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5年10月26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系统地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我国要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创新被摆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已经开启的“十三五”规划中,党中央进一步明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由此可见,树立并确切实行创新发展战略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对我国未来发展状况及经济走向起着关键作用。

作为创新发展的空间载体,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仅承担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国家自主创新道路的任务,而且还肩负着国家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使命。广东省自2015年11月12日启动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以来,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省内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而言,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还处于创建初期,与国家的发展目标有一定的差距,需要继续加强建设。同时,广东省虽然作为一个经济大省,但是以往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和低端的加工贸易等方式带动,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为改变广东省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就必须牢牢把握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机遇,通过对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规划、构建与经营,提高广东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一、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概要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务院批复建立的第二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位的示范区,其空间跨度涵盖珠三角九市。2015年9月29日,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仲恺、东莞松山湖、中山火炬、江门、肇庆8个国家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称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连同2014年6月已经建立的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逐步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龙头,其他七个城市为支撑的“1+1+7”基本空间格局。

(一)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历程

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新形势下党中央赋予广东省的一项新任务,也是广东省实现创新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作为广东省未来的重点发展战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历程与省内的经济形势紧密相连。纵观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立过程,大致可由以下标志性事件对其进行归纳:

表2-1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大事件

自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成为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创新发展道路的重要载体,各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对建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视程度。广东省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区域,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我国经济强省,广东省一直被视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试验田,为国内其他区域的发展作出示范、提供经验。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将力促自身创新优势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使其本身成为全省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为全省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在未来发展中,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开放创新先行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协同创新示范区和创新创业生态区建设的“主战场”,将通过进一步发挥孵化器在推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核心载体作用,打造全省孵化器发展标杆区,助力广东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和国际性的创新创业中心。

(二)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背景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广东省的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1978年,广东省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86亿元。经过多年的运营,广东省的经济总量不断实现突破,至2016年底,全省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512.05亿元。其中,广东省的核心区域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贡献了79.30%的份额,其地区生产总值为63053.05亿元。

珠三角九市的增长率一度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对全省的经济增长贡献率维持在80%左右。珠三角九市以占全国不到4.4%的人口及不足0.6%的土地,创造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高达8.5%以上的经济奇迹。但是,珠三角地区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建立在不合理的发展模式上,并不可持续。因此,我省必须要审时度势,根据经济运行规律与现实情况,通过建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来推动广东省的经济步入一个新台阶。

1.广东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增长模式亟须调整。

作为我国第一批开放区域,广东在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这些成就却是通过以廉价劳动力为代表的低成本要素资源、以代工或贴牌(OEM)为代表的低端贸易、以房地产为代表的投资政策所取得。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将逐渐消失,依靠廉价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愈发迫切。在新形势下,广东要想实现经济发展转型,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选择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的现代增长模式。

2.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工作要求,争当创新驱动发展排头兵。

从党中央的要求来看,国家对广东一直寄予厚望。不论是早期的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当前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工作,广东省一直充当国家发展战略的排头兵。得益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广东省长时间享受着国家发展进程中所带来的红利。从地方发展战略来看,广东早在2008年就制定了《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用来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进广东的创新驱动发展。

广东省作为最开放的地区,也是最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影响的区域,地方政府必须与时俱进,顺应经济形势。因此,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我省都应当持续而深入地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任务。

3.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增长动能面临转换。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根据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同,将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分为“起飞前的阶段”、“早期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三个阶段。由于各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与经济基础不相同,其经济增长的实现方式也不同。在“起飞前的阶段”,一国因其薄弱的产业基础与落后的技术水平,使自己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土地和消耗自然资源来实现;在“早期经济增长”阶段,由于国内已积累一定的发展经验、具备一定的实力,此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本投资来驱动;而在“现代经济增长阶段”,经济增长应当要通过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来实现。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基于世界各国竞争力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将一国的经济发展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四个阶段。

早在2000年,广东省的GDP已经突破万亿,达到10741亿。2014年,广东省的人均GDP达到63452元,折合10330美元,首次超过1万美元,标志着广东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上数据表明广东将从“发展中经济”向“发达经济”跨越。当前,广东省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未来将努力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广东省的工业化进程也已经完成,需要向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过渡。为此,广东应当采取与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宜的增长方式,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三)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优势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立不但是广东加速转型升级、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机遇,更对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由包括广州、深圳在内的九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转变而来,有一定的建设基础,但在深入建设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经验不足等问题。因此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

