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刘春华
- 1984字
- 2021-03-27 05:21:00
第六节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一、脑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1.起病突然,表现为发热、头痛、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轻偏瘫及颅内压增高等。
2.深部的大脑大静脉(Galen 静脉)发生血栓病情严重,可累及间脑和基底节,出现昏迷、高热、去大脑强直和癫痫发作。患者如能存活,多遗留手足徐动症等。
【辅助检查】CT 检查可发现大脑内静脉高密度影,或者深静脉引流区可见低密度灶。MRI 可见异常信号;MRA 可见深静脉系统缺少血流;DSA可以确诊。
【诊断】有急性昏迷、去大脑强直、去大脑皮质状态等表现,CT 检查见大脑内静脉高密度影、MRI 可见异常信号;MRA 可见深静脉系统缺少血流;DSA 可以确诊。
【治疗】
1.一般治疗 应重视脱水、降颅压治疗,并控制抽搐发作,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
2.特殊治疗 包括抗凝、溶栓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密切观察病情,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指标监测。
二、海绵窦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1.起病急骤,伴有高热、眼部疼痛和眶部压痛、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意识障碍。
2.眼静脉回流受阻使球结膜水肿、患眼突出、眼睑不能闭合和眼周软组织红肿。第Ⅲ、Ⅳ、Ⅵ对脑神经及第Ⅴ对脑神经1、2支受累可出现眼睑下垂、眼球各方向运动受限、眼球固定和复视等,可发生角膜溃疡,瞳孔扩大,对光反应消失,有时因眼球突出使眼睑下垂不明显。视神经较少受累,视力正常或中度下降,眼底可见视盘水肿,周围有出血。
3.可并发脑膜炎、脑脓肿。若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出现炎性改变和血栓形成,可有颈动脉触痛,对侧中枢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波及垂体可引起脓肿、坏死,导致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脑脊液检查见白细胞增高。
4.若出现血栓形成进展快、脑深静脉或小脑静脉受累、化脓性栓子、患者昏迷和年龄过小或过大等均提示预后不良。如果血栓形成再管化,病情可缓解。
【诊断】根据患者的眶部、鼻窦、上面部化脓性感染或全身感染病史,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动静脉瘘表现的搏动性突眼,指压颈动脉突眼可减轻,可闻及眶部杂音,其他病变均进展缓慢等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头颅MRI可明确诊断并排除其他病变。
【治疗】
1.一般治疗 脱水、降颅压治疗,并控制抽搐发作,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
2.特殊治疗 包括抗凝、溶栓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密切观察病情,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指标监测。
三、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常呈全身衰竭状态。首发症状多为头痛、恶心、呕吐、视盘水肿、外展神经麻痹、复视和意识障碍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可见前额水肿,但无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部分患者早期发生癫痫发作,可为全身性或局限性。
2.部分患者有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
【辅助检查】
1.脑脊液压力增高,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含量增高。
2.神经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显示矢状窦旁出血,脑水肿,脑室变小,小脑幕静脉扩大,CT 增强扫描可见最具特征的上矢状窦空三角征。
(2)MRI 和MRA 显示血栓形成初期正常血液流空现象消失,T1等信号,T2低信号,1~2周后T1、T2均呈高信号。
(3)脑血管造影检查对诊断最为可靠,血栓形成的静脉窦和引流静脉不显影。
【诊断】
1.多发生于妊娠期、产褥期、口服避孕药、肿瘤、感染、脱水和营养不良(消耗性血栓形成)、血液病、白塞病等,以及各种因素造成血管壁损伤、血流状态改变、凝血机制异常等导致血栓形成而发病。
2.常见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多严重而持续,呕吐多为喷射性,并可有抽搐发作等。意识障碍较常见,轻者有思睡、模糊或嗜睡,重者可出现昏迷。意识清楚者亦可表现为表情呆滞,反应迟钝。
3.有或无神经系统局灶定位体征。
4.头颅CT 增强扫描可见最具特征的上矢状窦空三角征。MRI 和MRA显示血栓形成初期正常血液流空现象消失,脑血管造影可确诊。
【治疗】
1.一般治疗 给予脱水、降颅压治疗,控制抽搐发作,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
2.特殊治疗 包括抗凝、溶栓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密切观察病情,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指标监测。
四、乙状窦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1.急性起病,多有发热、寒战及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出现进行性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复视、头皮及乳突周围静脉怒张、颈内静脉触痛、精神症状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可出现昏迷、肢体瘫痪和癫痫发作。
2.影响第Ⅸ、Ⅹ、Ⅺ对脑神经,可出现颈静脉孔综合征,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和副神经受累等症状。
3.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压颈试验压患侧压力不升高,压健侧压力迅速升高。脑脊液外观可正常,亦可微混,脑脊液细胞数、蛋白均增加。
【诊断】多有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病史。主要症状是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可出现颈静脉孔综合征,压颈试验、头颅MRV、DSA 有助于确诊。
1.一般治疗 给予脱水、降颅压治疗,控制抽搐发作,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
2.特殊治疗 包括抗凝、溶栓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密切观察病情,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指标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