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国诗人曾说过:艺术之树常青。
确实,大凡一部当得起“艺术”二字的作品,总是有着不可替代的、长久的魅力,它总能够跨越无垠的空间,横穿漫漫时光,被各国的读者所接受,成为他们珍贵的精神食粮,成为他们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从而延续着自身常青的艺术生命。
《木偶奇遇记》,就堪称这样的一部艺术作品。
自打《木偶奇遇记》问世以来,一百多年间,它究竟被译成了多少种文字?究竟刊印了多少万册?笔者曾努力去搜集了不少相关的资料,但还是难以悉数,无法获得一个较为准确的答案,何况这些数据也在时时更新之中。意大利著名学者达妮埃拉·玛凯斯基教授,在潜心研究《木偶奇遇记》数十年之后,给出了这样一个权威的、惊人的论断:
“在世界范围内,除了《圣经》和《古兰经》,《木偶奇遇记》是拥有读者最多、销售量最高的作品。”[1]1880年,意大利《儿童报》邀请作家科洛迪为该报撰写一个分期连载的儿童故事。科洛迪于1881年7月动笔,同年开始在《儿童报》分期发表这个故事。1883年又出版了单行本。这就是他的杰作《匹诺曹的冒险经历》(Le Avventure di Pinocchio),最早的中译本把它译作《木偶奇遇记》,这个译名颇为贴切,于是约定俗成,便流传了下来。
科洛迪以极大的热情塑造了故事的小主人公匹诺曹的形象,把他的性格刻画得十分鲜明、夺目,并使之保持了内在的统一性。小说一开始就宣告了他不平凡的诞生。他是大自然之子,是木匠杰佩托用朋友送的一块极具灵气的木头做成的一个木偶,他像个精灵,充满生气,轻捷活跃,能跳舞,会剑术。他又富有幻想和冒险精神,时常会做出平常的孩子想都想不到的种种令人惊奇的事情来。当然,匹诺曹是个木偶,他也有着木偶的特点。他晚上睡觉把脚搁在火盆上,早晨醒来时,他的双脚已经被烧焦了。他一不留神掉到了水里,但却不会沉没,立马就会浮起来。
获得生命的匹诺曹又有着与他同龄的小孩们共同的特征,天真无邪,纯洁朴实,正直勇敢;当然,也会有和他们一样的毛病,任性,淘气,爱捣蛋,不守规矩,有时候还喜欢撒点儿谎。有趣的是,每撒一次谎,他的鼻子就不由自主地长长一截,成为长鼻子木偶。
匹诺曹的淘气、反抗的行为,给他带来了欢乐、苦恼和希望。一天,他从老木匠家出逃,自个儿去闯荡世界,去冒险。他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验,遭遇了无数充满悲喜剧色彩的灾难,可说是吃尽了苦头。他开始明白事理,在一位仙女的帮助下,重新找到了失散的父亲——老木匠杰佩托,并从木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孩子,也就是完美的人。
从顽童转变为好孩子,是儿童文学中屡见不鲜的主题。但《木偶奇遇记》在老套的主题中写出了新意,从而独具永久性和世界性的魅力。它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着重围绕着自由放任的童年时代,与开始有责任心的少年时代的交替时期的永恒冲突,展开故事,刻画人物,抓住了少年儿童普遍的心理特征。匹诺曹的行为与心理,与孩子们是相同的。《木偶奇遇记》也正是为孩子们写的。曾记否,我们当中不少人童年时读过这本书,后来偶尔撒一次谎,竟也会下意识地去摸一摸自己的鼻子,看看是否长长了一截?!
