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一带一路”的中国港口转型升级研究
- 王斌义
- 19字
- 2024-12-20 22:12:20
2 中国港口发展现状及港口转型升级的难点
2.1 中国港口布局
港口作为交通运输枢纽、水陆联运的咽喉,通常是铁路、公路、水路和管道几种运输方式的汇集点。港口通过能力受与其连接的各种运输方式能力的制约,反过来,港口能力也影响与其连接的各种运输能力的发挥。中国海岸线总计达33200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长约18400公里,岛屿海岸线长约14000公里,南京以下长江岸线长约800公里。中国又是一个岛屿众多的国家,拥有大小岛屿6500多个。江河众多,内河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共有5700多条,总长约430000公里,发展水运和建设港口的条件十分优越。
2.1.1 沿海港口布局
目前,中国沿海已形成与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相适应,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明确的港口布局形态。全国沿海布局规划了主要港口,其中还划分有区域性枢纽港口8个,24个地区性重要港口,其余为一般性港口。目前中国沿海已经初步形成了与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相适应,分工和功能较为明确的五大区域港口群,即环渤海港口群、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珠江三角洲港口群、东南沿海港口群和西南沿海港口群。五大港口群作为区域性的运输组织中心的地位正在形成,已初步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煤炭、原油、矿石和集装箱等运输系统,并为支持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也发挥重大的作用。沿海港口的合理分布,引导港口协调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港口岸线资源,通过港口的集约化发展来提高港口资源的利用率,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路交通保障。
全国沿海港口布局如下:
一是环渤海港口群,由辽宁、津冀和山东沿海港口群组成。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目前有大小60多个港口。辽宁沿海港口群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营口港为主,包括丹东、锦州等港口,主要服务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津冀沿海港口群以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秦皇岛港为主,包括唐山、黄骅等港口,主要服务于京津、华北及其西向延伸的部分地区;山东沿海港口群以青岛、烟台、日照港为主,包括威海等港口,主要服务于山东半岛及其西向延伸的部分地区。其中亿吨级大港有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秦皇岛港、日照港等。区域内港口较为集中,且大多属于资源拉动型,并且各港口货物吞吐量规模较大。区域内拥有自然条件优越的深水良港,其主要经济腹地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由于腹地主要以重工业周期性行业为主,导致港口货源以干散货、煤炭等上游原材料为主。
二是长江三角洲港口群,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上海、宁波、连云港港为主,充分发挥舟山、温州、南京、镇江、南通、苏州等沿海和长江下游港口的作用,服务于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江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东南沿海港口群,由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港、泉州港4个港口组成,形成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要港口,湄洲湾港、泉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次布局,规划建设11个重点发展港区,作为全省沿海港口服务临港产业和腹地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服务于福建省和江西等内陆省份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台“三通”的需要。
四是珠江三角洲港口群,由粤东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组成。在巩固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同时,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港为主,相应发展汕尾、惠州、虎门、茂名、阳江等港口,服务于华南、西南部分地区,加强广东省和内陆地区与港澳地区的交流。珠江有八大口入海,河网水系发达,港口众多,水上交通极为便利。
五是西南沿海港口群,由粤西、广西沿海和海南省的港口组成。以湛江、防城、海口港为主,相应发展北海、钦州、洋浦、八所、三亚等港口,服务于西部地区开发,为海南省扩大与岛外的物资交流提供运输保障。
全国沿海港口群建设重点如表2-1所示。
表2-1 全国沿海港口群建设重点
2.1.2 内河主要港口
内河形成了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18条主要干支流高等级航道和28个主要港口的布局。
2018年末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71万公里,比上年增加108公里(见图2-1)。等级航道里程6.64万公里,占总里程的52.3%,提高0.2个百分点。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1.35万公里,占总里程10.6%,提高0.8个百分点。
图2-1 2014—2018年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
各等级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分别为:一级航道1828公里、二级航道3947公里、三级航道7686公里、四级航道10732公里、五级航道7613公里、六级航道17522公里、七级航道17114公里等外航道里程6.07万公里。各水系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分别为:长江水系64848公里、珠江水系16477公里、黄河水系3533公里、黑龙江水系8211公里、京杭运河1438公里、闽江水系1973公里、淮河水系17504公里。
2018年末全国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18185个,减少3563个。内河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437个,增加19个。2018年末内河港口吞吐量完成48.88亿吨,下降1.3%。
内河港口在水域自然条件、集疏运系统和专业化程度等方面均要逊色于沿海港口,规模上与沿海港口存在较大差距。2018年之前,中国内河港口吞吐量在基数偏小的背景下,均以高于全国及沿海主要港口的增速发展。
2013—2017年,全国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逐年上涨,从2013年的42.06亿吨增长至2017年的49.50亿吨;2018年1~11月,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7.53亿吨。内河港口的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更为明显,2017年,内河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达4.38亿吨,增长10.0%;2018年前11月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达4.06亿吨(见图2-2)。随着中国港口资源整合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对竞争环境的优化、环保政策趋严,限制煤炭、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陆路运输,推进水水联运和水铁联运等多式联运的发展,中国内河港口仍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
图2-2 2013年至2018年1—11月中国内河港口吞吐量统计
资料来源:交通运输部、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集装箱吞吐量方面,内河港口也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7年,内河港口完成2739万TEU,增长13.4%。2018年1—11月,内河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602万TEU,同比增长5.5%(见图2-3)。
图2-3 2013年至2018年1—11月中国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统计
资料来源:交通运输部、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