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题解】
温疫之邪传里,贵在用泻下之法。但泻下之法,历来是被很多医家忌惮的。在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所论多为外邪从表而侵袭人体,在治疗上强调解表,慎用泻下,所以有“下不厌迟”之说。吴又可之前的医者,都受《伤寒论》影响,往往必须大便干结,方敢议下,用下法后,也必须见到干结的大便才放心。吴又可则打破了这些顾虑,道破承气汤的真谛:不仅仅是用来泻下结粪的,还是用来逐邪的。其中所列三承气汤,均来自《伤寒论》,但不拘于原著剂量配比,这也是一大突破。
温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不必悉具,但见舌黄、心腹痞满①,便于达原饮加大黄下之。设邪在膜原者,已有行动之机②,欲离未离之际,得大黄促之而下,实为开门祛贼之法③,即使未愈,邪亦不能久羁。二三日后,余邪入胃,仍用小承气彻其余毒④。
【注释】
①痞满:痞塞满闷。
②行动:指邪气松动后,或达表或入里,开始传变。
③开门祛贼:这里指用泄下法祛除病邪,给病邪以出路。
④小承气:指小承气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彻:撤除,撤去。
【译文】
温疫,可以泻下的病症大约有三十多种,不必都具备,只要见到舌苔黄,心腹痞塞满闷,就可以用达原饮加大黄来泻下。如果邪气在膜原,已经开始松动,即将传变,在要离开膜原而又没有离开之际,有了大黄的促进,于是往下行,其实就好比把门打开,把贼赶走。即使病没有好,邪气也不能久留。两三天后,残余的邪毒进入胃腑,仍然用小承气汤清除。
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①,愈后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但要量人之虚实,度邪之轻重②,察病之缓急,揣邪气离膜原之多寡,然后药不空投,投药无太过不及之弊。是以仲景自大柴胡以下③,立三承气④,多与少与,自有轻重之殊。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⑤。
【注释】
①掣(chè)肘:本义是拉胳膊,比喻从旁干扰、牵制别人的工作。
②度(duó):揣度,推测。
③大柴胡:指大柴胡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组成。
④三承气:即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均出自《伤寒论》。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小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大、小承气汤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调胃承气汤由大黄、甘草、芒硝组成。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⑤下不厌迟:是后人对《伤寒论》中下法的总结,因为伤寒之邪从表而入,表邪未尽时切不可用泻下法,所以伤寒有“下不厌迟”之说。
【译文】
大凡外邪入侵人体,贵在尽早赶走,要乘着病人气血没有乱,肌肉没有消瘦,津液没有耗尽,人还没有到病危状态,用药才不至于受牵绊,愈后也容易恢复。想要治病的万全之策,不过是知道邪气在哪里,尽早拔去病根为主要考量标准而已。只需要衡量病人的虚实,推测邪气的轻重,观察病情的缓急,揣摩邪气有多少离开了膜原,然后药不漫无目的地用,用药不会太过,也不会不够。所以,张仲景在大柴胡汤以后,又立了三承气汤法,多用少用,自然有轻重的区别,不可拘泥于“下不厌迟”的说法。
应下之证,见下无结粪①,以为下之早,或以为不应下之证误投下药,殊不知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必俟其粪结,血液为热所搏②,变证迭起,是犹养虎遗患③,医之咎也。
【注释】
①结粪:指大便秘结。结,凝结。
②搏:扰动。
③养虎遗患: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比喻纵容敌人,给自己留下后患。
【译文】
当用泻下的病症,见泻下后并无结粪,就认为泻下过早,或以为这是不应泻下的病症而误用了泻下药,殊不知承气汤本来是用来为驱逐邪气而设计的,并不是专门用来泻下结粪的。如果一定要等到有结粪才敢用承气汤,势必使血和津液被邪热所伤,出现各种变证,这是养虎遗患,错在医者。
况多有溏粪失下①,但蒸作极臭,如败酱,或如藕泥,临死不结者,但得秽恶一去②,邪毒从此而消,脉证从此而退,岂徒孜孜粪结而后行哉!假如经枯血燥之人③,或老人血液衰少,多生燥结;或病后血气未复,亦多燥结。在经所谓“不更衣十日无所苦”④,有何妨害?是知燥结不致损人,邪毒之为殒命也。要知因邪致热,热致燥,燥致结,非燥结而致邪热也。但有病久失下,燥结为之壅闭,瘀邪郁热,益难得泄,结粪一行,气通而邪热乃泄,此又前后之不同。总之,邪为本,热为标,结粪又其标也。能早去其邪,安患燥结耶?
【注释】
①溏粪:大便不成形,形似溏泥。溏,不凝结,半流动的。
②秽恶:秽浊、肮脏的东西。邪气在人体内酝酿,渐由无形而至有形,尤其是入胃后,以秽浊的形式存在。
③经枯血燥:经络脏腑津液亏乏,血亏而燥。
④更衣:上厕所的委婉说法,此处指排大便。“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语出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译文】
况且,经常有溏粪没能泻下,只在体内被热气熏蒸得非常臭,像腐烂了的酱,像藕塘里的淤泥,到死也不会结成硬粪的,但只要这些秽浊肮脏的东西去掉了,邪毒从此就消失了,症状退去,脉象从此恢复正常,哪里需要非等有结粪然后再泻下呢!如果是经脉枯涸、血液枯燥的人,或者老人血和津液都亏虚衰少,就会多有大便燥结;或者病后气血没有恢复,也多有大便燥结。这就是《伤寒论》中所说的“十天不解大便也没什么难受”,这有什么妨碍和害处呢?可见,大便燥结并不会伤人,邪毒才是要人命的。主要应认识到是因邪气导致热,因热导致燥,因燥导致大便干结,并非因为大便燥结导致邪热。只是也有这种情况,久病未能泻下,大便燥结,壅闭气机,体内瘀结郁滞的邪热更加难以排出,干结的大便一解下来,气就通了,邪热就泄出来了,这又和前述不一样。总之,邪是本,热是标,干结的大便又是标,如果能尽早去邪,哪用担心大便燥结呢?
