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忧民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忧愁,人们总是为了工作而奔波劳苦,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忙忙碌碌。那些正处于快乐童年的小朋友,总该是无忧无虑的吧?我这么说,他们可能也会不同意,谁说我们没有自己的忧愁?那些菠菜、萝卜我一点都不爱吃,他们偏要往我碗里放;那么香的零食,他们偏说是垃圾食品,有这么可爱的垃圾食品吗?我和好朋友想多玩一会儿,偏偏老师布置了那么多作业。你说,我该不该忧愁?好吧,本章我们不讨论谁的烦心事更多一点,我们来谈一谈诗人的忧愁。

诗人当然也会有自己的哀愁,但不少诗人除了考虑自己的事情外,还总是忧国忧民。什么叫忧国忧民呢?就是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为大众的生活而担忧。比如杜甫,虽然自己经常生活困顿,有时连饭都吃不饱,但他还是不忘关心国家和群众的疾苦,自己的破茅草屋都被卷到天上去了,还要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盼望老天让每个人都有房子住。很多诗人和杜甫一样,看到辛苦劳动的大众,充满了同情,写出了很多忧民的诗作。比如,大家都熟悉的那首《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人李绅用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农民种地何其辛苦,粮食多么来之不易。

把民众的疾苦放在心上,对生活境遇不如自己的人抱有同情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同学们现在正年少,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什么,但也应该有这种情怀。只有学会感受别人的痛苦,你的胸怀才会宽广,志向才会高远,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今天来到我们这里的诗人也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他很小就失去了父亲,生活条件异常困难,但他品行高洁,学习刻苦,最终成为饱学之士。进入朝廷做官后,他能文能武,主持过政治革新,抵御过外敌入侵,面对各种诱惑和威胁,从不低头。他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呼喊,至今仍备受推崇,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表面上看,他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书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变得如此强大呢?我想,强大的秘密恰恰在于那份最可贵的同情心。

景祐元年(1034),范仲淹写了一首小诗,在这首小诗中,我们可以触摸到他的内心。

 

江上渔者

北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首诗是写渔民的,全诗没有一个生涩的词汇,没有一个拗口的句子,平白得像是诗人随意的几句诉说。诗人说,江边人来人往,川流不息,那些来来往往的人,都爱吃美味的鲈鱼。但是,请你看一下,江中有一条小船,在急风险浪中,像一片树叶一样,起起伏伏,若隐若现。他告诉你,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却不知道捕鱼的人要冒着生命危险在风浪里工作。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捕鱼者的亲人也在江边,当看到树叶般的小船在风浪里起伏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提心吊胆、惴惴不安。当一个浪头打来,小船从她的视野消失时,肯定把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当小船再次出现在视野中时,肯定又会长舒一口气。渔民的辛苦,尽在范仲淹的笔下。

范仲淹此时是朝廷官员,他有稳定的俸禄,不用为吃穿担心,但他从小经历生活的艰难,知道底层人民的疾苦。所以,当他再次看到这一切,能从内心深处发出同情的声音,并把这种真挚的感情转为自己的信念和行动。

忧民的诗,贵在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经常是针对最值得同情、最容易引起大家共鸣的一个场景进行描述。忧民的诗很接地气,大多用词朴素自然,语言直白,而且很少用典故,哪怕你文化水平不高,也能一看就明白。这些诗就像每个平凡的劳动者一样,是最淳朴的,也是最可爱的。

 

知识链接

李绅写《悯农》,他看到的是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农民,范仲淹写《江上渔者》,他看到的是风波中挣扎的渔民。还有哪些人的身影也得到了诗人的关注呢?

 

陶者

北宋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蚕妇

北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