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屈大均《广东新语》Guangdong Xinyu by Qu Dajun

明末清初广州人屈大均,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吾粤金山珠海,天子南库,自汉唐以来,无人而不艳之。计天下所有之食货,东粤几尽有之;东粤之所有食货,天下未必尽有之也。”

“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一语,经常为当代学者引用,并把它作为清代广州繁华富裕的见证。其实早在南宋初年,此话已经流传。叶庭珪在《海录碎事》中写道:“《市舶录》云:市舶者,其利不赀,榷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也。”事实上,以“金山珠海,天子南库”形容明清时期的广州市舶之利及其对国家财政的贡献,毫不为过。明朝中叶以后,随着海外贸易转型、澳门开埠与“广中事例”的确立,中国海外贸易有向广州集中之趋势。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收复台湾,第二年宣布开海贸易,并决定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作为海外贸易管理机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规定广州对西洋“一口通商”,往返广州港的外国商船大增,进出口总额与关税收入不断增加。

乾隆二十二年至三十九年(1757—1774年),到广州贸易的欧洲各国商船平均每年有21.6艘。乾隆四十年(1775年)英国商船来华后,外国商船进入广州的数量逐年上升,其中乾隆五十年至六十年(1785—1795年)平均每年57.5艘。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广州进出口贸易总值为5, 545, 847银两;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进出口贸易总值增加为12, 560, 177银两;道光十年至十三年(1830—1833年),进出口贸易总值达到22, 636, 249银两。贸易总值增长幅度很大。

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A Sketch Map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嘉庆以后,来华外国商船进一步增加。嘉庆元年至二十五年(1796—1820年),进入广州的欧美商船平均每年73.2艘。道光头十年间(1821—1830年),每年到达广州的外国商船明显增多。其中,道光十六年(1836年)六月至十七年(1837年)五月,外国商船进广州港的数量达到213艘。

明清时期朝廷通过设置市舶司和海关,对海外贸易实施垂直管理、垄断经营,获取关税收入,为朝廷创造巨额的财政来源,广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子南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