社区)三委班子成员兼任,二级网格长由村民小组长担任,三级网格长由中心户长担任,每个网格按20—30户、70—120人的规模划分,网格之间有机衔接、不留盲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管理服务体系。二是实行服务精细化。将农户划分为放心户、关心户和连心户,即:家庭经济收入持平和超过全村平均水平且连续三年被评为平安家庭的户为放心户,实行等候“在线”服务;家庭经济收入低于全村平均水平且近两年未被评为平安家庭的为关心户,实行针对性“一线”服务;“三留守”人员、残疾人、贫困户和有服刑或刑满释放人员的家庭为连心户,每户确定一名党员、人大代表或中心户长,实行一对一热线服务,因户施策、帮困解难。
3.党支部主导,建强村民自治平台。建立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监委会为监督主体、村级经济组织为有力支撑和社会组织为有益补充的“六位一体”村民自治平台,建立以德治为引领、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的治理体系。一是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组织群众制定村规民约,逐户签订守约承诺;大力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开展“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活动,提炼推广“沈氏家训”,培育文明新风。二是大力发展经济和社会组织。推广“支部+X+贫困户”、镇园产业联盟、“第一书记+电商”等模式,重点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协会等经济合作组织,切实提升村党组织引领村级发展的能力;引导农民自发成立村级志愿者协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一约N会”,充实治理主体,实现公共事务、社会事务由无人管理到有效管理,提升村党组织的感召力。三是积极开展民主协商。出台《村级民主协商议事制度》,推行“干部说法说政策、群众说事说心声、大事要事民主协商”的“两说一商”工作机制,依托院落会、小组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等形式,对村里公共事务、复杂纠纷等广泛开展民主协商,推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协商格局。四是建设高效信息平台。筹资200余万元建立“321”基层治理大数据平台,研发启用“321”手机App,将综治“9 +X”与党建、脱贫攻坚、“321”基层治理体系、便民服务体系等对接融合,建立村级党组织、三线两化服务、经济社会组织、便民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美丽乡村为一体的“6合1”大数据信息平台,对人、地、事、物、组织等信息实时采集,动态管理,全方位服务。
成效
党建引领“321”治理模式促进了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群众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村党组织“三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2017年度,全县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5.06%,居全省第五位;2017年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29元,实现2694户、9402人增收脱贫。该做法在2017年6月中农办召开的“全国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进行了交流,2018年3月,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下发推广。
点评 为乡村治理提供党建保障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固本之举。乡村治理必须解决自治管理、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等民生问题,同时还要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村霸,引导群众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理性、合法地表达诉求,最大限度地凝聚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正能量。一些农村之所以治理不好,根源在于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号召力,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汉阴县着力发挥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政治引领、领导核心、组织保障等功能,这是构建“321”(三线两化一平台)基层治理体系的关键之举和基础保障。
五 聚焦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农村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提升组织力,是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增强政治功能,是政党政治属性的本质要求。党组织不是一般的社会组织,而是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其根本属性,政治功能是其基本功能。农村党组织是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主角,只要自身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才能真正把党的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农村党建工作创新应着重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过党支部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支部工作的质量,把党组织打造成为农村群众的主心骨。二是把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一方面要选优培强村党支部书记,培育忠诚干净担当的新农村建设“领头雁”;另一方面,要培养党的群众组织力,吸引优秀人才向党组织靠拢,不断扩大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要加强党员队伍教育引导,做好流动党员工作,强化党员意识,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三是联系好群众,服务好群众。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前沿,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才会有坚实基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更加密切,党就会更加有力量。
案例四
佛山市三水区:“直联制”和“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改革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为解决联系服务群众中“谁联系、联系谁、怎样联系、怎样解决问题”等问题,佛山市三水区围绕“最直接、全覆盖、常态化、制度化”核心要求,在全区推行以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为主体,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委委员(两代表两委员)组团履职为协助的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积极探索开展“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改革。
做法
1.加强制度建设。在出台《佛山市三水区驻村(社区)直接联系群众及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基础上,又经反复研究讨论,制定出台了《驻村(社区)直接联系群众工作纪律》《民情日记撰写规范》等系列配套文件。大抓基层建设服务型党组织行动,制订《三水区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专项方案》,同时,进一步明确并细化限时办结制度、协调督促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统筹推进整个工作。同时,统一要求制作流动支架公开驻点信息,每天都摆放于村(社区)显眼位置,提高群众知晓度。
2.扩大覆盖至企业和流动人口。组建72个镇(街道)团队和66个村(社区)团队,在确保全区66个村(社区)都有组团进驻的基础上,针对规模企业及流动人口较多的情况,在重点企业及流动人口集聚区组建团队进驻,确保每户村(居)民、个体工商户和每个驻点单位走访到位。
3. “户情信息卡”联系群众到户到人。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以户为单位建立户情信息卡,实行“一户一卡”,作为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参考和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户情信息卡包括住户情况、入户联系时间、联系记录等要素,并按村组或居住小区汇编成簿,力求实现联系群众到户到人“无遗漏”。
4. “三一”工作法实现联系全天候。在组建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团队的基础上,再组建七个由区委常委、区政府班子成员、相关区属单位干部、区属单位“两代表两委员”组成的区督办团队,每个区团队分片挂点一个镇(街道)。66个村(社区)团队每天安排专人负责接待群众,收集社情民意;72个镇(街道)团队每周二下午2时30分至6时到驻点村(社区)直接联系群众;七个区团队每月安排半天分别进驻挂点镇(街道),督促检查镇(街道)直接联系群众落实情况。
5.推行“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改革。为了让“直联制”更有成效,我们配套推出“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改革,区委设立首期1000万元区专项资金,对群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亟待解决、所需资金在30万元以内的民生实事项目,建立“十天内立马就办”的快速办理机制,及时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6.系统解决群众诉求。一是“菜单式”解决群众诉求。对于收集到的群众反响大、涉及区直职能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通过镇(街道)“点菜”、区委组织部“下单”、区直职能部门“接单”的菜单式处理,有效整合力量,加强联动,形成快速处理问题的机制。二是召开综合协调会议,综合解决群众诉求。
7.形成明察暗访的监督检查制度。建立考勤、明察暗访和通报制度,区委组织部每周二下午安排暗访组明察暗访,对各镇(街道)开展工作情况进行定期通报,督促其尽快改进,并将好的做法与成熟的经验予以通报推广。
成效
经过探索实践,三水区“直联”工作做到联系群众“面对面”,解决问题“实打实”,深受群众和社会好评。“民生微实事”立行立改,群众对此给予了较高认可。“直联制”及“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改革民主测评结果显示,97%以上群众认为该项工作“优秀”。
点评 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佛山三水区通过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制度,让群众反映问题的途径更直接,有效缩短处理问题的时间,及时解决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这种与群众“面对面”“身挨身”的交流方式,在解决问题、增进感情、密切联系的同时,让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的诚意和决心,即便是久而未决的遗留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有效疏导,该举措赢得了民心,真正有效地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