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趋势原理及理想的趋势演变模式

第一节 形成价格趋势的微观机制

由价格竞争循环机制驱动的趋势

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成交、发现价格。每一笔交易的成交价格、成交量是最重要的市场信息。问题是,每一笔成交总是一买一卖,并且买卖双方的价格相同、数量相等,双方旗鼓相当,不包含买方或卖方哪一边强、哪一边弱的含义。那么,成交价格到底提供了什么信息呢?

这其中的关键便是成交价格的动态变化。

市场成交是通过买卖双方向的连续公开拍卖来进行的。正如噬嗑卦所说,买卖双方的确一刻不停地斗智斗勇,请注意,不只是买卖的两个人作为对手,各个买方与买方、各个卖方与卖方也是竞争对手。

还是以某一笔成交为例。以买方来说,一方面每一个买方都希望买价越低越好,因此他必须和卖方斗智斗勇,争取低价成交;另一方面,每一个买方都不是孤立个体,而是同时有许多潜在的买方在相互竞争,在公开拍卖中哪一位的出价高,哪一位就拥有成交权。成交的买方之所以能够成交,正是因为那个时刻他的报买价高于其他所有买方,因此他需要和其他潜在的买方斗智斗勇,必须压过他们。虽然每一笔成交的交易都有一对一的买方和卖方,但是“买方”的背后还有那些没有成交的潜在买方,成交的买方在那个时刻其实是所有潜在买方的代表,在那个时刻以最高出价竞争“成功”。简单说来,斗智斗勇的过程就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买方既要尽可能追求较低的买入价格,又要让自己的报价高到能够压倒其他买方(这不正是又一个阴阳模型吗)。

卖方的道理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每一个卖方天生希望卖价越高越好,因此他必须和买方斗智斗勇,争取高价成交;另一方面,每一个卖方的背后同时存在许多潜在的卖方相互竞争,哪一位的出价低,哪一位才有成交权。成交的卖方之所以能够成交,正因为那个时刻他的报卖价低于其他所有的潜在卖方,因此他也必须同时和其他所有的卖方斗智斗勇。

从上述讨论可见,本质上并不存在一对一的成交双方,而是买卖双方群体的成交,成交的双方不过是那个时刻买卖双方群体的代表。

例如,下一笔成交价格来了——假定原来的成交价为10.00元,现在变成10.03元,上涨了。

从买方群体来看,既然所有买方都希望以低价买入,现在的价格上涨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买方群体相互之间的竞争更激烈了,单个买方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报买价才能抢得优先成交的机会。

从卖方群体来看,既然所有卖方都希望卖得更高价,那么现在的价格相当有利,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卖方群体相互之间的竞争缓和了,单个卖方可以好整以暇,报出更高的卖出价也能抢得优先成交的机会。

这就是成交价格最直接的含义。

随着新的成交价的出现,下一轮报价竞争也就随之开始。从买方群体来看,既然价格上涨的合理解释是相互竞争更激烈了,那么下一轮报价便不得不进一步调整,单个买家只有报出更高的买入价才有机会成交。从卖方群体来看,既然价格上涨的合理解释是相互竞争更宽松了,那么下一轮报价不妨进一步缓和,单个卖家报出更高的卖出价也很有机会成交。

于是,前一个上涨的成交价引发了下一个更高的成交价,10.03、10.04、10.06、10.07……买方阵营内部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强烈,卖方阵营内部的竞争压力越来越缓和,前一轮上涨驱使下一轮上涨,价格上升趋势就此形成。

假定原来的成交价为10.00元,现在不是变成了10.03元,而是变成了9.97元,下跌了。上述过程变成了反方向的循环过程。

下跌的价格表示买方阵营内部竞争压力减缓,卖方阵营的内部竞争压力增强。在下一轮报价中,买方更从容,可以报得更低一点;卖方更慌张,不得不报得更低一点,两方撮合,都指向了更低的成交价。于是,前一个下跌的成交价引发了下一个更低的成交价,9.97、9.96、9.93、9.91……,买方阵营内部的竞争压力越来越缓和,卖方阵营内部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强烈,前一轮下跌驱使下一轮下跌,价格下降趋势就此形成。

