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约束”下人口承载力预测分析研究:以黑河流域为例
- 赵玲
- 3字
- 2020-12-01 14:22:23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许多地区,人口—环境—经济系统已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甚至出现恶性循环。大约在10万年前,世界的人口只有20万~30万人,公元前1万年时为400万人,一直到1830年,世界人口才达到10亿人,1900年,世界上只有大约16亿人。二战后人口的快速增长使世界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在1960年达到了30亿。此后数年,世界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历史最高点的2%,全球人口开始了持续几十年的爆炸式增长。到1987年,人口年增长绝对值达到顶峰,世界人口突破50亿人。此后,人类在家庭健康与计划生育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生育率稳步下降的状况,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绝对值开始下降,但是从绝对数字来看,世界人口的年增长量仍在不断攀升。到目前为止,全球人口仍以每年8000万的速度持续增长。1999年全球人口已达到60亿,2009年4月,美国人口咨询局曾预测世界人口将在2010年超过70亿人。联合国发布《2017年世界人口展望》称,世界人口现在为76亿人,每年增长约8300万人。预测2030年升至86亿人,2050年为98亿人,2100年为112亿人。印度将在2024年首次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50年前增长最快的国家可能包括印度、尼日利亚、刚果、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美国、乌干达和印度尼西亚。
人口的过快增长使我们居住的星球变得越来越拥挤,因人口增多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生态、经济、政治的严重后果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日益威胁到地球上食品安全以及资源储备。地球上许多资源在巨大人口压力下变得越来越供不应求,诸如耕地、水、森林、草地等,但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却是每天都离不开的食物。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加工,实际上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干扰,这种干扰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也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干扰的影响取决于人类活动是否符合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一般而言,这种干扰只要不超过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将通过自身的自我调节功能而保持正常的运行,达到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但是,如果这种干扰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造成环境系统的失衡,最终会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出现后,凭借其所独有的高级意识功能和制造工具能力,不断地改造和加工自然环境,其结果是在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人类的数量增加了,生活质量也相应提高了,它一方面大大强化了食物链上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另一方面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造成的后果同样有两面性,一边是人类的物质文明的日益进步,另一边却是生态的恶化和环境的污染。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来换取物质文明的发达进步,而这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的文明史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正在走向信息文明并孕育着生态文明。让我们的视角移动到近现代工业文明时代,自从17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在地球上拉开工业文明的序幕之后,世界经历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环境平衡系统造成严重危害,人口与生态史便从闭塞的农业社会逐步迈入开放的工业社会,从此人类与环境系统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和征服大自然的时代,也是环境系统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的时代。200多年的工业化革命,使21世纪成为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同时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最严重破坏的时期。人口神话般的爆炸性增长,使21世纪全球人口翻了两番,并且仍以每年8000多万的速度继续膨胀。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生存需要,对大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现在,全人类正在面临着一场由空前的生态环境恶化所引起的危机:臭氧层的破坏使地球表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多,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及海平面升高,酸雨导致陆地生态和水生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水源枯竭和水质污染使人类日益面临严重的水荒,物种灭绝正在使生物多样性和全球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而森林的日益退化、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大、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等不仅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害,而且直接威胁到地球生命的延续。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然而,如今的地球已变得满目疮痍、孱弱不堪。有资料显示:全球每年释放二氧化碳达220亿吨,加上其他各种有害气体及尘埃,世界城市人口中的一半,约9亿多人,呼吸着不健康的空气。20世纪以来,全球气温上升了0.3℃~0.6℃,温室效应引起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使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由此产生1000多万环境难民。全球每年约有700万公顷的耕地变为不毛之地,地球表土以每年240亿吨的速度消失,森林以每年17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全球约有36亿公顷土地沙漠化(占干旱土地的70%),直接威胁着10多亿人的正常生活,迫使1.35亿人背井离乡。全世界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口由于饮用被污染的水而致病死亡,12亿人缺少安全饮用水,14亿人的生活环境缺乏污水排放装置。全球年产垃圾100多亿吨,既造成了环境污染,也导致诸如压占土地、滋生病菌等一系列问题……过快增长的人口,对地球资源的过量开发利用,使本已超载的地球面临更大的压力。
此外,由于人口的过度增长,往往使发展中国家无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导致人口素质下降,同时造成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出现“人口陷阱”现象。如果这样的情况不加制止,人口出生率降低的社会条件将不复存在,新的人口高峰期将会再次出现。为了人类健康、持续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学者们对人口问题的研究倍加重视,[1]而对人口增长所导致的系列问题的研究也引出对地球和区域人口承载能力的研究。
承载力的概念最早来自生态学。人口承载力概念首次由人类生态学家帕克(Park)和伯吉斯(Burgess)提出,定义人口承载力为“区域内土地资源提供的食物所能供养的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相继出现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人口增长,使刚走出大规模战乱的人们越来越关注“地球到底能养活多少人”?二战后,有关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不断地深化,国外对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水和生态承载力等方面,因此,人口承载力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致力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人口承载力研究在我国普遍展开,并日益受到重视。
近200年来,我国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40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陆人口为54167万人。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各种因素致使人口迅速增长,到1969年已达80671万人。从1969年开始,中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对居民的就业、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造成极大困难。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危及人民起码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中国政府宣称国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是基本国情,决定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这一政策实施后,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同时计划生育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少生优生的观点一时不为人们所接受,因此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人口增长速度依然较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近几年出生人口数量如下:2005年1617万人,2006年1584万人,2007年1594万人,2008年1608万人,2009年1615万人,2011年1604万人。(注:《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没有公布该年的出生人口数据,有关人口数据只有这一句:初步预计,年末全国总人口134100万人)可见,近几年每年出生人口均在1600万人上下波动,变化不大。
按照预测,未来国内人口将在达到14.78亿左右的水平后,逐步下降。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20年达到高峰。综合可以看出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20年达到14.78亿的峰值。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末中国人口为134735万人,如果2020年达到14.78亿人(即147800万人)的峰值,这意味着从2011年末至2020年末的9年时间里,中国人口净增长13065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1451万人。
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2000年全国人口将达12.94亿,21世纪中叶预计将达16亿。黑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部,地跨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三省区,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商品粮、蔬菜和制种基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人类的频繁活动,2000年以来,包括青海省祁连县和甘肃省肃南县的上游地区生态退化,水资源锐减;中游河西走廊绿洲土地盐渍化、土地沙化和草场退化严重;下游额济纳居延绿洲河水断流,大小湖泊干涸,土地沙化、盐碱化面积迅速扩大。[2]由于长期以来忽视了黑河流域内的人口与资源关系的研究,单纯追求经济的发展,使流域生产力下降,资源环境恶化,生产成本增加,经济走入困境。2007年黑河流域人口数为184.56万人,人口膨胀给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压力。为了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流域下游的生态保护,国务院有关部委积极采取措施,在组织和资金上协调解决黑河水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由于解决流域的人口问题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问题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目前对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的研究较少,国内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和水资源承载力的估测。本书认为,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的分析需要纳入生态经济大系统分析的背景下,从单纯的自然资源系统承载力分析转向“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巨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人口承载力,可为制定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方面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原因,本书选择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预测分析作为主要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