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鲁迅 我想和你喝一杯
- 座无虚席:经典和大师的昼与夜
- 韩浩月
- 1441字
- 2020-11-02 17:49:23
201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八十周年。没想到他离开我们那么久了。
我少年时对鲁迅的认识,大概是与其他孩子差不多的,无非是觉得他写了很多文章,那些文章都被形容为“匕首”,当时有一种疑惑,为什么文章会成为“匕首”?这让我想起武侠小说里的小李飞刀,于是便想当然地把鲁迅当成了武林人物,觉得他很厉害、很伟岸。
小时候读不懂鲁迅,但在行为上是他狂热的追随者,比如,那时候很多男孩儿都在课桌上刻了个“早”字,然后上课打盹儿的时候,趴在那个“早”字上睡觉。当时朦朦胧胧有点儿疑惑,鲁迅在刻完“早”字之后,会不会也趴在那个字上打瞌睡?这个念头一产生,随即就赶紧打消了,像鲁迅这种伟人,怎么可能上课打瞌睡!
在我的阅读世界,鲁迅也进入得比较晚。在我还是文学爱好者的时候,排在他前面的人名连起来有一公尺那么长。后来鲁迅著作终于闯进视野,开始大批量阅读他的杂文,《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他有其他民国文人所不具备的犀利与凛冽,或者说,他没有那个年代文人的中庸与随和,他的写作是有话直说式的,读来十分痛快,但痛快之余,也会有些隐约的担心——替他感觉到有些累,自此也就把“累”和“斗士”这个词联系在了一起。
鲁迅的散文柔和了一些,有文学之美,遣词造句间,常流露出一个男人的惆怅与温情,这是鲁迅的另一面,当他不战斗的时候,视野会转向家中的院子、墙外的大自然,思绪会进入对往事与故人的回忆。写杂文的鲁迅和写散文的鲁迅我都喜欢,对比之下,我更喜欢写散文的鲁迅,因为鲁迅写散文时,是不用佩戴全副盔甲的。
鲁迅的小说不多,无非《呐喊》《彷徨》两本小集子。所以后来人们很少用小说家来形容他。如果非得写一部长篇才算真正的作家——这个偏见能成立的话,那么鲁迅才是被大大地冤枉了,因为拥有非凡的思想和出色的表达,鲁迅是作家中的作家,是无数不敢面对现实的作家的榜样。
鲁迅的杂文,不太适宜在一段时间里集中地读,也不适宜一口气读太多,否则读者在读鲁迅的那段时间里,就会有一些情绪不对劲,忍不住想横眉冷对,这样就会显得不合群,在中国这么一个讲究社交的地方,“不合群”的评价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指控。鲁迅若是活到现在,想必也不会屈尊与那些嘴巴很甜、心里很黑的人如胶似漆吧。
有段时间经常在网络上看到一个说法,某某事鲁迅若是知道,肯定会气得从坟地里爬出来。这个比喻,很好地证实了鲁迅在世时的刚直不阿。
小学生时敬畏鲁迅,人到中年了,却时常在某个时刻想和鲁迅喝一杯。和鲁迅喝酒,这太畅快了。我在影视作品中偶尔看到演员饰演的鲁迅喝酒时的样子,那是种形式感很强的喝酒,那分明是把敌人一饮而尽的气势与豪情。
在纪念鲁迅逝世八十周年的10月19日,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你一定不知道,你崇拜的大文豪鲁迅有多爱酒”,文章摘录了一些鲁迅日记中有关喝酒的记录,以及许广平、萧红的文章片段,但读后略略有点儿失望,鲁迅只是爱酒,但多是浅尝辄止,多希望看到有他酩酊大醉的描写。严肃的鲁迅,理性的鲁迅,在大醉后该是什么样子?我想知道。
其实我内心深处对鲁迅最真实的想法是,不渴望看到一个偶像鲁迅,也不是寻找一个导师鲁迅,而是看到一个朋友鲁迅。鲁迅活着的时候,有许多朋友,当然这些朋友当中,有不少是争议性的朋友,鲁迅未必是真把他们当朋友的。我所理解的鲁迅,是孤独的,没有朋友的,他是他那个时代的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拖朋带友,麻烦都麻烦死了,怎么去战斗?我想,鲁迅生前一定有过这样的想法:我的朋友在后世。
鲁迅在后世的朋友多吗?对于这个问题,等我想好了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