综上所述,成交价格是买方和卖方竞争压力的压力计,而市场的“双向公开拍卖机制”实质上构成了市场内部的竞争循环机制,趋势便是由竞争循环机制驱动的。

追逐报价的体验

市场参与者大多采用限价指令来交易。限价指令既写明数量也写明价格,仅当市场上出现了与指令写明的价格相同或更优的对方指令才能成交,拿买入限价指令来说,成交价只能等于或低于写明的价格。

假定王先生认为股市处在上升趋势中,经过数日冷静思考后终于下决心买入某股票。前一日该股收盘价30.00元,开市后10分钟,股价都在29.95~30.05元的狭窄空间里横向波动,交易量相比前一日没有放大也没有缩小。

王先生认为,唔,还可以先看看嘛,不着急。

一直延续到开市后30来分钟。突然,出现了新情况,30.07!30.08!

王先生想:“我本来就要买,看来是对的,赶紧买,不能再等了。”为保险起见,他输入的限价是30.10元。

敲好数字,核对无误后敲下回车键——抬头再看,嗯,行情怎么成了30.11、30.12?

30.10元的限价买入指令当然不可能成交了。快!撤单,重新输入限价30.15的买单。

按下回车,成交价数字跳动,又成了30.14、30.16。撤单,重新输入,这次狠一点,限价30.20。

敲下回车键,再看,30.18、30.20、30.22……

就这样一路限价下单,一路撤、一路追,直到30.31、30.33,还是没能成交。

恐怕每一位有实际交易经验的读者都有类似体验吧,怎么追都追不上,感到十分挫败,那种体验真是难以忘怀啊。

在行情发动后,市场演变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这体现了双向公开拍卖系统的惊人效率,从中可以直观地体验到所谓竞争循环机制的作用。每个投资交易者原本独立自主地参与市场,但是大家在总体上汇聚成一个巨大的漩涡,让所有的投资交易者被裹挟在其中高速旋转,反而丧失了自主。

一口气——连贯性在,则趋势在

可能马上会有人指出,市场除了上述惊心动魄的快速变化之外,更多的时候是比较沉闷的横向盘整,有时横向波动的幅度如此之小,以至于连最有耐心的人都会怀疑人生,感到市场永远不会有什么变化了(见图1.1)。

的确,市场横向波动的时间明显多于快速变化的时间,有一种说法是横向波动时间约占3/4,而快速变化时间只占1/4。

实际上,不论快速变化还是横向波动都具有连贯性,都是市场趋势性演变的表现形式。研究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横向波动产生的原因,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正是本章的重点所在。只不过投资交易者着力追求的是快速变化,盈亏也是行情快速变化所导致的,所以投资交易者的注意力往往放在快速变化方面,甚至认为横向波动是快速变化的前期准备阶段。

图1.1 美元指数月线图(2002年9月—2014年10月)

从图中可以看到,从2005年11月92.63的高点算起,到2014年9月向上突破为止,三角形底部形态持续时间近9年,在这个过程中波动波幅越来越窄、交易越来越清淡,特别是最终临近向上突破前夕,从2013年10月到2014年7月的10个月,高点为81.48、低点为78.90,波动范围不足3点,简直如同坚冰。在上述过程中,交易几乎无法开展,趋势性信号如突破信号也失去意义。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任你有天大本事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我们回到上述市场快速变化上来,其最大特点是连贯性,只要连贯性不被打破,则行情持续演变的过程就不会终止。连贯性本身就表现在驱动行情变化的能力上,连贯性导致了行情坚不可摧、无法撼动的趋势性,具有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连贯性又同时具有不断加速的自我加强特征,价格趋势常常势如破竹,快速改变市场格局,简直是“眼睛一眨,公鸡变母鸭”。

连贯性就像人们常说的“一口气”。据说侠客在施展轻功的时候,先要“提一口气”,只要这口气不失,轻功就能行云流水地施展开来。

连贯性在,则趋势在;连贯性被打破,则形成反转点,趋势进入存疑状态。此时,原来的趋势并不一定逆转,而是进入了休整状态,市场往往形成一段横向波动行情,经过横向波动行情的充分酝酿后,市场多半会重新恢复原来的趋势。当然,的确在极少数情况下,市场走势也会演变为真正的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