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叙

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传有九,此治疫紧要关节。奈何自古迄今,从未有发明者。

【注释】

①温疫:又作“瘟疫”。在吴又可的术语体系中,“瘟疫”即“温疫”。详见本书“正名”条。

②异气:区别于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的一种独有的邪气。

③传:疾病的传变。吴又可认为温疫的传变有九种方式,详见“统论疫有九传治法”条。

④关节:关键点。

【译文】

温疫这种病,不是风,不是寒,不是暑,不是湿,而是天地之间另有的一种邪气所感而成的病,它的传变方式有九种,这是治疗温疫病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奈何从古到今,没有被发现和阐明。

仲景虽有《伤寒论》,然其法始自太阳,或传阳明,或传少阳,或三阳竟自传胃。盖为外感风寒而设,故其传法与温疫自是迥别。嗣后论之者纷纷,不止数十家,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证则甚略之。是以业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牍,俱系伤寒。及其临证,悉见温疫。求其真伤寒,百无一二。不知屠龙之艺虽成,而无所施,未免指鹿为马矣

【注释】

①《伤寒论》:东汉医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其中关于伤寒的内容,经晋代王叔和整理,又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而成《伤寒论》。该书以六经为框架,阐述外感病的治疗规律及其误治后的补救措施,共列398条,113方。现存金代成无己《校注伤寒论》本和明代赵开美影宋本《伤寒论》。

②太阳:在这里是指伤寒六经之一,与下文阳明、少阳合称三阳。

③嗣后:从此以后。

④屠龙之艺:《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学得屠龙的技术,但无龙可屠。在此意指伤寒之学虽然高妙,但无法用于治疗当时的温疫。

⑤指鹿为马: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指着鹿,说是马。比喻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此处指刻意将温疫病看作伤寒。

【译文】

张仲景虽然有《伤寒论》,但其论治方法是从太阳经开始,有的传入阳明,有的传入少阳,有的直接从三阳经传入胃腑。此法是为治疗外感风寒而设的,所以它的传变方式跟温疫自然大有区别。后世医家谈论《伤寒论》的非常多,著述不止好几十家,都在讲伤寒,对于温疫证却很忽略。所以从事医学的人所记、所读的长篇大论,都是伤寒的内容。等到临床看病,却都是温疫,真正的伤寒病,寥寥无几。好比学成了屠龙的本事,却无处施展,就难免指鹿为马,混淆是非,误把温疫病当成伤寒了。

余初按诸家,咸谓:春、夏、秋皆是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然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及究伤寒,每至严寒,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发热,总似太阳证,至六七日失治,未尝传经。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间有不药亦自解者,并未尝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狂乱、苔刺等证。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不无轻重之殊。究竟感冒居多,伤寒希有。况温疫与伤寒,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后世,用心可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均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告世;至于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反置勿论?或谓温疫之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乃称散亡之余,王叔和立方造论,谬称全书。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

【注释】

①温病:对以发热、热象偏盛的一类外感病的总称,与伤寒相对。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概括温病的特点是:“发热而渴,不恶寒。”发生于春季的温病称春温、风温,发生于夏季的温病称暑温,发生于秋季的温病称秋燥,发生于冬季的温病称冬温等,此外还有湿温等。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温病称温疫;传染性小、不引起流行的,仍称温病。

②恶(wù)寒:怕冷。多见于寒邪袭表,或者阳郁于里,不能外达。

③太阳证:太阳为三阳之中阳气最盛者,又主一身之表。寒邪伤人,先犯太阳。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最基本的太阳证。

④发黄:指皮肤呈现黄色,又常称作黄疸。谵(zhān)语:即说胡话。苔刺:舌苔有芒刺,多见于热证。

⑤感冒:泛指感受外邪而发病,所指比较宽泛,与现代医学所言之“感冒”有所不同。冒,指感受邪气非常轻浅。故冒风、冒寒,即浅度的感风、感寒。

⑥鹿马攸分:仍用指鹿为马的典故,意为鹿是鹿,马是马,分得特别清楚。攸,语助词,无实义。

⑦王叔和(201—280):名熙,字叔和,西晋医家。他为中国医学做出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译文】

