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勤政治国

勤政治国,是古今中外廉洁官员的一种品质和责任。在这方面,宋太宗有着可圈可点之处。

分别以武功、文治开创宋王朝300年基业的宋太祖、宋太宗兄弟两人是宋初政治的主角,兄弟两人前后相承,一个初创开拓,一个稳定发展。

宋太宗赵光义(939—997),涿州人。青年时代因为其兄赵匡胤已在高位的关系,使他处于统治集团上层,目睹和参与了统治者上层的斗争。生活的教科书给予他的多是政治斗争的内容,从而他练就了这方面的才能。太宗登基之时,北宋建国仅仅17年的光景,一切还都在初创时期,五代时形成的割据局面,还没有完全结束。钱俶称王吴越、陈洪进占漳泉,北汉偏霸太原。北宋的制度、政策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所有这些都是摆在太宗面前的严峻问题。而就太宗来说,在封建世袭制下,他的即位并不是十分名正言顺,面对一个人情未安、众心未顺的局面,他急切想稳定局面巩固自己的统治。他认为应当像太祖那样建功立业,才能镇抚人心,提高威望。因此,太宗即位后,审时度势,决心要以太祖为榜样,勤政廉政,体恤民情,了解民意,以创造赵宋王朝的太平盛世。

太宗即位不久,就特降诏书令群臣议论政事,凡认为应该当面论奏者,及时召见,从不延误。他多次鼓励群臣直言,勿存疑虑,使文武百官无论名位高低,只要是闻得民间利弊及时政得失者,都毫不隐瞒地上书直言。太宗淳化二年(991),还恢复了百官依次奏对制度。每逢起居日,接见群臣征求意见,对群臣所上奏章,太宗都要亲自一一阅览。如发现有可用的意见,必定进行奖赏,“如无所取,亦不加罪”。

太宗继承太祖亲试举人的做法,自出试题,复试进士及诸科之人。也过多过问官员的考核和任命,以防弊端。太宗担心大理寺、刑部的官吏断狱时舞文弄法,便特设审刑院于禁中,各地上奏的案件,皆由其加盖印记交付主管部门进行检断,并上奏皇帝。这种多方监督、互相牵制的方法,使舞弊者无机可乘。为了防止刑狱冤枉泛滥,宋太宗还亲自听断狱案,亲自录问京城在押囚犯,力求做到一丝不苟。

淳化四年(993),京郊百姓牟晖击鼓鸣冤。太宗召问,牟晖诉说他家丢了一头猪,太宗便赐给他一贯钱作为赔偿。类似小事仍由天子过问,太宗也觉得有些可笑,但他从中认识到越是细小的事情,越不能苟且,只有以此心“临天下”,才能使民无怨。所以太宗录问京城所押囚犯,常常是天黑才结束,侍臣们也多次以其劳苦过甚而劝止。太宗却说:“不然,倘惠及无辜,使狱讼平允,不致枉挠,朕意深以为适,何劳之有?”

所以,在太宗统治的22年间,始终是勤勤恳恳,不敢懈怠,常常是黎明即到前殿受朝、听政,直到天很晚才作罢,但随后又去崇政殿决事。他在总结唐末帝专委臣下,导致天下分裂的教训时说:“朕虽德愧前王,然于政事,靡敢怠惰。天下事急若奔驷,日日听断,尚恐有照烛不至者,而况唐末帝王,深处几重,民间疾苦,何尝得知。每一思之,诚可警畏。”

宋太宗勤于政事的同时,还深以游猎声色为戒,深夜观书,以避六宫之惑。他喜欢读书,以期获得前代安危治乱之鉴。太宗很注意从历史上汲取经验教训,他深入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材料,以便针对具体情况,制定政策,做到有的放矢。宋太宗十分注意搜集图书,曾多次下诏求购图书。他认为:“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无书籍,何以取法。”

在广泛搜集图书的同时,宋太宗先后组织了一批文人编纂了几部大型类书,如《太平御览》共一千卷,太宗日读三卷,因事或缺,则暇日追补。正是由于他有心观察学习,吸取各种教训、经验,所以他的政治才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宋太宗勤政治国,特降诏书令群臣议论政事,亲自一一阅览,并建立制度加强对官员进行监督,过问、处理老百姓的民间疾苦和小事,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他创造出了闻名遐迩的赵宋王朝的辉煌时期。他万机躬亲、勤政治国的故事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