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文明之始

1.1.1 石器的创造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有了工具,就意味着对自然的改造,意味着生产的开始。因此,人类的文明史,首先就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历史。石器是人类最早创造的劳动工具,就世界范围来看,人类开始制造工具大约是在300万年前。最早的工具并没有什么标准的形式,一物可以多用。

导图

人物小史与趣事

★村民家的“宝贝”石头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长沙宁乡县老粮仓镇唐市村村民戴端维家中,发现了不少的“宝贝”石头。据戴端维介绍,他的这些“宝贝”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它们见证了人类文明。经过专家鉴定,这些石器均为新石器时代人类所使用过的石器。虽然专家们的鉴定和考证让戴端维有些失望,但是专家却通过这些石器发现了长沙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程度,其中一些石器甚至表明当时的人类有了捕鱼行为,说明当时的人类社会发展成熟程度比较高。

知识链接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距今约300万年至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在考古学上是指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1.1.2 火的使用

火的使用(约50万年前),是人类技术史上一项伟大发明,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人类用火将生食转变为熟食,用火驱走严寒和猛兽。夜晚的火堆,激发了人类的艺术感悟,使原始艺术的萌芽得以发展。古书中有“燧人氏”教民“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记载,还说“木与木相摩则燃”。钻、摩、锯、压等这类取火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是取不出火来的。火的使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关键性一步。

导图

人物小史与趣事

燧人氏,生卒年不详,三皇之首,风姓,简称燧人,尊称燧皇,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出生于商丘,相传为华胥氏之夫、伏羲与女娲的父亲。旧石器时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奉为“火祖”。

燧人氏

华夏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燧人氏,燧人氏是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燧人氏的传说

燧人氏是我国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经有记载。《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尸子》云:“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拾遗记》云:“燧明国有大树名燧,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曰燧人。”《三坟》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汉书》亦有“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记载。

我国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说:“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于远古人类的生活无疑起了极为重大的作用,引起后人极大的重视……这样的传说固然夹杂着后代的生活内容,蒙上了神秘的外衣,但它依然反映着朴素的远古人类生活的史实背景。”赵朴初先生曾作诗道:“燧人取火非常业,世界从此日日新。”恩格斯说:“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与动物界分开。”

知识链接

钻木取火的原理

钻木取火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产生的。木原料本身较为粗糙,在摩擦时,摩擦力较大会产生热量,加之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所以就会生出火来。

人工取火的发明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因此,燧人氏一直受到人们的敬重和崇拜,被尊为三皇之首,奉为“火祖”。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的燧皇陵,相传就是燧人氏的葬地,其冢高约7米,周围有松柏环绕。冢前有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的手书碑刻及后世为纪念燧人氏而立的石像。

1.1.3 陶器的发明

陶器的发明(约26000年前),在制造技术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既能改变物件的性质,又能比较容易地塑造出便于使用的物体的形状,既具有新的技术意义,又具有新的经济意义。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导图

1.1.4 文字的使用

文字是从图画演变过来的,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从其种类来讲,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楔形文字——产生于约公元前3200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起源于埃及,大约5000年前开始使用;甲骨文——公元前10世纪,中国的殷商时代兴起甲骨文。

导图

人物小史与趣事

仓颉,又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仓颉

仓颉的籍贯,据《万姓统谱·卷五十二》记载:“上古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仓颉造字

相传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和屯里食物。日复一日,牲口、食物的储藏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已经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于是,仓颉想出一个办法,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是,时间一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容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比较麻烦。聪明的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加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比较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于是叫他管的事情也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让仓颉管理。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和挂贝壳已经不管用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一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在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说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机会。仓颉上前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那我为什么不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于是,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将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于是,就这样形成了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