1.经济实力雄厚、发展态势良好。

广东省经过往期的飞速发展,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即便近几年全球经济波动较大,广东省的经济运行也保持平稳,主要经济指标波动幅度较小。随着经济结构继续深入转变,广东省适时调整发展策略,推动经济合理化发展,使得省内经济运行出现了更多积极的变化,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6年,广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512.05亿元,占全国GDP的10.7%,连续28年位居全国第一。如果把广东省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目前广东在世界的排位约居第十六位。

除了地区生产总值外,广东省的其他经济指标也表现良好,经济运行呈现出较好的态势。就消费者物价而言,广东2016年的CPI上涨2.3%,低于3%的年度目标,增幅连续5个月持平;就生产者的物价而言,在物价增长政策拉动下,宏观经济企稳筑底,需求增加逐渐传导至工业品价格领域,工业品价格降幅持续收窄。2016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6%,降幅同比收窄2.6个百分点,显示市场需求趋于活跃。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0%,降幅同比收窄2.7个百分点,购进价与出厂价相差同比缩小0.1个百分点,“剪刀差”明显缩小;就劳动力而言,广东省201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7%,控制在3.5%的年度目标以内。全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47.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7万人,分别完成年度计划133.7%和170%的目标。

2.科教资源丰富,高端人才大量集聚。

广东省目前建有147所普通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包括2所985大学,4所211大学。在校人数约为198.58万人(含研究生),专任教师近10万人。“十二五”期间,广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10年的28%提高到2015年的33.02%;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10年的1532.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100亿元,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10年的1044.02亿元(占广东省GDP的2.27%)增长到2015年的2300亿元(占广东省GDP的3.17%)。广州大学城和深圳大学城形成了庞大的高校集群,而珠三角的其他城市也根据自身定位引进、建立起一批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院校,如东莞理工学院、五邑大学等等。除了对科教资源进行投资外,广东还吸引了大量的科研人才。据统计,2016年广州颁发了“人才绿卡”1200张,目前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77人、“千人计划”专家217人,每年来穗工作的海外专家达10万人次。

3.区域创新能力较强,先进技术成果不断涌现。

根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5—2016)》,广东省的综合竞争力在2016年蝉联第一,继续领跑。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6》则显示广东省的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位列第二,稳居第一梯队。同时,深圳市在《中国创新城市指数》中高居榜首,广州市在创新型城市中的排名也位居前列。广东省对创新投入非常重视,至2016年底,全省全年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费用为2003.7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5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研发人员在2015年底就已经超过68万,规模保持全国第一。在技术创新方面,全省加快实现从对外技术依赖型向技术自给型转变,技术自给率达71%,接近创新型国家(地区)水平。在创新能力方面,全省原始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国家大科学中心建设初见规模,并不断实现关键领域重大突破,在中微子、超材料、基因组、干细胞、移动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跻身世界领先水平。在研发系统方面,广东省2016年拥有县及县级以上国有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36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5920个。在创新产出方面,广东省2016年全年科技成果1963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140项,应用技术成果1805项,软科学成果18项。全年专利申请受理总量505667件,包含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155581件。全年专利授权总量259032件,增长7.4%,居全国首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8626件,增长15.4%。全年《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23574件,增长55.2%,居全国首位。截至2016年底,广东省有效发明专利量168480件,居全国首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5.53件。全年经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登记技术合同1748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789.68亿元,比上年增长19.0%。

4.产业基础扎实,集聚优势明显。

广东的商贸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早在晚清时期,近现代企业蓬勃兴起,产业基础良好。改革开放后,现代产业更是迅猛发展,不断更新换代。经过多年的成长,广东基本建成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和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先进材料制造业和先进电子信息制造业为重点领域的先进制造体系。除了制造业外,广东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也不断提高发展水平,传统产业则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近些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一些对未来经济走向有着深远影响的现代产业快速成长,表现活跃。比如,广东的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在“十二五”时期的总量日益增加、资产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由2010年的4390家增加到6194家,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资产总计为26882.61亿元。2016年,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4278.00亿元增加到8817.68亿元,而先进制造业的增加值为15739.78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9万亿元。

