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行走的战士

“介”可以组成“耿介”“介意”等词,它也和站立的人有关。

什么是“介”呢?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介”的字形一脉相承——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形,前后各有一竖,表示人佩戴的铠甲。“介”的本义就是铠甲,早期的铠甲没有锁子甲、连环甲那么炫,不过是胸前一片甲,背后一片甲。

在“介”字中,人处于两片铠甲中间,因此,古人把处于两者中间的状态叫作“介乎”“介于”,比如“介乎两山之间”“介于两地之间”,说的都是处在两个事物中间的意思。我们今天常用的“介意”一词,也和这种状态有关。什么是“介意”呢?你格外在意一件事情,这种纠结惦念就像一根钉子一样,插入你的心里,这就是“介意”。

“介”字里有铠甲,由此也引申出了坚固的含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蒋介石,他的名字出自《周易》“介于石”一语,他希望自己的意志像石头一样坚定!你看,人家多会起名字!要是叫“蒋石头”,可就意蕴全无了。

“介”有坚固的意思,由此又引申出耿介之义。“耿介”是书面语,指的是一个人品性正直,不同于流俗。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铁骨铮铮的耿介之士。比如唐太宗的大臣魏征,他总是犯颜直谏。唐太宗喜欢打猎,有一次,有人进贡了一只鹞(yào)鹰,神俊非常,唐太宗喜欢极了。正赏玩着,魏征来了,太宗怕他批评自己玩物丧志,又要讲一番大道理,就顺手把鹞鹰藏在了袖子里——古人的袖子真够宽大的!

魏征远远看见,也不说破,只是跟太宗啰啰唆唆地讨论国事,跟往常一样,一谈便是许久。这可把唐太宗急坏了!好不容易等魏征告退,拿出鹞鹰一看,鹞鹰早已憋死了……

魏征总是触碰唐太宗的逆鳞,一来二去,唐太宗也有火大的时候。一次罢朝回宫,太宗大发雷霆。长孙皇后问道:“谁惹陛下生气了?”

“还不是魏征那个老东西,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又说了我半天,回头非找个借口斩了他不可!”唐太宗骂完,一回头,皇后不见了。过了一会儿,只见长孙皇后换上朝服,扑通一声跪在太宗面前,开口道:“陛下,恭喜您!只有圣贤之君,才有这样敢说实话的臣子。”此语一出,唐太宗也反应过来了,顿时龙颜大悦。

魏征这样耿介的大臣,和唐太宗这样开明的君主遇到一起,最终开创了大唐的贞观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