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设计的萌起

2.2.1 “装饰艺术”运动

“装饰艺术”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在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开展的一场设计艺术运动。它具有手工艺和工业化的双重特点,采用折中主义立场,设法把豪华、奢侈的手工艺制作与代表未来的工业化合二为一,以此产生一种新风格。它的风格特征体现为:主张采用新材料,主张机械美,采用大量新的装饰手法使机械形式及现代特征变得更加自然;其造型语言表现为采用大量几何形、绚丽的色彩,以及表现这些效果的高档材料。这次艺术运动的风格追求华丽的装饰,以满足人们对产品形式美感的需求,但其性质仍是一场形式主义的运动,是一场承上启下的国际性设计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受到同时开展的欧洲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但它强调为上层顾客服务,与强调设计的社会效用的现代主义立场大相径庭。“装饰艺术”运动依旧是一种精英主义设计,不是真正的大众化、民主化的设计(图2.28~图2.30)。

图2.28 “装饰艺术”风格的家具

图2.29 “装饰艺术”风格的纺织品、墙纸图案

其线条大多取自花梗、花蕾、藤蔓等自然界优美、具有曲线的形体

图2.30 “装饰艺术”风格的酒店设计

融合了很多阿拉伯元素

2.2.2 德国工业同盟

在赫尔曼·穆特修斯的倡议下, 1907年10月成立了旨在促进设计的半官方机构——德国工业同盟。其成员包括了制造商、建筑家和工艺家。德国工业同盟把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所改变的社会当作不可避免的现实来客观接受,并利用机械技术开发满足需要的产品。德国工业同盟成立后出版年鉴,开展设计活动,参与企业设计,举办设计展览,尤其具有意义的是他们有关设计的标准化和个人艺术性的讨论,持这两种观念的代表分别是穆特修斯和亨利·凡·德·威尔德。1914年,穆特修斯极力强调产品的标准化,主张“一切活动都应朝着标准化来进行”(图2.31);而威尔德则认为艺术家本质上是个人主义者,不可能用标准化抑制他们的创造性,若只考虑销售就不会有优良品质的制作。这两种观念代表了工业化发展期人们对现代设计的认识。同盟的中心人物实践者是彼得·贝伦斯,他受聘为德国通用电器公司的设计顾问,为公司设计了厂房、电器、标志、海报及产品说明书等,极好地诠释了现代设计的理念,成为工业设计史上第一个工业设计师(图2.32)。

图2.31 穆特修斯于1907~1908年设计的弗罗伊登贝格住宅

图2.32 贝伦斯于1910年设计的电钟

2.2.3 荷兰“风格派”

“风格派”源于荷兰绘画艺术风格,但它对设计界的影响巨大,被看作现代主义设计中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荷兰“风格派”运动,既与当时一些主题鲜明、组织结构完整的运动,比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运动不同,并不具有完整的结构和宣言,同时也与类似包豪斯设计学院那样的艺术与设计的院校完全不同。“风格派”是荷兰的一些画家、设计家、建筑师在19l7~1928年组织起来的一个松散的集体,其中主要的促进者及组织者是杜斯伯格,而维系这个集体的中心是这段时间出版的一份称为《风格》的杂志。他的现代艺术思想是:发展出一种中性的、理性的、现代的风格;把传统的建筑、家具、绘画和雕塑及平面设计的特征变成基本的几何结构单体;反复运用基本原色和中性色。“风格派”设计所强调的艺术与科学紧密结合的思想和结构第一的原则,为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风格派”设计的代表作有蒙德里安的“红黄蓝”、里特维德设计的红蓝椅等(图2.33和图2.34)。

图2.33 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代表作品《红黄蓝》

图2.34 里特维德设计的红蓝椅

2.2.4 俄国“构成主义”

“构成主义”设计运动是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在苏联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当中产生的前卫艺术运动和设计运动,是在立体主义影响下派生出来的艺术流派。“构成主义”设计运动的特点:赞美工业文明,崇拜机械结构中的构成方式和现代工业材料;主张用形式的功能作用和结构的合理性来代替艺术的形象性;强调设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以结构为设计的出发点,通过抽象的手法,探索事物的实用性,以及新技术条件下产品设计和技术如何结合的新问题,对新的设计语言的产生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构成主义”设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埃尔·里希斯基、弗拉基米尔·塔特林(图2.35和图2.36)、卡西米·马列维奇。

图2.35 塔特林:《绘画浮雕》

图2.36 塔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