假令滞下①,本无结粪,初起质实,频数窘急者②,宜芍药汤加大黄下之③,此岂亦因结粪而然耶?乃为逐邪而设也。或曰:得毋为积滞而设与?余曰:非也,邪气客于下焦④,气血壅滞,郁而为积,若去积以为治,已成之积方去,未成之积复生,须用大黄逐去其邪,是乃断其生积之源,荣卫流通⑤,其积不治而自愈矣。更有虚痢,又非此论⑥。
【注释】
①滞下:指痢疾。
②频数窘急:次数多且泄下前困难急迫。
③芍药汤:药味组成为:白芍、当归、槟榔、厚朴、甘草。详见“战汗”条。
④客:袭入并停留。
⑤荣卫流通:荣气和卫气流行通畅。
⑥更有虚痢,又非此论:疑为衍文,或为后人批注误入正文,故删去。虚痢指虚症痢疾,在杂病之列,而本书论温疫,若有痢疾兼证,皆为实证,无需此句。
【译文】
如果是痢疾,本来没有结粪,刚开始的时候,病人身体还很好,下痢次数多,窘迫急痛,宜用芍药汤加大黄以泻下,这难道也是因为有结粪才用的吗?这其实是为驱逐邪气而用的。有人说,难道不是为清除积滞而用的吗?我说:不是。邪气停留在下焦,气血壅滞,产生郁积,如果以去积为治法,已成的积滞刚去掉,新的积滞又会产生。必须用大黄把邪气攻逐出去,这才是截断了积滞的源头,营卫流通了,其积滞可以不治而愈。
或问:脉证相同,其粪有结有不结者何也?曰:原其人病至,大便当即不行,续得蕴热①,益难得出,蒸而为结也。一者其人平素大便不实,虽胃家热甚②,但蒸作极臭,状如粘胶,至死不结。应下之证,设引经论“初硬后必溏,不可攻之”句③,诚为千古之弊。
【注释】
①蕴热:蕴积而生热。
②胃家:与胃相关的消化系统,通常包括胃、大肠、小肠等。
③初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指大便解出时先干后稀溏,为脾虚证,不可再度攻下。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译文】
有人问:脉象、症状都相同,为什么大便有的干结,有的不干结呢?我说:因为有人刚病的时候,大便马上解不下来了,接着邪热蕴积,大便就更难解出,被热蒸干了其中的水分,变为干结。或者这个人平素大便就不成形,虽然肠胃邪热很盛,也只能把粪便熏蒸得极臭,像粘胶一样,到死都不干结。这些都是应该泻下的症候,如果执着于《伤寒论》中“初硬后必溏,不可攻之”的字句,就是几千年来留下来的弊病了。
大承气汤①
大黄五钱 厚朴一钱 枳实一钱 芒硝三钱
水、姜煎服,弱人减半,邪微者各复减半。
小承气汤
大黄五钱 厚朴一钱 枳实一钱
水、姜煎服。
调胃承气汤
大黄五钱 芒硝二钱五分 甘草一钱
水、姜煎服。
按:三承气汤,功用仿佛。热邪传里,但上焦痞满者②,宜小承气汤;中有坚结者,加芒硝软坚而润燥③,病久失下,虽无结粪,然多粘腻结臭恶物,得芒硝则大黄有荡涤之能④,设无痞满,惟存宿结而有瘀热者⑤,调胃承气宜之。三承气功效俱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也。不奈汤药者,或呕或畏,当为细末,蜜丸汤下。
【注释】
①大承气汤:本方与后文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合称三承气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本书剂量与原方有出入,不可拘泥,宜临证参酌。
②痞满:痞闷胀满。
③软坚:使坚硬的东西软下来。芒硝味咸,咸能软坚,又能润下。
④荡涤之能:即洗涤推荡的作用,能去掉肠胃中的秽浊。
⑤宿结:因宿便未下而产生的硬结。瘀热:因气血瘀滞而导致的邪热。
【译文】
大承气汤
大黄五钱 厚朴一钱 枳实一钱 芒硝三钱
用水加姜煎服,体弱者剂量减半,受邪轻微者剂量再减半。
小承气汤
大黄五钱 厚朴一钱 枳实一钱
用水加姜煎服。
调胃承气汤
大黄五钱 芒硝二钱五分 甘草一钱
用水加姜煎服。
按:三种承气汤,功用差不多。当热邪传里,只有上焦痞满胀闷,适宜用小承气汤;肠胃中有坚硬结粪,可加芒硝滋润燥结,将其软化,病久未能及时用下法,即使没有结粪,但有很多黏腻秽浊恶臭的东西在里面,有了芒硝,则大黄有洗涤推荡的作用。假如没有痞满,只有宿结和瘀热,可用调胃承气汤。三个承气汤的功效都在大黄,其他都是治标的药。如果有人受不了汤药,吃了就会呕吐,或者对汤药心存畏惧,可以把这些药打成细粉,加蜂蜜搓成丸子,开水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