《木偶奇遇记》是一部童话小说。借助童话小说这一独特的样式,作者以非凡的想象力,写出了奇幻多姿、生动有趣的故事,把我们带进了妙趣无穷的童话世界。但作品的童话形式,完全以它的现实内容为依托,它们达到了巧妙的统一。正因为这样,童话才表现得那么一波三折,情趣盎然,那么幽默诙谐,有声有色,那么合情合理,富有意义。夸张的想象中,包蕴着真实可信的内涵,从而格外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木偶奇遇记》在语言上有着很高的成就。故事采用作为标准意大利语的基础的托斯卡诺方言,经过提炼,吸收民间生活中新鲜活泼的词汇,加工成为一种优美的文学语言。作品中的叙述和描写,流畅明快,通俗灵动,优美简练。而在人物的对话上,也凸现出人物的个性化特征,常常是寥寥数笔,也颇见性情。作品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是供儿童诵读的优秀语言教材。
或许是由于《木偶奇遇记》的光辉过于夺目,匹诺曹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作者科洛迪却退隐到了这光环的背后,被遮蔽了,以致他的名字鲜为人知。那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令人尊敬,永远不能忘怀的作家吧。
卡尔洛·科洛迪(Carlo Collodi,1826—1890),原名卡尔洛·罗伦齐尼,科洛迪是他的笔名。他出生在佛罗伦萨。科洛迪是邻近佛罗伦萨的一个小镇的名字,那里是他母亲的故乡,所以,他取笔名科洛迪以志纪念。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名爱国志士,1848年参加抗击奥地利侵略者的武装斗争,1859年加入诺瓦拉骑兵旅,再次参加争取意大利独立、统一的战斗。
后来,科洛迪投身新闻工作,撰写新闻报道和戏剧评论,还在佛罗伦萨创办了两份幽默报纸《路灯》和《小论战》,但是很快就停刊了。他去米兰一家公司当职员,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写了四部喜剧、一部正剧和两部小说,显露了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19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科洛迪为之奋斗的“民族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于是又满怀“民族再生”,即造就新型意大利人的新理想,开始致力于教育新一代的儿童文学创作。他先于1875年以流畅的文笔把古老的民间传说改写为优美的童话《仙女的故事》,然后发表两部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故事集《贾涅蒂诺》(1876)、《米努佐洛》(1878),受到热烈的欢迎。他深受鼓舞,接着写出一系列知识性的儿童读物,如《贾涅蒂诺第一次漫游意大利》《贾涅蒂诺的地理学》《贾涅蒂诺的语法》《贾涅蒂诺的算术》,等等,通过趣味盎然的故事向小读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贴近社会的新闻生涯,长年从事喜剧、童话、幽默故事和儿童文学的创作经验,为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的创作,从思想上和艺术上,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完成了最充分的铺垫。《木偶奇遇记》的问世,自然成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儿。
中国读者是幸运的。他们最早结识匹诺曹,可以上溯到1927年,徐调孚先生根据英文版本翻译了《木偶奇遇记》,发表于上海《小说月报》,从当年第一期开始连载,配有木刻插图,分九期连载完毕。翌年,徐译《木偶奇遇记》单行本出版。在短短的22年间,徐译本至少再版了16次,发行量难以数计。新中国成立后,该译本又至少被四家出版社多次重印。徐调孚先生为《木偶奇遇记》在中国的传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从1933年到1949年间,张慎伯、须白石、钱公培、傅一明、林之孝、石碚等译坛前辈纷纷执笔翻译了这部名著,分别在上海、成都等地出版。新中国成立后,《木偶奇遇记》的翻译再掀高潮,新译本层出不穷。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儿童文学专家、资深翻译家任溶溶先生于1980年发表的译本,是我国第一次从意大利语原文译出该书,该书文笔传神,清新自然,是迄今译文最佳、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译本。
特别富有意味的是,匹诺曹的形象在我国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他也深深赢得了各少数民族兄弟的喜爱。从1980年至1985年的短短五年里,《木偶奇遇记》相继被译成蒙古语、哈萨克语、朝鲜语、维吾尔语,陆续在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和延吉刊印出版,其出版次数和发行量,均超过《爱的教育》,成为译成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最多的外国文学作品。这些材料兴许会略显枯燥,但很具说服力,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本文开头援引的意大利教授所做的惊人的论断。
此次推出的刘月樵女士从原文译出的《木偶奇遇记》,使我国读者又有了一次更真切地走近可爱的匹诺曹,领略这部世界儿童名著的风采的机遇。这是令人欣慰,值得庆贺的。
吕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