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央行超宽松货币政策此起彼伏全球步入低利率时代

文/杨志锦

编辑/马春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及快速蔓延,对全球经济运行造成重大影响。截至6月末,全球新冠疫情确诊病例已突破1000万例,并且还呈现加速扩散的趋势。全球经济遭遇供需双侧冲击,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各国进一步加码货币宽松政策。全球央行开启降息潮,美联储再度将联邦基准利率降至0,并再度开启扩表。6月末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达到7.13万亿美元,相比2月末大幅扩张了70%。全球各国大幅降息及大规模流动性投放后,市场利率持续走低,负利率程度加深。

短期看,超常规货币政策的推出缓解了市场恐慌情绪和流动性紧张状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金融稳定也产生了正外部性。中长期看,本次全球性货币放水“易放难收”,将对中国经济形成竞争性贬值、资产泡沫化、资本流动冲击等诸多挑战。

“大萧条”以来的最严重经济衰退

因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范围传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0年以来连续下调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今年的全球经济走势也被认为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IMF在6月24日发布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全面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速预期。IMF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大幅收缩4.9%,相比今年4月时的预计下调1.9个百分点;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5.4%,相比4月时的预测下调0.4个百分点。

IMF指出,自4月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中迅速蔓延,迫使这些地区不得不采取严厉的封锁措施,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超过了此前预期,预计复苏将比此前预测的更为缓慢。疫情对低收入家庭的不利影响尤为严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现在这一成绩岌岌可危。

IMF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大幅收缩4.9%,相比今年4月时的预计下调1.9个百分点;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5.4%,相比4月时的预测下调0.4个百分点。

区域及国别方面,IMF预计2020年发达经济体GDP增速为-8.0%,此前预期为-6.1%;预计2020年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速为-3.0%,此前预期为-1.0%。

其中,IMF下调美国2020年增速预测2.1个百分点至-8%,下调2021年增速预测0.2个百分点至4.5%;将欧元区2020年增速预测下调2.7个百分点至-10.2%,上调2021年增速预测1.3个百分点至6%。

目前看,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因疫情导致的全球供应链中断、国际贸易停滞等仍在发酵,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已成定局。发达经济体很可能普遍陷入“三低两高”的发展困境,即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杠杆、高负债。

新冠肺炎疫情也对中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创历史新低。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0%,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6.1%,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6.4%。

不过,在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后,中国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5月以来,各类经济指标已出现边际改善。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其中制造业增长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环比提高5.87%,一些消费零售指标也出现积极变化,车市和楼市均在回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二季度GDP增速为3.2%。分行业看,二季度除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其他服务业仍在逐渐恢复外,其他行业增加值均实现正增长,整体经济稳步复苏态势明显。

IMF在6月发布的经济展望中,预计中国2020年经济增速为1%,较4月预期略微下调0.2个百分点,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增长的国家。

低利率时代

为应对疫情引发的金融动荡,提振市场信心,美、英等发达经济体推出超宽松的货币政策。3月,美联储2次降息共150个基点、英格兰银行2次降息共65个基点,均已进入“零利率”行列。美联储降息后,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空间打开,纷纷跟随降息。

此外,发达经济体央行重启或加码量化宽松(QE):美联储宣布将根据需要展开资产购买,大幅扩张资产负债表;一季度欧洲央行先加码量化宽松1200亿欧元,后再次宣布年底前增加7500亿欧元资产购买;日本央行加码量化宽松近8万亿日元。

与此同时,主要经济体央行普遍加大流动性支持力度,推出各种定向支持工具。如美联储集中出台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商业票据融资工具、二级市场公司信贷融资工具等多个紧急流动性救助工具;欧央行临时性开展额外的长期再融资操作;英格兰银行推出新冠肺炎疫情企业融资工具为大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推出支持中小企业的定期融资计划;日本银行新设受困企业特别融资支持机制。

在上述政策工具及加码QE的背景下,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Wind数据显示,6月末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达到7.13万亿美元,相比2月末扩张了70%(约3万亿美元)。而在金融危机后的2008年到2014年的6年时间,美联储合计扩张了3.5万亿美元,因此本轮美联储扩表速度相当之快。今年2-6月,欧洲央行及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幅度分别为33%、11%,也处于一个较快的水平。

在大幅降息及大规模流动性投放后,市场利率持续走低,负利率程度加深。负利率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央行的政策或基准利率为负;第二个是债券市场负利率;第三个是存贷款市场利率为负。此前,欧洲和日本已经出现了央行政策利率为负、债券市场和存贷款市场部分利率为负的情况。

在今年的降息潮及大规模流动性投放后,负利率的情况有所加深。如3月25日美债历史上首次出现了负收益率,1个月、3个月期双双跌至负值区间。英国央行称,由于新冠肺炎病毒引发的经济萧条,因此负利率是央行现在正积极评估的潜在工具之一。

在主要国家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及全球长期处于低利率、负利率环境下,全球资产、信贷泡沫化趋势凸显。未来,非常规货币政策一旦启动退出,金融条件的收紧与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尝试,都有可能会刺破泡沫,甚至酿成新的危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央行推出多项举措应对疫情冲击。在价格型工具方面,中国央行先后下调了逆回购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MLF操作利率和LPR;在数量型工具方面,中国央行通过多次降准和公开市场操作释放流动性,并设立抗“疫”专项再贷款、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和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额度。

但从资产负债表来看,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仅小幅扩张。目前中国仍是主要经济体中保持正常货币政策的经济体,欧美日央行的资产购买属于“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但中国降准降息均存在空间,因此未进行资产购买,货币政策操作仍是“常规的”。6月末前期3000亿防疫再贷款、5000亿复工复产再贷款已退出,下半年货币政策将进入更加常态化的过程。这也显示出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增强,以及珍惜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初衷。

但也需关注发达国家超常规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比如国际收支和跨境资金流动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主要经济体央行大幅放松货币政策而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领先,人民币资产较高的收益和相对的安全性可能吸引跨境资金流入。另一方面,外需持续走弱、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也可能引起出口减少和跨境资金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