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阿巴斯 一生只拍好电影

2016年7月5日上午,贾樟柯在微博爆出与刚去世不久的伊朗名导阿巴斯的合照,并配文:“走好,阿巴斯!”贾樟柯贴出的合照为2011年戛纳电影节上两人的合影,当时贾樟柯执导的《海上传偶》首映,阿巴斯也现身庆功派对。网友也纷纷留言悼念。

从来没在国内院线看到过他的电影,但在他去世之后,还是有不少媒体与影迷对他进行怀念,他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一位伊朗导演,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电影工作者。

阿巴斯最具知名度的作品是1997年帮他收获一座金棕榈奖杯的《樱桃的滋味》,这部用平淡无奇的对话来讲述自杀话题的电影,被认为是文艺电影的教科书。但纵观被影迷频繁提到的影片,如《让风带着我起飞》《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等,无不是文艺片里的翘楚,他一生所拍摄过的电影片单,更是从头文艺到尾。由此不难理解,这位伊朗导演在中国的影迷,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阿巴斯去世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的所谓“刷屏”,其实也只能算作影迷圈子内的闭环传播,和商业大片导演享有广泛知名度不一样,阿巴斯只能算一位在小众群体内享有盛誉的导演,或正因为如此,一些只看过少许他电影的人,也愿意在此刻分享有关他的评论和相关信息,不可避免地,阿巴斯的去世又使得他成为一个标签,被用来划分商业与文艺、通俗与高雅的界限。

这么说并无任何别的意思,事实上,恰恰是阿巴斯的刷屏,能够引起人们对电影本质又一次深深的思索,在商业片大行其道、文艺片艰难生存的时代,阿巴斯和他的电影片单,是一个沉默但又强大有力的声明。他和他的电影,在坚守着或者放大着电影这一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电影的深沉主题、深邃立意,以及电影所带来的心灵冲击、生命体悟,是不可以划归为“娱乐”功能的。

电影的最大功用是帮助人们打发时间、用于社交,没有太高“娱乐”功能的电影甚至会被极端者批评为“罪该万死”,但如果不是阿巴斯这样的电影人,坚持把电影当成一种宗教来信仰,电影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

阿巴斯曾是一名孤独症患者,他在讲述自己的童年时,说到过自己在小学时,没跟任何人说过话,包括向同学开口借一块橡皮的话也没说过,但这无损他拥有一个完整、丰富的精神世界,他的强大属于精神层面的强大,属于表达能力方面的强大,他用细致、从容的心灵感受着世界,并把自己内心细腻的图景,一帧帧地呈现于银幕之上。

有人晒出了阿巴斯的摄影作品,道路与树木,是最常见的两个主题,其摄影作品所传递出的静谧,十分令人震撼。如果作品是一个人的气质外延,那么只能这么形容:阿巴斯已经把自己牢牢地烙进了他所有的作品里。

2017年传闻阿巴斯将有一部饱含中国元素的电影《杭州之恋》完成,现在《杭州之恋》已经看不到了,阿巴斯一生留下了十五部长片和十一部短片,不算高产,但多属优质,这位一生只拍好电影的导演,将会被长久地记得,永远地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