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黄疸是腑病,非经病也。

【题解】

发黄即黄疸,这里之所以说发黄,是纯从现象上讲,以免读者陷入黄疸这个病名当中。上一篇说,蓄血可能导致发黄,攻下蓄血,则发黄自愈。本篇则专言邪郁经气所致的发黄。茵陈汤是仲景方,但吴又可对茵陈汤的解释,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其否认阴寒黄疸,亦是新颖之论,后多为众人所不容。然而,人皆不容而我能容,择其善者而从之,是学医者的度量。

疫邪传里,遗热下焦,小便不利,邪无输泄,经气郁滞,其传为疸,身目如金者,宜茵陈汤。

茵陈汤

茵陈一钱 山栀二钱 大黄五钱

水、姜煎服。

【注释】

①邪无输泄:病邪没有泻下的通道。邪气在下焦,入膀胱,本来可以通过小便解出体外,今小便不利,邪气失去了一个出口。

②疸(dǎn):此指黄疸。

【译文】

疫邪往里传变,热邪到了下焦,使小便不利,邪气无法继续泻下,经气郁结不通,变成了黄疸,身体和眼睛黄得如金色,宜用茵陈汤。

茵陈汤

茵陈一钱 山栀二钱 大黄五钱 用水加姜煎服。

按:茵陈为治疸退黄之专药。今以病证较之,黄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栀除小肠屈曲之火,瘀热既除,小便自利。当以发黄为标,小便不利为本。及论小便不利,病原不在膀胱,乃系胃家移热,又当以小便不利为标,胃实为本。是以大黄为专功,山栀次之,茵陈又其次也。设去大黄而服山栀、茵陈,是忘本治标,鲜有效矣。或用茵陈五苓,不惟不能退黄,小便间亦难利。

【注释】

①屈曲之火:屈曲,针对山栀而言,山栀“性屈曲”,而小肠也是迂回曲折,这里意思是山栀可以走小肠,移热于膀胱,使热从小便走。

②标:事物的表象、枝节。

③本:事物的实质、根本。

④胃家移热:从胃、小肠等处转移过来的热。

⑤茵陈五苓: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能温阳化气,利水退黄。其药味组成为:茵陈、茯苓、泽泻、白术、猪苓、桂枝。

【译文】

按:茵陈是治疗黄疸的专药。现在从病症上分析,发黄是因为小便不利,所以用山栀清除小肠中曲折迂回的火邪,体内瘀积的热既然清除了,小便自然通利。应当把发黄看作标,把小便不利看作本。论及小便不利,病的根源不在膀胱,而是肠胃的热往下转移,所以又当以小便不利为标,以肠胃实热为本。所以,大黄才是专门治本的,山栀次之,茵陈又在其次。如果去掉大黄而只服用山栀、茵陈,是忘记本治疗标,就很少有疗效了。有人用茵陈五苓散,不但不能退黄,连小便都难以通利。

旧论发黄,有从湿热,有从阴寒者,是亦妄生枝节,学者未免有多歧之惑矣。夫伤寒时疫,既以传里皆热病也,熯万物者莫过于火,是知大热之际,燥必随之,又何暇生寒生湿?譬若冰炭,岂容并处耶?既无其证,焉有其方?智者所不信。古方有三承气证,便于三承气加茵陈、山栀,当随证施治,方为尽善。

【注释】

①湿热:指湿邪和热邪交织而产生疾病。

②阴寒:指人体内阴气过盛,阳气不足,出现寒证。

③多歧之惑:来源于“歧路亡羊”的典故,指岔路太多了,不知道羊跑到哪一条路上去了。比喻在理解某事物的时候枝节过多,使人不得要领。

④熯(hàn):烘烤。

⑤随证施治:随着症状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治法。

【译文】

过去人们论发黄,有的从湿热论治,有的从阴寒论治,都是妄生枝节,使学习者有歧路亡羊之惑而不得要领。伤寒和时疫,既然已经邪气传里,就都是热病。烘烤万物的,没有超过火的,可见大热的时候,紧接着就是燥,又哪里有机会生出寒湿呢?好比冰块和炭火,怎么可能共存于一处?既然没有这个证,哪里有这个方?智者都是不信的。古方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这三个承气汤证,在三承气汤基础上加茵陈、山栀,根据病证进行治疗,才是最妥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