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走进古镇

第一节 古镇的地理区位

“龙郡地处边陲,界在氐羌,松峰积雪,六月如银。柳笛凄凉,三春迟暮。地则刀耕火种,人半耐冷披毡。其地四塞,舟车不到”载于《平武县建置沿革志》之《概述》,第331页,曾维益著。该文于《龙安府志》(清道光板藏,邓存咏等辑修)1996年再版时收纳其中。。这是清人对于龙安府的地理气候及人居的记载。本文所言及的古镇即位于该府的东南片,具体为北纬32°东经104°,今处九环线公路与成青路交汇处,同时也是涪江与石坎河相汇处。涪江穿越崇山峻岭,奔腾而下,而公路沿江而建,顺应山势与水势一路南下70公里直至江油、110公里至绵阳,然后是成都平原。逆水而上,山势愈发险峻,植被愈发茂密。50公里处为平武县城,为县治所在地。再西北直行,则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内有白马藏族等多个民族乡,随后即进入九寨沟,此处即为享有“童话世界”的国家级旅游胜地九寨沟风景区。

古镇以明月渡大桥跨涪江两岸,该渡口在建桥以前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古镇地处涪江南岸,为一0.48古镇所在坝子面积地震前后有所变化,原来场镇面积为0.25平方公里,后经过重建规划与河滩整治及堰沟填平,现场镇面积0.48平方公里。平方公里的平地。本镇即以该坝子为核心,场镇即在此。河岸东为何家坝村,与古镇场镇隔河相望。历史上一直未曾建桥,两岸人以渡船为工具,相互往来。东岸坝子较小,其后即为以左担山为主之绵延群山,北为一独立山体凤翅山,东北向有一河流名为石坎河,汇入涪江。沿河而上,有坝子若干。再东北沿阴平古道阴平古道:以三国时魏将邓艾伐蜀暗渡此道而著名,屡见于史籍,为世人所瞩目。其北起古阴平郡(今甘肃文县),东南止于平武县古镇,全程两百余公里。摩天岭至古江油戍,其中有一段崎岖小路,即“阴平左担道”,《方舆胜览》载:“自文州界青塘岭(摩天岭)至龙州一百五十里,自北而南者,左肩不得易所负,故谓之左担道。”《青川县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59页。向即为水观乡,并出平武境进青川境。

两河相会后,向西南绕行,自然勾画出古镇场镇的地理界线。往下就是古镇水电站涪江上有水电站多座,多为华能电力公司所建,并入国家电网。而古镇电站为当地政府所建,并入地方电网。该站修建过程中遗留下许多问题,在灾后重建中又有所表现。地震中该站完全被毁,死亡职工多名。后来该站得以重建。,随后穿过几个稀疏的村庄,下行相继进入响岩、平通等镇。以场镇为核心,其东部为河流所阻,过河流即为群山,其有一盘山公路,通向903903为中国绵阳核研究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工业区并至江油,山坡山坐落着丫头坪、檬子树等村庄;西北为通江、团结、旧州等村庄;西部则为大山所碍,沿盘山公路绕至山后,则为水晶、互助等村庄。古镇的26个村庄就分散在环绕的山峦中,而两条河流的沿岸坝子上则汇聚着更多的人口及经济生产与社会活动。

整个古镇北以涪江大桥(又名明月渡大桥)上平武县城及九寨,南以九环线下成都,东以成青线至903及江油,西为高山阻隔,整个古镇的对外交通依赖于北之涪江大桥,南之九环线路况,东之成青线及过江渡船。北高南低的地势特征及逆河而上与顺河而下的交通让每一个古镇人对即将外出的人的问候总是这样开始:“上去啊?还是下去?”也就是北上去县城或者更西北的民族乡镇那里呢,还是南下去涪江下游处绵阳或者成都平原等地区呢?他们对于下去是非常向往和渴望的,他们将城市的生活称之为“好安逸”,意思是“出门不用爬山,睁眼不用看山”。这种比较不仅发生在该镇对外界城市的比较中,即使在该镇内部,比较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场镇虽相较于绵阳与江油等地倍感闭塞与不便,但是相较于很多地处深山之村(他们将那些生活在非场镇区域的村民称之为“住在那山上的”、“住在那沟里的”或者统称为“乡里的”)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故场镇上的姑娘不愿意嫁给山上或者沟里的小伙子,而宁愿在家中招赘(或称之为“抱儿子”),更以能够嫁到县城或者绵阳市里为荣,场镇上的小伙子也因为地理优势很轻易娶得山里或者沟里的美丽姑娘。而山里或者沟里的小伙子大多只能通过外出打工等形式将外界姑娘带入山中或者在本地入赘。

图2-1 古镇在平武县的地理位置

图2-2 古镇场镇及周边村社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