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序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考辨】

这是《汉志》的总序,清晰明了地介绍了卷内书目的来源:刘向所校之书。这些书主要是秘府所藏。阮孝绪《七录序》曰:“至孝成之世,颇有亡逸,乃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命光禄大夫刘向及子俊、歆等雠校篇籍。每一篇已,辄录而奏之。会向亡丧,帝使歆嗣其前业。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歆遂总括群篇,奏其《七略》。”刘歆《七略》总括的群书还包括一部分温室的藏书,这些书有多少,并不可考。但是《六艺略》书目多有班固自注,对比刘向《别录》佚文,可以知道这些小注主要依据了刘向的书录。因此《六艺略》部分应该以刘向所校书为主。《汉志》书目实质上就是以刘向《别录》为基础,以未央宫藏书为主的图书整理目录。

传世刘向书录都署作“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护左都水使者也称护左冯翊都水,见《汉书·冯奉世传》附冯参传。《汉书·楚元王传》记载成帝初年,“向以故九卿诏拜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苏林注曰:“三辅多溉灌渠,悉主之,故言都水。”《后汉书·循吏传》李贤注引《十三州志》云:“成帝时河堤大坏,泛滥青、徐、兖、豫四州略遍,乃以校尉王延代(世)领河堤谒者,秩千石,或名其官为护都水使者。”刘向书录所云护左都水使者,应该就是《汉书》所谓护左冯翊都水或护三辅都水,秩千石,实际官名当从书录。左都即长安以东,黄河正从长安东部流过。长安地区的灌溉水系应以黄河、渭水水系为主,故当时负责三辅地区水利河道系统的官员为护左都水使者。《汉书》记载的“护三辅都水”或“护左冯翊都水”是职责范围,而“护左都水使者”则是官号。

护左都水使者秩千石,但光禄大夫的级别则是秩二千石。因此刘向乃是以光禄大夫领护左都水使者一职。这一职位的职责除了治理黄河、维护灌溉水系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事项应该是管理三辅地区的漕运。《史记·平准书》记载武帝时三辅地区需要漕运四百万石粮食才能基本满足需求。武帝之前时代,长安地区的粮食主要从函谷关以东地区,沿黄河、渭水一线漕运,转运时长六个月左右。元光年间(前134—前129),大司农郑当时建议武帝“引渭穿渠,起长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可使漕运时间减半,并可灌溉民田万余顷。这条漕渠历时两年修成,大便利。可见长安东至黄河的水道事关三辅地区的粮食供应,某种程度上掌控了一部分的经济命脉。所以护左都水使者虽非西汉官僚体系中的高位,但却是一个颇为重要的职位,待遇或许不错。从《汉书》记载来看,任此职者往往是亲贵之人。(1)

秘府藏书主要在石渠、天禄二阁,今天可在长安城遗址看到石渠、天禄阁的遗迹。如淳注引刘歆《七略》称“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祕室之府”,延阁、广内或许就是指天禄、石渠二阁。另外,上引阮孝绪《七录序》提到温室亦有藏书。

温室殿是西汉皇帝冬季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顾名思义,应该是有取暖设备的宫殿。关于温室殿的位置有很多猜测,一直没有定论。2018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了一期青年学者工作坊,主讲教授有普林斯顿大学古典学系的AnneMarie Luijendijk、Daniela Mairhofer,浙江大学古籍所的许建平和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的Matthias Richter。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徐龙国研究员也应邀做了汉长安城的专题讲座,并带领大家参观了汉长安城遗址。在少府官署遗址处,规则排列着几十个长方体石柱,在宫殿地板下面形成了一个不到一米高的地下空间,并有一条通道通往宫殿之外,类似于排风装置。徐龙国研究员说他们并不清楚这个地下空间的实际功能,整个未央宫遗址也只有这里有此种建筑形式。AnneMarie Luijendijk教授立刻说,这就是Hypocaust,即罗马时代居室取暖装置,现在这样的遗址在意大利等地很常见。其功能非常类似于中国北方农村的火炕。热空气通过地下空间以及大殿墙壁的通道流动,达到取暖的效果。如果未央宫遗址的这些石柱确属取暖装置,那么这座宫殿的遗址就不是少府,而是温室殿了。(2)

我们已知参与校书的有十七人。刘向、刘歆、任宏、尹咸、李柱国、陈农(收集天下图书)之外,刘伋、杜参、房凤、苏竟、卜圭、富参、班斿、史丹、王龚、望、立等人亦参与其中。每整理一部书,刘向都会写一篇整理的报告,给汉成帝看。刘歆依据这些详细的整理报告,编成了《七略》。每一部书保留篇目和简单的介绍。班固依据《七略》编成《艺文志》。只保留了书目、篇数。《七略》总计收录图书603种,13219卷。《艺文志》总计收录图书596种,13269卷(顾实统计为677种,12994卷)。

刘向所校图书来源有四:

1.中书(未央宫秘府藏书)

2.官府藏书(太常、太史藏书)

3.大臣藏书(刘向、富参等个人或家族收藏)

4.民间书。

刘向校书的基本操作是:以中书为底本,参校大臣书、民间书,为中书写定一个善本。即以外书校中书也。秘府不藏的图书,并不在刘向校雠之列。

章学诚《校雠通义》曰:

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于此。后世部次甲乙,纪录经史者,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


(1) 成帝时期,黄河水患频仍,史书并没有记载刘向是否参与治河。河平和鸿嘉年间,王延世和许商分别曾是负责治河的主要官员。鸿嘉四年(前17)许商参与治河之时,其直接的行政长官或许就是刘向。刘向很可能并没有参与护左都水使者的实际事务。

(2) 徐龙国研究员将有专门论文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