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弗烈·诺夫·怀海德,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1861年2月15日出生于英国的肯特郡。他与伯特兰·罗素合着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巨大进步,是永久性的伟大学术著作之一。同时,他也创立了20世纪最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是“过程哲学”的创始人。
童年时期,怀海德是在家乡接受教育的。他的祖父是一位有名望的教育家,曾任当地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他的父亲先后从事教育、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响,怀海德对知识很感兴趣。1875年,他来到多塞特郡的谢伯尔尼学校就读,主要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历史。1880年,他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攻数学。课余,他经常阅读文学、哲学、政治、宗教等著作,并与同学进行讨论。1885年,怀海德大学毕业,留在母校任数学和力学教师。1887年和1905年,他分别获得硕土和博士学位。他在母校任教25年,主要从事教学、著述和一些政治活动。1910年,怀海德迁居伦敦。1911-~1914年,他在伦敦大学担任多个学科的教学工作。1914-1924年,怀海德在背欣顿皇家科技学院担任应用数学教授。这段时期,他受博格森、爱因斯坦思想的影响,把兴趣转向哲学问题的研究,后应聘美国哈佛大学并担任哲学教授。1947年12月30日,怀海德逝世,终年86岁。怀海德终身投入于教育领域。
关于怀海德的成长,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有个英国教师名叫约翰,他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时,发现了一叠练习册,它们是自己曾教过某班51个孩子的作文本,题目叫“未来我是—”他本以为,这些东西早已遗失在漫长的岁月中了,没想到它们竟安然地躺在自己家里40年。他顺便翻了几本,很快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比如有个叫彼得的小家伙说,未来的他是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3升海水都没被淹死最让人称奇的是一个叫怀海德的小孩子,他认为将来他必定是英国的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因为他觉得学习不好只要持续学习也可以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总之,51个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绘了自己的未来。约翰读着这些作文,突然有一种冲动,何不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40年前的梦想,当地一家报纸得知这一想法,为他发了一则启事,没几天,就有书信陆续向约翰飞来,他们中间有商人、学者及政府官员,但更多的是没有显赫身份的普通人。
这些人都表示很想知道自己儿时的梦想,并且很想得到自己的作文本。约翰按地址一一给他们寄去。
年后,约翰身边仅剩下一个作文本没人索要,他想这个叫怀海德的人也许已经死了,毕竟过了40年了。就在约翰准备把这个本子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著名哲学家怀海德的一封信,信中是这样写的:“那个叫怀海德的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们保存着儿斯坦思想的影响,把兴趣转向哲学问题的研究,后应聘美国哈佛大学并担任哲学教授。1947年12月30日,怀海德逝世,终年86岁。怀海德终身投入于教育领域。”
关于怀海德的成长,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有个英国教师名叫约翰,他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时,发现了一叠练习册,它们是自己曾教过某班51个孩子的作文本,题目叫“未来我是—”他本以为,这些东西早已遗失在漫长的岁月中了,没想到它们竟安然地躺在自己家里40年。他顺便翻了几本,很快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比如有个叫彼得的小家伙说,未来的他是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3升海水都没被淹死最让人称奇的是一个叫怀海德的小孩子,他认为将来他必定是英国的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因为他觉得学习不好只要持续学习也可以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总之,51个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绘了自己的未来。约翰读着这些作文,突然有一种冲动,何不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40年前的梦想,当地一家报纸得知这一想法,为他发了一则启事,没几天,就有书信陆续向约翰飞来,他们中间有商人、学者及政府官员,但更多的是没有显赫身份的普通人。
这些人都表示很想知道自己儿时的梦想,并且很想得到自己的作文本。约翰按地址一一给他们寄去。
年后,约翰身边仅剩下一个作文本没人索要,他想这个叫怀海德的人也许已经死了,毕竟过了40年了。就在约翰准备把这个本子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著名哲学家怀海德的一封信,信中是这样写的:“那个叫怀海德的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们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经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从那时起,梦想就直在我的脑海里,我没有一天放弃过。不管我遭受多少磨难,我心中一直描着自己的理想。如今,40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可以说我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今天我想通过这封信告诉其他的5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成功之道
人活于世,总会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坚守,这样才不枉来到人世走一遭。每一个人的儿时都会有自己的梦想,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最终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呢?
或许有人会说,不是所有的坚持都会有回报,可能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是的,世间之事,没有一切是绝对的、不变的,人生就像是一次旅行,会遇到许多坎坷与困难,而梦想则是你所翌到达的终点,梦想也许会实现,也许真的实现不了。
人是有惰性的,面对着需要长久坚持的目标,有些人会望而却步,更遑论孩提时的梦想了。还有一些人常常会因为对沿途崎眍、复杂的路况产生畏惧,而放弃了对终点的求。更有一些人在自己离梦想逐渐远离时,常常会安慰自己:孩提时的梦想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实现梦想是需要各种条件的。上述三种人的想法,实际上是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入,显示了人性的懦弱与胆怯。事实证明,人只要坚守梦想并为之奋斗,就有可能无限接近乃至实现自己的梦想。