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引发金融风险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有银行自身经营上的因素,也有货币政策环境的问题,还有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本身不完善原因。当然,化解金融风险一直是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今后我国金融市场工作总基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渐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为此,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的关系,从过往的惨痛教训中总结宝贵经验。

但是,加强监管并非“一刀切”,不仅要为金融去杠杆创造良好货币环境,还要逐步扭转市场预期,为有序化解金融风险创造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强化监管必然需要统筹兼顾。一是有序推进,既要针对重点风险进行处置和化解,也要考虑机构和市场的承受能力;二是疏堵结合,既要清理一些不合理的业务模式,也要为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和客户需求变化而进行的合理创新保留足够的空间,尤其是对互联网金融市场中的创新业务,要在“堵后门”的同时“开正门”,让“影子银行”重新走上业务创新的正轨;三是标本兼治,既要强化已有政策的执行力度,也要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完善和优化监管制度,有效降低监管成本,引导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健全风险治理机制。

令人欣慰的是,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正式在北京成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底线思维,积极推进结构性去杠杆有序推进,高风险金融业务收缩,一些机构野蛮扩张行为有所收敛,金融乱象得到初步遏制,市场约束机制逐步增强,市场主体心理预期出现积极变化,审慎经营理念得到强化,金融市场运行整体稳中向好。

对此,我们必须致力于确保实现金融创新与稳定发展的双重效应,牢牢把握市场规范这个核心任务,着力提升金融的“承载力”,广聚“金融之水”服务天津、面向全国,增强金融机构活力、创新力,增强金融市场抵御风险能力,不仅要打造品牌响、服务强的金融“航空母舰”,更要提升“金融堤坝”护卫力,坚守金融创新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市场发展路径,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进一步推动完成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打赢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就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启动互联网金融,让金融服务深入中国偏远地区,为民造福,更是互联网金融的大众化、普惠化、民主化最全面的体现,有效推动社会金融资产导流,提高经济增长效率,总体上增加社会财富,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保持在合理高位上,重新配置社会责任。

当然,真正实现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并不简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还要妥善处理好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关系。否则,社会效果适得其反。前些年国内盛行的P2P、现金贷等都可以佐证。因为昙花一现的金融创新绝不是市场繁荣,风靡一时的市场改革也不能帮助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表明,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金融存在融合的一面,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业态,没有对传统金融体系造成颠覆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也并非颠覆关系,而是互补与合作的关系。例如,传统金融借助电商平台将银行服务前移,渗透到消费和销售端,通过掌握和了解个人、企业的采购、销售、消费等交易数据,结合银行已经积累的金融数据,更好地发展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也不是对传统金融的实质颠覆,没有脱离金融的本质,只是理念和思维的一次创新。互联网金融突破了传统银行服务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以及民间小额理财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利用互联网金融业态独有的大数据、便利化特点,依靠互联网技术来完善金融服务及其渠道,将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融合到传统金融中去,为金融服务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渠道,而不是一种“颠覆性”的强制改变。从国际经验看,在欧美等成熟市场,互联网金融也只是传统金融的补充,也没有完全取代传统金融。

总之,就是让传统银行业积极主动拥抱互联网,革新技术并革新理念,加快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布局和转型,使其成为推动互联网金融深入发展的核心角色,让市场机制对金融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构建起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市场经济体制。

当然,这需要理论上的探讨,需要对互联网金融市场发生的问题进行总结,探索出当今金融市场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措施和建议,在金融市场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深入实践,撞击出远见卓识的思想火花。特别是对金融市场中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金融市场全体参与者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金融机构理论视野,提高广大金融从业者理论水准,有利于金融市场立法者和监管者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注重制度建设,为更好地完善监管和立法提供鲜活的金融市场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