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金庸 “侠”之浪漫的远去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去世,书迷皆痛。他是真正进入中国人精神与文化生活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人物影响了中国人的为人处世方式与价值观。书迷怀念他,是因为在物质与精神皆匮乏的时代,他为普通大众提供了难得的陪伴作用。

怀念金庸的,还有无数剧迷,错过读金庸作品的人,在电视机普及的大潮中,与《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雪山飞狐》《鹿鼎记》等迎面相遇。围绕电视剧产生的经典主题曲,以及被金庸剧包装出来的演员,都被人们看到、说出并记得。

金庸起码陪人们跨过了三个时代,分别是新文化运动之后以白话文为载体的思想启蒙时代,办报出刊与纸书出版的文学黄金时代,以电视机为客厅中心的影像消费时代……但在进入互联网时期之后,反而是以周星驰为代表的“无厘头文化”成为网络主流语言,在自媒体时期,新文体风起云涌,当年通俗的金庸文学,反而因文字的优雅被推进了经典的序列。部分九〇后以及〇〇后年轻人,会被金庸去世掀起如此巨大的怀念潮感到一头雾水。

以金庸去世为标志,他的著作在加速进入中国文学的经典宝库,复旦大学严峰教授说,“今后不会再有这样的作家了”。严峰认为,金庸“出身海宁书香门第,经过现代大学教育,在中国最多难但也是最有追求的年代,从内地到香港,见过人世的真相,体验过最无望的爱情,经过记者写作生涯的职业训练。以上种种传统与现代缺一不可的外在条件,再加上天生禀赋,在香港这个承接古今、贯通中西的大熔炉中反复锤炼,方能练成绝世神功”。

作家六神磊磊觉得,二十年前认为金庸小说是“四大俗”是一个错误,他已经触摸到了文学最高殿堂的光辉穹顶,金庸对于传统人文的继承,他作品中的至上境界,以及文字本身的成熟与优雅,已经融入了民族性格,成为影响中国人思考与行为形式的重要作家之一。这样的作家,他的作品不算文学,什么才算?

金庸曾经的批评者王朔,在这股讨论热潮中也频繁被提及,在对金庸与王朔的对比中,很多网友认为金庸才是真正的文学,王朔的不算。这样简单地对比,更多是情感因素使然,金庸构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武侠世界,并且在里面融入了稳固的价值观,而王朔则用语言冲击了一个时代的话语方式,他们两位都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平,但显然,金庸的文化底蕴在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作家潘采夫在认同金庸已经写进中国人的文化人格当中的同时,也对金庸对他青少年时期的影响抱有感激之情,他形象地称,“琼瑶和金庸都是青春期的劳改专家,一个把灵魂冲动的底线牢牢控制在嘴巴,一个把肉身澎湃的出路指引向练武”。

从此世上无金庸,这个俗套的说法,藏着真实的伤感,不仅中国不会再产生像金庸这样写作的作家,而是这样的作家在逐渐离我们、离文学而去,人们对金庸的怀念,包含着对阅读与文学以及生活方式产生巨变后所带来的失落。

金庸盛行的时代,那种理想主义与浪漫,在未来的日子不复再有,站在智能时代的门槛上回望,金庸真的像过去站在城门顶的大侠,在与众多文学大家的比试中,他独树一帜,令人肃然起敬。

在纪念金庸的文字中,许多人提到了金庸的文学价值与侠义精神,但有一点没有被重视,就是作为一名男作家,他制造了一个浪漫的世界,并且他笔下人物的浪漫主义,散发着纯真与深情、真实与隽永。

憨厚的郭靖,鬼马精灵的黄蓉,潇洒的段誉,清纯的小龙女,风流的韦小宝……这些人物加在一起,就是中国人性格的总合,每个现实生活中的人,都能够在金庸小说中找到与自己对应的人物,反过来看,当金庸小说人物的性格走进现实中人的思想与血肉,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浪漫?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活动与思想活跃,金庸与琼瑶的作品,用对情爱的大胆描写,对大众的情感世界造成不小的冲击。虽然金庸的文学成就比琼瑶要高,但在当时的阅读环境下,他们都以古诗词为基本功,以儒释道的文化精华为底线,鼓励人们勇敢地去突破与创造。

金庸作品给读者带来的豪情万丈与耳热心跳,即源于他作为一名文化保守主义者对浪漫的渴望感染了大家。

金庸的浪漫体现在他借书中人物说出的情话,比如,杨过“过儿只有一只手,一样可以抱着姑姑你”,萧峰“阿朱就是阿朱,四海列国千秋万载就只有这么一个阿朱”……这样的话语在金庸的书中有许许多多,并且穿透时光放在今天仍然不落伍。

但情爱的浪漫仅仅是金庸式浪漫的一小部分,他对生活真谛的超前预见性(退隐江湖,花前月下),他通过对武林的描写传递出对理想社会的想象(秩序第一,正义必胜),都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并且这种浪漫思维,至今仍然固执地生长在无数忙碌的中国人内心,金庸以及他构建的金庸世界,时而让人们不自觉地陷入短暂而沉静的幻想中。

文学后移,浪漫缺席……金庸去世,让人们有了抒发情绪的冲动,这不是一次刷屏的跟热点事件,在刷屏背后,藏着人们真诚的怀念与无法说出口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