除了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外,珠三角还形成了集聚经济效应。首先,广东作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对省外人员产生了极强的吸附作用,众多劳动力迁往该地。据统计,广东省的人口流入规模全国居首,占当地常住人口的30%左右,并且流入人口以壮年劳动力为主;其次,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广东省聚集了各产业的上下游生产链,整合了生产过程;最后,深圳作为地区金融中心,引导着巨额的资金在珠三角流通。

(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面临的问题

1.制造业出现低成本路径依赖,产业转型升级缓慢。

长期以来,珠三角借助地缘优势,通过吸引外资,采用“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生产模式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这种“三来一补”的方式技术含量较低,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珠三角地区涌入了大量低技能的劳动力,为低端产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要素。然而,这种持续性采用廉价劳动力的做法强化了厂商对自我定位的预期。另一方面,当大量厂商采用低水平的技术进行生产时,也使得劳动力的预期得以强化,使得劳动力进行自我提升的动力减弱。这种低水平的生产厂商与低技能的劳动力很可能会将珠三角的产业锁定在低端发展,从而导致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2.缺乏统一规划指导,跨区域协调困难。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以城市群为基本单位所建立的示范性区域,它涵盖9个地级市,多个县级市及高新区,其空间跨度与规模远超已建立的任何自主创新示范区,并且在全国范围没有可参考的建设经验及管理办法。尽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广东就已经提出珠三角一体化的概念,并且试图通过打造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经济圈这一策略来过渡到珠三角一体化。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珠三角一体化的进程并没有加快,各城市之间的资源流动障碍、行政壁垒依然坚固。由于各城市的发展定位不同、市场化程度不同导致各城市之间的创新工作也不相同。各城市倾向于从自身发展目标出发,各自为政,难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通用管理体制,难以形成自主创新发展合力。

3.经济增长过度倚重工业与投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据统计,广东省2016年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34372.46亿元,同比增长6.2%,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43.2%。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41446.01亿元,增长9.1%,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2.1%。三次产业结构为4.7∶43.2∶52.1。虽然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值逐年减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差距还是非常大。另外就固定资产投资而言,广东省2016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33008.86亿元,同比增长10.0%。其中,项目投资22701.06亿元,增长5.6%,而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更是超过万亿大关,达10307.80亿元,同比增长20.7%,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8.4%,总量居全国第一。这种产业结构及依靠投资驱动的方式明显落后发达国家及地区。由于过度地依赖工业及投资驱动,导致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使得珠三角的生产性服务功能不足、产业集中在价值链较低端,不利于自主创新驱动的推进。

4.传统增长动力衰减,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

依托对外开放先机及上世纪末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和转移的大趋势,广东省成功切入全球生产体系,开创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沿海工业化道路。西方国家之所以会将加工、生产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是为了获得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及生产资源。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驱动下,欧美等发达国家必定会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构建产业链,形成新一轮的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和转移。随着我国劳动力生产成本的上升、环保主义的兴起等原因,广东省传统的生产优势将会逐渐消失,传统增长动力逐渐衰减。

另外,就贸易结构而言,广东省的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2016年,广东省的加工贸易额为15758.59亿元,占出口贸易总额的40%。进口贸易额为8710.09亿元,占进口贸易总额的37.0%。据研究,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中,国内创造的价值仅占产品价值的18%~26%,涉及外发加工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电器设备制造业中,这一比例更低于10%。而这两个行业一直是珠三角产值最大和出口最多的行业。因此珠三角出口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弱。试图通过进出口贸易、“市场换技术”等政策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难以奏效。

5.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能源瓶颈日益凸显。

从能源资源分布来看,我国的地域分布极其不均衡,煤炭、水能等资源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相对匮乏。珠三角属于资源短缺的地区,能源主要依靠外省流入。然而,珠三角又是高耗能区域,本土资源往往不能满足自身需求,例如,广东需要通过西电东送工程来解决电力紧缺的问题。

据统计,广东省2016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4564.8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7%。单位GDP能耗为0.183吨标准煤/万元,约合1.26万吨标准煤/亿美元。全社会用电量5610.13亿千瓦时,增长5.6%。其中,工业用电量3602.65亿千瓦时,增加4.5%。可以看到,广东省不论是在用电还是用煤方面,消耗量巨大。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