我最初看到,众多医家都说春季、夏季、秋季都是温病,而伤寒一定是在冬季。然而经过多年的比较,温疫一年四季都有,而究及伤寒,都发生在严寒季节,虽然有头疼、身上疼痛、恶寒、无汗、发热,总是类似太阳证,等到六七天,即使没有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也没有传经,变成其他。在治疗上,经常用发散的药剂,一旦出汗,病就会好。也有不用药就能自愈的,并未曾有因为发汗不当而引起皮肤发黄、说胡话、狂乱、舌苔芒刺等症状。这都是感受外邪比较表浅的病,并不是真正的伤寒。伤寒、感冒,都属于风寒,不能说没有病轻病重的区别。毕竟感冒居多,伤寒比较少见。何况温疫与伤寒,其所感受的邪气有天壤之别。现在它们之间的区别很明显,越来越看到伤寒病世上罕见。张仲景认为伤寒是急性病,匆忙间治疗不当,就会伤人,所以写了《伤寒论》以惠泽天下后世,可以说是用心仁厚。但伤寒和温疫,都是急病,伤寒病少,尚有《伤寒论》谆谆教导世人,而温疫要比伤寒多百倍,怎么反而忍心丢在一旁不加讨论呢?有人说,关于温疫,张仲景也另有方论,只不过年代久远,在兵火中遗失淹没了。即使是《伤寒论》也是一些残存的,王叔和在此基础上立方造论,谎称是张仲景留下来的完整的书。所以,仲景关于温疫的论述,未必不是散失了,这是很明显的。

崇祯辛巳,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始发之际,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有不及期而死者;或有妄用峻剂,攻补失序而死者;或遇医家见解不到,心疑胆怯,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然迁延而致死者,比比皆是。所感轻者,尚获侥幸;感之重者,更加失治,枉死不可胜记。嗟乎!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吁!千载以来,何生民不幸如此。

【注释】

①崇祯辛巳:公元1641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始于1628年,终于1644年,也是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

②浙省: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省。南北两直:明朝设南直隶和北直隶,由朝廷直接管理。南直隶是直隶南京的地区,包括十四府:应天府、凤阳府、庐州府、淮安府、扬州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安庆府和徐州、滁州、和州、广德州。北直隶则是直隶北京的地区,包括顺天府、永平府、保定府、河间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宣府和延庆州、保安州。

③阖门:全家。

④不殆:不被陷入困境。

⑤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chōu):如果七日没有自愈,十四日必然自愈,因为“七日一来复”,所以七天是人体的一个周期。但七日当自愈之说,是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针对轻浅伤寒病症而言的,并不适用于温疫。瘳,病愈。

⑥峻剂:峻猛的药剂。往往或补或泻,力度过大,在非常必要时使用,能力挽狂澜,误用则伤人。

⑦圣经:指医圣张仲景的著作。此处说病人的死是因为医圣著作的遗失,略带讥讽语气。

【译文】

崇祯辛巳年,瘟疫之气流行,山东、浙江、南北直隶,感染的人尤其多,等到五六月份,更加严重,有的甚至全家感染。开始出现的时候,当时很多医家误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治,一个个陷入窘境。有的病家误信“七天当自愈,否则,十四天必自愈”的说法,因此耽误了治疗,很多人还没到七天就死了;有人乱用猛药,攻补次第杂乱,以至于死;有的则是医家见识和理解不到位,心疑胆怯,用缓药治急病,虽然没有马上使病人受害,但也因拖延而误人致死,如此等等,比比皆是。如果感染的疫邪轻,或许病人能够侥幸逃脱;如果感受的疫邪重,再加上治疗失误,冤死之人就不可胜数了。哎!拘守古人的方法,于今天的病并不合用,可能是因为今天这些病在古书上找不到明确论述吧,所以用药没有效果,医者迷惘彷徨,手足无措,病者一天比一天危急,病越急,投药越乱。病人不是死于病,而是死于医生的误治;不是死于医生误治,而是死于医圣张仲景著作的遗失。哎!千年来,生民竟不幸到了这个地步!

余虽固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平日所用历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时崇祯壬午仲秋姑苏洞庭吴有性书于淡淡斋

【注释】

①固陋:固塞鄙陋,见识浅薄。此处为自谦之词。

②格:推究。《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

③俟:等待。

④崇祯壬午:即公元1642年。

【译文】

我虽然浅陋,但静下心来,思考这些道理,推究温疫所感染的邪气,它们从哪里进入人体,人体哪里受病,邪气传变的情况,以及我平日所用而且有效的方法,详述于下,等待高明之人指正。

时在崇祯壬午年仲秋姑苏洞庭吴有性书于淡淡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